Sand and Foam
作者 | Kahlil Gibran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沙與沫 (精裝版):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別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作家冰心,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 |
作者 | Kahlil Gibran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沙與沫 (精裝版):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別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作家冰心,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 |
內容簡介 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 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擁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 322首極富哲理的智慧格言, 字字句句蘊含真知灼見 本書包括了紀伯倫的散文詩集《沙與沫》及《大地之神》。 根據紀伯倫自己的說法,《沙與沫》是他在創作《先知》後意猶未盡的再言,這三百餘首詩儘管不是成篇的文章,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話,但每段表述都是字字珠璣,能給人以啟迪,更能淨化心靈。 《大地之神》則是一首長詩,講述大地的三尊神:其中一位擁護傳統,另一位意圖謀反,第三位則歌頌愛情;這三位各有立場的神祇彼此之間的激辯,演示了一場精采的對話。 ∣紀伯倫的「沙與沫」∣: .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而不是自私者的機會。 .人的真實樣貌不在於他表露的,而在於他所不能表露出的那一部分。 因此,你想瞭解他,就不要去聽他說出些什麼,而要去聽他沒有說出的話語。 .當你背對太陽,便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不能吃得超過你的所需。你所吃的一半是屬於他人的。而且,你還應留下一點麵包給突然造訪的客人享用。 .慷慨並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賜予我,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 .兩個女人交談時,實際上她們什麼都沒說。 一個女人自言自語時,她便道出了生命的一切。 .我們都是囚徒,但是,有些人被關在有窗的牢房裡,另一些人則被關在無窗的牢房裡。 ★譯自貝魯特世代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紀伯倫英語作品阿語全譯本》 ★收錄創作年表及譯後記
各界推薦 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別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 --作家 冰心
作者介紹 紀伯倫紀伯倫(Kahlil Gibran, 1883-1931) 享譽世界的黎巴嫩作家,與泰戈爾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 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貝什里,八歲時家庭遭遇變故,父親入獄,十二歲時,母親攜四個孩子移居美國波士頓。一家生活艱難,靠沿街兜售物品為生。 十五歲回到故鄉黎巴嫩求學,二十歲畢業後重返波士頓,二十二歲時在紐約發表處女作《論音樂》,二十五歲時在摯友的資助下前往法國巴黎學習藝術,師從藝術大師羅丹。此間遊歷歐洲,開闊眼界。 二十八歲,發表阿拉伯語小說《折斷的翅膀》,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新運動的開端」。三十五歲後相繼發表備受好評的《瘋人》、《先驅》、《先知》、《沙與沫》、《大地之神》等八部散文詩集。其中《先知》引發轟動,先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僅美國版的銷量就近千萬冊。 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夜,紀伯倫因病逝於紐約,享年四十八歲。根據他的遺願,長眠於故鄉黎巴嫩的一處修道院。 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在首都華盛頓為紀伯倫建立紀念中心,以此表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尊重。蔡偉良蔡偉良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深翻譯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原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原理事。長期從事阿拉伯文學、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出版專著、譯著十餘部。代表譯作紀伯倫三部曲《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經久不衰,備受好評。
產品目錄 題記 沙與沫 大地之神 紀伯倫創作年表 譯後記
書名 / | 沙與沫 (精裝版) |
---|---|
作者 / | Kahlil Gibran |
簡介 / | 沙與沫 (精裝版):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別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作家冰心,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38115 |
ISBN10 / | 6263538112 |
EAN / | 9786263538115 |
誠品26碼 / | 2682378728007 |
頁數 / | 272 |
開數 / | 25K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2.2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阿拉伯文學作品應該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其次就是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先知》了。
紀伯倫全名是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於一八八三年生於黎巴嫩北部貝什里村,是基督教馬龍派教徒。卒於一九三一年,終年四十八歲。
紀伯倫雖然在世僅四十八年,但從二十歲開始發表作品,其二十八年的文學生涯為後人留下的阿拉伯語和英語作品達十六部之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未被收入集子的隨筆和大量書信。他最著名的散文詩作品《先知》已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上除莎士比亞的作品外最暢銷的文學作品,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享譽西方世界的阿拉伯作家,甚至連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對他都有過很高的評價,認為紀伯倫「是東方刮來的第一次風暴……你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
紀伯倫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大師,還是一位成功的多產畫家,一生留下的大小畫作達七百餘幅。早在文學創作之前,他就已經開始習畫,二十一歲時就已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後赴巴黎,並落住藝術家聚集地蒙馬特高地附近。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黎被認為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而蒙馬特高地正是這一中心的心臟,所有現代派藝術及其代表人物、領軍藝術家都曾在這一高地上從事藝術創作。紀伯倫就是在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度過了兩年,所受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所受當時頗為流行的象徵主義影響尤甚。紀伯倫的這次巴黎之行可以看成是其一生中最大拐點的起始。在巴黎的兩年,紀伯倫不僅習畫,接受諸如羅丹等藝術大師的指點,或許更為重要的是,紀伯倫還閱讀了但丁、盧梭、伏爾泰、威廉·布萊克等文學名家的大量作品,同時他還對尼采的哲學思想欣賞有加,有學者認為,在紀伯倫很多散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
一九一○年年底,紀伯倫回到美國波士頓,一九一二年起定居紐約。一九二○年,紀伯倫與其他幾位旅美阿拉伯作家、詩人一起創辦「筆會」,並出任會長。一九三二年,旅居南美的阿拉伯文學家成立「安達盧西亞社」,以這兩個文學組織為核心形成了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發展史上著名的旅美派文學(又稱阿拉伯僑民文學)。而紀伯倫就是該流派當之無愧的旗手。
紀伯倫逝世後,遺體被運回黎巴嫩,並葬於家鄉貝什里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一九七五年,該修道院改建成紀伯倫博物館。在紀伯倫棺木的安放處,可以看到他的墓誌銘:「我和你一樣活著,就站在你的身邊,閉上你的眼,轉過身,你就可以看到我在你的前面。」
正如紀伯倫的墓誌銘所言,「我和你一樣活著,就站在你的身邊」,每當讀到紀伯倫的作品,就可感到是他在你耳邊私語;每當看到紀伯倫的畫作,就可感到是他在和你眼神互動。
中外文史學界一致認為,紀伯倫的《先知》是他文筆最精彩、思想最深邃的作品,也是他散文詩創作的巔峰之作,它之於紀伯倫,有如《吉檀迦利》之於泰戈爾,正是《先知》使紀伯倫蜚聲世界。
在《先知》之前,紀伯倫已經創作了《瘋人》、《先驅》、《行列》、《暴風集》等多部英語、阿拉伯語散文詩集。《先知》創作歷時數年,傾注了紀伯倫幾乎全部的心血,與其之前的英語作品相比,其在思想深度上明顯成熟,似已完成了紀伯倫思想的宏大架構。《先知》篇幅不長,而涉及的主題卻包括人生必然面對的幾乎所有事和物。作者在《先知》中借哲人——艾勒穆斯塔法之口闡述了他本人對愛、婚姻、孩子、飲食、居室、理智與情感、罪與罰、善與惡、自由、宗教、死亡等問題的看法。毫無疑問,《先知》是紀伯倫最為精彩的作品,是他對自身長年沉思的最終提煉,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他的「第二次降生」,而且是等了「千年」後的再生。
且看紀伯倫對愛的論述:「愛除自身外,既無施予,也無索取。愛既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為愛僅以愛為滿足。」「滿心歡喜地在黎明醒來,感謝充滿愛的又一天來臨。中午小憩,默念愛的柔情繾綣。傍晚,滿懷感激之情回到家裡。躺下睡覺,然後在心中為你所愛的人祈禱,讚美之歌則印上你的雙唇。」顯然,紀伯倫心目中的愛是無私的愛,更是人類之大愛;再看紀伯倫的享樂觀:「享樂是一首自由之歌,卻不是自由。享樂是你們的願望之花,卻不是願望之果。享樂是向高處呼喚的深,卻不深,也不高。享樂是從籠中釋放的翅,卻不是自由翱翔的天空。是的,享樂確實只是一首自由之歌。」
從中不難看出,紀伯倫的享樂觀是極其辯證的,享樂更多的是體現在追求享樂的過程中而並非享樂本身;宗教問題自古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儘管紀伯倫是基督徒,但是他在論述宗教的時候,卻完全超越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超越了東西方人種、膚色的不同,而是站在人類、人性劃一的高度,如同神明一樣地指出:「你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你們的神殿,就是你們的宗教」;「倘若你們要認識上帝,就不要成為解謎的人」。
縱觀紀伯倫的作品,他從來也沒有否認過上帝的存在,更沒有否認過宗教,只不過在他眼裡,宗教無非就是人的一種嚮往和精神追求,他不希望學者像「解謎」一樣過度地去解讀宗教,而更願意讓對信仰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從而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在這一層面上,《先知》就如同用精美語言織就而成的經典詩篇。
紀伯倫在《先知》中如同神明一般對生活萬象一一作出解讀,從中可以觸摸到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沙與沫》與《先知》在形式上不同,它是格言類的散文詩篇,共收入了三百餘條紀伯倫的經典格言,根據紀伯倫自己的說法,《沙與沫》可被視為《先知》的補充。紀伯倫在為他的《沙與沫》寫的題記如是說:「這本小小的集子就如同它的書名《沙與沫》,僅僅是一捧沙、一勺沫。……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但是,我們中有一些人願意展現自己的擁有,而另一些人卻羞於展現。而我則是不會赧顏的。……」
《沙與沫》是在《先知》發表後的第三年出版的,之所以說它是《先知》的補充,是因為在紀伯倫本人看來,《沙與沫》是他在創作《先知》後意猶未盡的再言,儘管不是成篇的文章,有的甚至只是一句話,但這才是紀伯倫最本真的思想,是瞬間閃爍的理性光芒,無一不含有深邃的哲理,而更為重要的是他願意將自己的沉思、將自己的擁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讓人分享他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晶。
《沙與沫》中的每一段表述有如字字珠璣,又似如金箴言,給人以啟迪,讀後不僅回味無窮,更能使心靈達到淨化,使性情得到陶冶。如紀伯倫對友誼的定義「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而不是自私者的機會」,再如他在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人生觀:「我願意成為世上有夢、並想實現自己夢想的最渺小者,卻不願成為無夢、無願望的最偉大者。最值得可憐的人,是想把夢想變成金銀的人。」
一個傑出的作家是不應該被過度解讀的,解讀從某種程度上講,意味著標籤化,尤其像紀伯倫這樣的偉大作家更不該被標籤化,紀伯倫的作品給人帶來的思維想像空間不但巨大而且多維,是再多的標籤都無法窮盡的。
閱讀紀伯倫或許很難如同閱讀其他作家那樣會給讀者帶來常人所說的愉悅和歡快,無論是「瘋人」還是「先知」,他只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啟迪,讓人在咀嚼、領悟溢滿字裡行間哲理的同時,分享作者的深沉,意會他的情愫。
閱讀紀伯倫的作品,遊走在紀伯倫那精美文字織就的虛幻且又實在的宏大空間,體驗到的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感享受。
蔡偉良
內文 : 題記
這本小小的集子就如同它的書名《沙與沫》,僅僅是一捧沙、一勺沫。
儘管為那細小的沙粒我已耗盡了心血,儘管為那輕微的泡沫我已傾注了精神的汁液,然而,與大海的距離相比,它依然更接近大海的堤岸,與那不能名狀的相會相比,它依然更接近有限的嚮往。
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但是,我們中有一些人願意展現自己所擁有的,而另一些人卻羞於展現。而我則是不會赧顏的。這就請諸位予以諒解了。
紀伯倫
1
在這堤岸上我永遠行走,
在細沙與泡沫之間。
海潮將抹去我的腳印,
海風將吹走泡沫。
但是,大海和堤岸卻永遠存在。
2
我的雙手曾抓滿煙霧,
打開手掌時,煙霧突然變成一條小蟲,
我又把手握住,然後再放開,手掌上卻是一隻小鳥。
我再把手握住,又伸開,手掌上卻站著一位愁容滿面、凝視蒼穹的男人。
我又握緊手,等我再放開時,掌上除了煙霧外,別無他物。
但是,我聽到了一首絕頂美妙的歌曲。
3
昨天,我以為我是一枚碎片,在生命的蒼穹裡無規則地沉浮和顫抖。
今天,我已徹悟,我就是蒼穹。生命的全部,透過無數的有規則的碎片在我裡面活動。
4
他們清醒時對我說:
「你與你居住的世界,就好比無垠堤岸上的一粒沙子與那無盡的大海。」
我在夢中對他們說:
「我就是那無盡的大海,大千世界只是我堤岸上的無數沙粒。」
5
只有一次我無言以對,就是有個男人問我:「你是誰?」的時候。
6
上帝在思考,上帝首先想到的是天使。
上帝在言語,上帝說的第一個字眼就是人。
7
我們是徬徨的被造物,在大海和風把語言賜予我們之前的千萬年,便在森林裡尋覓著失去的自我。
我們怎麼能用昨天剛學會的微不足道的聲音去表述那遠古的歲月呢?
8
獅身人面像一生中僅說過一次話,你聽著,它曾說:「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它說完這句話後,又陷入了沉默,再也沒開過口。
我聽見了獅身人面像說的話,但是,我並不懂它的含意。
9
我看到了一個女人的臉,也就看到了她還未生養的兒女。
一個女人看到了我的臉,也認出了早在她出生之前就已逝去的我的祖先。
10
但願我能將自我完善。然而,除非我變成一個上面住著理智生物的星球,完善自我又談何容易?
這不正是地球上所有人的期望嗎?
11
一粒珍珠是痛苦圍繞一粒沙子營造而成的聖殿。
那麼營造我們軀體的是哪種渴望?那被圍繞的又是何種沙粒呢?
12
當上帝把我這塊小石子丟進這奇特的湖裡時,我在湖面上泛起無數的漣漪,擾亂了湖的寧靜。
然而,當我沉入湖底,便也變得像湖一般寧靜了。
13
給我沉默,我要向夜的深沉衝擊。
14
當我的軀體和我的靈魂相愛並結婚時,我便得以再生。
15
我曾認識一個聽覺靈敏的人,但他是啞巴,因為戰爭使他失去了舌頭。
今天我知道,在偉大的沉默降臨給他之前,他所參加過的那場戰爭是怎麼回事。所以我為他的死亡而高興。
因為,這世界儘管很大,卻不能同時容下我們倆。
最佳賣點 : 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
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則願意將自己的擁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
322首極富哲理的智慧格言,
字字句句蘊含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