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
作者 | Mae Ngai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 淘金熱潮華人移工的奮鬥與全球政治:專文推薦孔令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社學院 |
作者 | Mae Ngai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 淘金熱潮華人移工的奮鬥與全球政治:專文推薦孔令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社學院 |
內容簡介 足堪效法的全球史典範 本書榮獲美國史學界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 精采描述華人在美、澳與南非安家落戶、力抗種族歧視的歷史 引領讀者從全球史政治經濟脈絡重新理解移民與帝國的關係 這部不凡之作……以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切開近代世界史,有助於今人瞭解如今仍圍繞我們的權力對抗。 ──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唐獎漢學獎得主 外來身分有什麼不對?! 本書講述十九世紀後期淘金熱出現於美國加州、及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和南非川斯瓦爾這兩個英國殖民地時,華人初抵這些地方那段過往。這些地方是華人在西方落腳的起點,也是大批華人和歐美人最早相遇之地。這些相遇後來引發反華人運動,而以頒行不讓華人移入、不讓華人取得公民身分的法律為排華運動的最高潮。在面臨白人的經濟打壓和不公平的法規歧視之際,華人成立僑社,上街抗議、請願,甚至罷工,努力在這個險惡的世界生存下來。在傳統儒家社會體制裡屈居末位的華商,則發揮作為礦業投資人、僑社領袖、文化仲介人的身分,為僑居海外的華人社群奔走,力求西方社會正視他們的存在。 打破長久以來維持不墜的華人苦力迷思 在淘金熱時期,遠赴海外的華人在西方打造的刻板印象中,是簽下賣身契的奴隸型苦力,與缺乏知識及個人意志的底層群眾。但實則不然,本書作者艾明如教授致力打破這個種族歧視的「苦力迷思」。這個迷思,導致歐美白人認定華人是奴隸種族,永遠沒辦法同化於西方社會,並導致排華運動。在《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這本講述海外華人史和全球資本主義史的傑作中,作者橫跨全球,蒐集非洲、美洲與澳洲三大產金區的史料,呈現華人在異地的自主性與生命力,徹底打破華人等同奴隸的苦力迷思。 我們可以運用他們的勞力,但他們沒有資格成為公民! 十九世紀,美國人和歐洲人常把棘手的社會困擾說成「問題」,例如「黑人問題」、「女人問題」或「猶太人問題」。這種「問題」,代表白人社會需要這些人來維持社會運作,卻又因為政治經濟利益的衝突,而不願意給予這些人應有的權利保障。華人最初與其他移民一樣,或為追求財富、或為尋求新的生機,而到美、澳與南非的金礦產區工作,然而,雙方經濟上的衝突,逐漸演變成針對種族的攻擊:白人指控華人搶走工作、拉低薪資、造成社會混亂,設下種種限制,確保華人無法獲得完整的公民權利,避免威脅到白人社群。 華人參與淘金遷徙至諸金礦區一事,為何促使全球權力跟經濟格局產生翻天地覆的改變? 「華人問題」在當時不僅涉及勞工權益,更是牽動全球政治經濟的大事。《從苦力貿易到排華》把世界史和政治、經濟領域的諸多重要主題,如歐洲制服中國、國際金本位制興起、種族主義反華刻板觀念與國族思想等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展示了其中千絲萬縷的連帶關係。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孔令偉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江柏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社學院院長 李其霖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靜瑜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楊瑞松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劉序楓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此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從歷史縱深剖析乃至解構美國華人作為「苦力」的文化刻板印象,並指出種族主義者如何操弄「苦力」形象來建構其排華論述。此外,作者又進一步將華人問題放置在十九世紀後期西方資本帝國主導下的金本位國際金融體制脈絡中,不僅顛覆當代社會對早期美國華人移民的文化偏見,在處理歷史議題上更是貫穿文化、政治乃至經濟等不同領域,富有學術原創意義。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移動之民的故事不僅關乎個人、家族的歷史,也是全球史的現象之一。艾明如教授的精彩論述,提供了我們重新認識海外華人、資本主義發展及全球化相互交織的動態過程。 ——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社學院院長 清朝晚期,各種戰爭紛至,百姓生活困苦,許多人為躲避戰禍,離鄉背井,遠走他鄉,只為一個淘金夢。孰不知在外生活不比故鄉熟悉,面對各種不同的生活挑戰,才是夢靨的開始。本書運用資料豐富、論述內容廣泛,涵蓋所有華人的淘金點,內容鉅細靡遺,用字遣詞精準,對於吾人了解該時期的華人海外苦力史極具價值,是一部難得的大作,值得閱讀及珍藏。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書以十九世紀出洋的華工為中心,追蹤在美國加州、澳洲及南非的華人移民,投入勞力幫忙開發,最後卻被排擠、歧視,甚至設立《排華法案》予以驅逐。作者透過深入觀察發現:華人不是奴隸或是苦力的受害者,華人社區不是藏汙納垢之地,華人面對自己的不公,會自行尋找法律途徑,甚或上訴,爭取憲法的人身保障權及透過社群網絡的鏈結合作。書中一則則動人的故事,透過艾明如教授的敘述,讀來生動活現。 ——陳靜瑜|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以宏觀的歷史脈絡,探討近代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華工對於西方世界經濟、文化、社會和法律等各面向的衝擊影響與貢獻。書中許多歷史人物的生活例證,也讓本書生動地於大歷史脈動中,再現諸多小人物的形形色色生命經驗。此外,對於西方世界關於「黃禍」的論述想像,本書也分析了它從十九世紀以來的前世今生異同之處。任何對於人種、階級和離散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均可從本書中得到寶貴的歷史知識。 ——楊瑞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本書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到達三個產金大陸的中國移民歷史進行了宏觀又細緻的描述。書中使用大量文獻檔案,駁斥西方種族主義者所塑造對華人歧視的刻板印象,以及衍生出的「華人問題」,而此問題亦延續到現代,值得世人反思。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讚辭 這本不可多得的書,把近代人探尋黃金一事,移出跨洋貪婪、暴力、種族、移工的舊框架,轉而把它放在英語系國家的全球政治世界裡去探討。從中,我們理解到,難怪淘金熱頭幾十年期間實力最強的兩大對手會是積極進取的說英語、說漢語民族。作者探查這兩個群體在三大洲的活動,說明英美全球勢力的崛起,而華人冒險出外討生活則在此崛起過程中成為「華人問題」。這本有趣易讀的專著,透澈詳盡探討露天、地下黃金的開採,以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剖析近代世界史,有助於我們理解如今仍揮之不去的權力對抗。 ——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唐獎漢學獎得主 非常及時的專題論著,探查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反華種族主義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興起。這種惡毒且為害甚大的種族主義,我們至今仍深受其苦。艾明如以一絲不苟的研究和廣闊的歷史視角,說明帶種族歧視性質的苦力刻板觀念,其實長久以來被有心人士拿去利用,以推進全球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這部令人傷痛又引人無數感觸的著作,處處散發出不可再如此下去的急迫感。打動人心且賦予人力量。 ——冼玉儀(Elizabeth Sinn),香港大學教授,《跨越太平洋》(Pacific Crossing)作者 如獲至寶啊!《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開採一條含金豐富的溪流,把華人在加州、澳洲之類所謂的「白人國家」裡力抗白人移民種族主義的過往,生動重現於世人眼前,書中以三地並陳對比的手法探討這段彼此相關的歷史,以批判性態度分析這些十九世紀遠渡重洋在他鄉討生活的華人和跨太平洋的網絡,為理解當今全球挑戰提供極有用的洞見。帶有種族歧視性質的刻板觀念,仍在左右白人回應中國和中國人的方式,而此書挖掘這些刻板觀念,既發人深省,也來得驚人及時。 ——華威.安德森(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教授,《殖民的病理學》(Colonial Pathologies)作者 艾明如打破華人是苦力的迷思,使全球化早期的華人歷史和華人不斷反抗種族壓迫的過往重現於世人眼前。如此精采描述華人在三塊大陸上安家落戶、堅持不懈的歷史,非此前任何著作所能及。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耶魯大學教授,《躁動的帝國》(Restless Empire)作者 將歷史研究、剖析、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的能力熔於一爐的傑作,探討範圍橫跨五大洲和三次淘金熱。在艾明如的生花妙筆下,《從苦力貿易到排華》不只是探討種族主義的專著;此書揭露了十九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樣貌。 ——理查.懷特(Richard White),史丹福大學教授,《鐵路》(Railroaded)作者 艾明如以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初期橫渡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至三個產金國淘金的華人先驅為題,寫下一部磅薄之作。在這些相遇裡,種族和金錢是促成接觸的最大推手,而她的研究,除了以檔案資料為本精確呈現這些相遇的歷史,也揭露了人性的一面。這些相遇,發生在美國、澳洲、南非的金礦場,導致普見於這三地的經濟性惡意驅逐和報復性政治排外,而這可以說為一百多年後明顯可見於全球各地且急速升高的恐華心態,打下了大半基礎。 ——凱倫.L.哈里斯(Karen L. Harris),普勒托利亞大學教授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當之無愧的學術大作,既是足堪效法的全球史著作,也是理解當今中國和英美系國家重大分歧的必讀指南。此書既詳實、生動、仔細描述十九世紀華人遷徙至北美洲、南非、澳大拉西亞之後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異族相遇,也有力說明了排華和白人移民國家認同如何相輔相成,緊密交織在一塊。《從苦力貿易到排華》將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巧妙熔於一爐,針對發現黃金一事對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極重要作用,以及「苦力主義」這個意識形態所起的作用——甚至或尤其在華人移民係以自由之身自願遷徙過去的國家裡所起的作用——在澳洲和美國,在接納和排斥外人的政治裡,所起的作用,寫下引人入勝的佳作。這是一部當代史,也是為當代而寫的歷史。 ——瑪麗琳.萊克(Marilyn Lake),墨爾本大學教授,《描繪全球膚色界線》(Drawing the Global Colour Line)作者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以涵蓋五大洲的大量研究為本,揭露華人礦工不自由一說係種族主義資本主義所虛構,源於十九世紀英語世界裡的帝國主義、白人支配、對黃金的渴求。華人於全球勢力重新洗牌,從使英美勢力大漲,中國勢衰之時,以自願移工的身份前去美國的加州和澳洲的維多利亞討生活。二十世紀時的確有華人契約工去南非川斯瓦爾的礦場工作,而此事影響甚廣,使英國政黨政治因此變天。與此同時,出洋討生活的華人男子打造出有助於再造中國的匯款、抵抗、革命網絡。如今,英語國家問起中國崛起的問題,語氣中滿是焦慮。艾明如這本傑作揭露了這些問題如何衍生自更早就存在的「華人問題」。 ——蘇珊.李.強森(Susan Lee Johnson),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吵雜營區》(The Roaring Camp)作者 在這部全面且深入研究十九世紀在世界諸金礦場工作之華工的專著中,艾明如精闢重現了種族如何被納入國際資本主義的結構裡,如何成為影響數國政局的因素。一部精彩、生動且必讀的歷史著作。 ——蓋瑞.格斯特(Gary Gerstle),劍橋大學教授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構思宏大,研究豐瞻,行文生動,把諸多遙遠地方、情況、經驗融為引人入勝且觸動今日人心的著作。「華人問題」不只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和當今時代迫切相關。 ——張少書(Gordon H. Chang),史丹福大學教授,《金山的幽靈》(Ghosts of Gold Mountain)作者 在西方殖民主義正盛時,華人農民離鄉進入使美國、澳洲、南非的大片區域改頭換面的全球淘金熱漩渦裡。一如其他離鄉討生活者,他們工作勤奮,打造僑社,從事漫長的政治鬥爭。身為淘金客和當地零售商、一度強大之中華帝國的外交官、橫貫大陸之貿易網的主宰者,他們打造出新天地——卻遭遇日益上漲的反華人種族主義。艾明如以少有的說服力和精細入微的研究功力,寫下這個精心鋪陳的全球故事,拆解掉針對華人移民所提出的那些普被接受且種族歧視性質濃厚的說法。這是少有會讓人誠心去重新思考一段重要過往的書籍之一。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哈佛大學教授,《棉花帝國》(Empire of Cotton)作者
作者介紹 艾明如艾明如(Mae Ngai)是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的龍家(Lung Family)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也是種族與民族性研究中心的共同執行長。身為美國的法律與政治歷史學家,她的研究興趣涵蓋移民史、公民身分與國族主義,還有海外華僑。她著有得獎作品《不可能的對象:非法的外來者與當代美國的建立》與《幸運之家:一家人如何奇特的開創了美國的華人世界》。她也在《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上刊載關於移民史與移民政策的相關文章。黃中憲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專職翻譯,譯有《明代宦官》、《維梅爾的帽子》、《大探險家》、《帖木兒之後》、《成吉思汗》、《劍橋伊斯蘭史》、《非典型法國》等。
產品目錄 地圖一覽表 推薦序 超越「苦力」迷思的華人移民史 孔令偉 臺灣版序 作者小記 小談羅馬拼音和貨幣 引言 黃色與黃金 第一部 兩座金山 第一章 兩座金山 第二章 金礦區 第三章 和白人交談 第四章 畢格勒的計策 第五章 保護範圍 第二部 打造白人國家 第六章 激昂的空地演說 第七章 黃禍 第三部 諸殖民地裡的亞裔威脅 第八章 地球上最富饒的地方 第九章 蘭德金礦區的苦力 第十章 金價 第十一章 諸殖民地裡的亞裔威脅 第四部 散居西方的華人 第十二章 拒於門外與門戶開放 第十三章 成為華人,成為中國 後記 重出江湖的黃禍幽靈 誌謝
書名 / |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 淘金熱潮華人移工的奮鬥與全球政治 |
---|---|
作者 / | Mae Ngai |
簡介 / | 從苦力貿易到排華: 淘金熱潮華人移工的奮鬥與全球政治:專文推薦孔令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社學院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34988 |
ISBN10 / | 6263534982 |
EAN / | 9786263534988 |
誠品26碼 / | 2682343792002 |
頁數 / | 54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2.7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臺灣版序 艾明如
本書講述十九世紀後期華人外移西方英語國家的起源,把重點擺在淘金熱出現於美國加州、
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和南非的川斯瓦爾這兩個英國殖民地時,華人初抵這些地方那段過往。這些地方是華人在西方落腳的起點,也是大批華人和歐美人最早相遇之地。這些相遇引發反華人運動,而以頒行不讓華人移入、不讓華人取得公民身分的法律為排華運動的最高潮。
西方人打造了刻板的種族觀念,以合理化其排華的主張。他們說華人都是「苦力」,都是類
似奴隸的契約工,因而無法融入民主社會。他們把華人稱作「苦力種族」,意即所有華人都天生具奴性,不管本身的職業或身分地位為何皆然。他們認定這是種族特性,因此認為華人永遠不會同化於西方社會。
如今「coolie」一詞常被譯為「苦力」,但它最初並非漢語詞,而是歐洲人創造的新詞,係
使用於十九世紀口岸城市(廣州、香港、澳門)之混雜漢語裡的一個詞。這些混雜漢語有許多源自葡語,例如「mandarin」(紳士)或「chop」(官印)。「coolie」一詞很可能源自意指靠工資為生者的泰米爾語「kuli, கூலி」(工資),而且在南亞用於指稱港口工人。諷刺的是,這些工人原是被綁在土地上的小農,把他們稱作靠工資為生者,反而點出他們在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而非受奴役的處境。
在華南的口岸城市,歐洲人把從事粗活、雜活的卑下工人,例如搬運工或家僕,稱作「coolie」。中國人則把他們稱作工人。歐洲人開始找華人當契約工赴加勒比海的種植園殖民地工作時,「coolie」一詞開始與此做法扯上關係。西方人把將契約工送到遙遠異地買賣一事稱作「苦力貿易」,中國人則把此作法稱作「賣豬仔」。一九六○年代,撰文談華人移民美國一事的美籍史家認為「coolie」一詞譯自中文「苦力」。「苦力」這個與 coolie 同音但異義的漢語詞,倒很能呼應這些工人生活的艱苦,但此說不符事實。
本書的用意在於打破「苦力迷思」。書中探究淘金熱期間的社會情況、政治情況,以揭露「苦力迷思」如何產生;該迷思為何如此深植人心、該迷思如何被用於打造不利於華人的政治運動。本書發現,十九世紀前去加州或澳洲的華人並非契約工,而是在許多方面和美籍、歐籍外移者類似的自願外移者。本書描述華人在採金地生活、工作的真實樣貌,以及他們如何抵抗白人所從加諸他們的歧視、排斥措施。
西方的排華法於二十世紀廢除——在美國,廢於中國與美國並肩作戰的二次大戰期間;澳
洲和南非則廢於一九七○年代。但「苦力迷思」始終未徹底消失,轉而在檯面下暗暗湧動。二十一世紀,此迷思在美國重出江湖,成為把美國所面臨的經濟競爭怪在中國頭上、把美國人在大學所面臨的競爭怪在中國留學生頭上之民族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晚近,此迷思助長了把新冠病毒的出現怪罪在中國和中國人頭上的種族歧視性指控。我希望本書有助於理解西方華人族群的起源,理解他們如何對抗把矛頭指向他們的種族主義運動和種族主義政治。
內文 : 引言 黃色與黃金
金山蟹堁高,
伸手左右攫。
歡呼滿載歸,
群誇國極樂。
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客寫下十九世紀淘金熱的故事,他們眼中的富裕和燦爛,一旦形諸筆
墨,更顯壯麗輝煌。上述詩句來自中國學者暨外交官黃遵憲所寫的長詩。黃遵憲於一八八○年代早期擔任清廷駐三藩市(舊金山)總領事,當時排華浪潮正盛,而且通過了排華法案。他是有志於改革的官員,深信美國是世上最先進的國家,有許多地方可供追求現代化的中國借鑑。但身在美國時,黃遵憲驚訝於華人所受到的壓迫和暴力。他竭力護僑,向前來求助的華人提供慰藉,呼籲美國人公平公正對待華人。三年後黃遵憲離開美國,滿懷失望與疲累。他的長詩〈逐客篇〉表達了他對美國背棄其開國先賢所立下之原則——「九夷及八蠻,一任通邛笮」——的失望。
這位領事從加州放眼世局,看到淘金熱對全球的影響:
天地忽跼蹐,人鬼共咀嚼,
皇華與大漢,第供異族謔。
他也思忖他國會不會師法美國排華:「茫芒六合內,何處足可托?」
本書探討華人僑社在英美世界裡的起源,在十九世紀的前三大產金區找到華人僑社的源頭:加州、澳洲、南非。本書談外移華人的夢想、勞動、社群和他們的失望與苦難,以及他們遭自命自封為「白人國家」的那些國家邊緣化與排斥之事。本書也談在全球史上的一個動蕩時期華人如何散居英美。在此時期,黃金熱和種族主義政治代表美國和大英帝國從此關閉國界;同時,英、美的財力躍居前列,中國被納入世界的「國族大家庭」,但以不平等且無足輕重的角色加入。事實表明排華並非與正在出現的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無關,而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苦力貿易到排華》談西方的華人僑社如何從種族與金錢——有色人種勞力與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與財力——在整個十九世紀世界的神奇轉變過程中產生。
赴海外淘金的華人,係十九世紀日益擴增之海外華人族群的一部分。至少從十三世紀起,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省分的華人,就在東南亞做買賣,範圍從印尼、菲律賓至越南、馬來半島再至泰國。但十九世紀時,出於貧困和機會的驅使,他們前往離家更遠的地方。二十五萬華人以契約工身分去了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多歐洲人種植園殖民地,成為廢奴後剝削華工、印度工的那個惡名昭彰之苦力貿易的一部分。
十九世紀時,更多華人,超過三十萬的華人,以自願外移者的身分去到美國,去到英國的移民型殖民地,而且最初係受淘金熱之吸引而去。前去淘金的華人,當然不是最早橫越這片大洋者——拿下此殊榮者係西元前一千多年前就開始海上遷徙的玻里尼西亞人。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經營一年一度往返阿卡普爾科(Acapulco)、馬尼拉的大帆船貿易,而這段航程則是把「新世界」的白銀運至中國換取歐洲所需之絲綢、瓷器等奢侈品之航程的漫長中段。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以美國西北部毛皮、獸皮、夏威夷檀香木為商品的初萌美中貿易,已開闢出新的跨太平洋路線。
但淘金熱帶來另一種情況,使近世的太平洋海上世界驟然改觀。熱絡的新路線和貿易網、遷徙網問世,並有先後產自加州、澳洲的黃金予以加持。三個新且久久未衰的跨太平洋節點嶄露頭角:香港、三藩市、雪梨。
金礦區是位於英美白人移民社會之邊區的國際接觸區。淘金熱引來世界各地的淘金客——從美國東部和南部;從不列顛群島和歐陸;從墨西哥、智利、夏威夷;從澳洲和中國過來。淘金客來到白人新拓居地的邊區,隨之參與了消滅原住民和形成新社群、新國家之事,只是參與程度不一。這些有組織體制的新社會群體如何處理背景紛殊的金礦區居民?哪些人會被納入,哪些人會遭排斥?誰來作主,用什麼方法作主?
淘金熱促成華人和歐美人第一次集體接觸。與在亞洲口岸城市和加勒比海種植園的其他相遇不同的,他們在金礦區相遇,而且雙方人數眾多,以相對來說較平等的姿態相遇,亦即以自願外移民和探礦個體戶的身分相遇。種族關係並非總是流於衝突,但競爭意識催生出被說成是「華人問題」的種族主義政治。
十九世紀,美國人和歐洲人常把棘手的社會困擾說成「問題」(Question):「黑鬼問題」、「猶太人問題」、「女人問題」。「問題」通常指涉新興近代民族國家裡少數族群或次要族群的政治地位。這些亟需解決且棘手的難題,帶來甚大爭議。它們也很複雜,因為涉及多種矛盾和相對立的利益(例如:我們可以運用他們的勞力,但他們沒資格成為公民),尤其必須解決當事社會群體堅不罷休的要求。暴力總是和爭辯相伴而生(私刑處死、集體迫害、暴動)。十九世紀的諸多大「問題」,都與資本主義、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它們是民主國家所要克服的難題——界定誰能成為本國社會一份子、誰能成為公民、誰有投票權。
「華人問題」正是這樣的問題:華人是對白種英美諸國的種族威脅,應把華人擋在那些國家之外?排華在當時是個激進主張,因為它不只挑戰自由派的平等原則,也致力於在講究自由貿易、自由遷徙的世界裡建立例外情況。
「華人問題」在不同地方呈現不同的樣貌,由諸多不同的在地環境製造出來。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說,世上有多個「華人問題」。但在地的政治辯論,不管是在美國、澳洲、南非,還是宗主國英國,都不避談「華人問題」,這意味著整個英美世界有相似之處。而這些地方的在地政治的確相互激蕩、援引。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已冒出一個以華人移民威脅為主題的全球種族理論。
英國的諸移民型殖民地(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南非)和美國,最終以立法禁止華人移入和取得公民身分,來回應「華人問題」。在美國,排華法(一八七五~一九四三)是最早挑明以某個族群為對象的這類法律(而且是至這時為止的唯一這類法律)。在澳洲,限制移入規定,鎖定華人、南亞人和其他非歐洲人,係毫無歉意之白澳政策(一九○一~一九七三)的基石。在南非,排華(一八八○~一九八○年代)係激進白人至上、種族隔離政策的一環。在上述每個例子裡,「華人問題」都在打造白人移民認同和近代民族國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與剝奪土著土地、種族隔離的做法相似。這些法律不只攸關新誕生的民族認同,還開啟了新的想像、組織、管理世界的方式。
本書運用了某些主題的歷史研究成果,而且這些主題通常已在個別的研究領域得到深究。研究淘金熱的史學家指出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但通常當成旁枝末節來談。以淘金熱和黃金為題的歷史書被分成兩類,一類是社會史、政治史,另一類是經濟、貨幣研究,兩者涇渭分明,彼此幾無對話,就像夜裡錯身而過的兩艘船。以華人移民、排華政治、中國經濟發展為題的歷史書,只輕輕觸及淘金熱。本書把這些問題擺在大歷史框架裡思考,亦即思考英美移民種族主義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過程裡的位置。這一框架不只使我們得以將各行其是的諸多既有學術研究領域連結在一塊,而且這一框架也思考淘金熱如何既擴大世界、又把世界的諸多部分連得更緊密;誠如黃遵憲所寫的,「天地忽跼蹐」。
此外,在本書中也針對十九世紀所發展出來與種族、金錢有關的觀念和習慣做法,拓展了新的思考領域。種族和金錢長久以來處於共生關係,但雙方關係既非固定,也非永久不變;此關係其實是歷史與政治所造就,其本質已是史學界許多考查、爭辯的主題。例如,蓄奴與資本之間的關係為何?殖民主義、帝國、全球金融與貿易之間的關係為何?資本主義天生就具有種族主義性質?本書檢視其在十九世紀後期「華人問題」裡的具體表現,藉此助我們理解種族和金錢。
最佳賣點 : 精采描述華人在美、澳與南非安家落戶、力抗種族歧視的歷史
引領讀者從全球史政治經濟脈絡重新理解移民與帝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