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別看畫 IV: 看穿人性陰暗與畫作背後的複雜心機 | 誠品線上

新怖い絵

作者 中野京子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膽小別看畫 IV: 看穿人性陰暗與畫作背後的複雜心機:欣賞一幅畫也需要勇氣?屬於中野京子風格的「恐怖解讀」,層層剝繭,揭開畫作背後的絕望真相與人性弱點。「完全不借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欣賞一幅畫也需要勇氣? 屬於中野京子風格的「恐怖解讀」, 層層剝繭,揭開畫作背後的絕望真相與人性弱點。 「完全不借助任何理論知識,心無旁騖地浸潤於繪畫之美也是一種鑒賞方式。但這本書並不是針對可以這樣做的觀賞者,而是寫給那些覺得美術館非常無聊的人士,在他們耳邊輕輕告訴他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些畫也是別有趣味的。」 ──中野京子 當我們佇立在傳世名作面前時,也許會驚嘆於畫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調和畫中人傳神的表情。但畫家用盡畢生功力凝固在畫布上的,除了人物、光影、色彩,還會反映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思潮,甚至包含畫家複雜的隱喻和心機,充滿刻意隱藏的符號及暗語。 在早稻田大學攻讀德國文學和西方文化史的中野京子,是位以獨特視角解讀西方繪畫的非典型作家,她看藝術的眼光總是帶著歷史的淵博、文學的素養以及從人性中所洞察的幽微暗黑。這一次,《膽小別看畫IV》增加了之前未曾出現過的畫家──芙烈達、弗里德里希、布格羅、布朗、夏卡爾、吉羅代等人,甚至收入了非專業畫家的作品,例如連環殺人魔蓋西,因為作品在美術市場上受到歡迎,也被選進了書中。 作者在梳理名作史料後,揭開隱匿在這些畫中的細節與背景,帶我們進入恐怖又有魅力的藝術世界。 ◎米勒〈拾穗〉──充滿田園風格的畫作,原來是對資產階級發出控訴? ◎提香〈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提香未完成的畫作,也是他與教皇之間的一場博弈? ◎布朗《先生,請照顧自己的兒子》──乍看是聖母的意象,其實是母親從子宮裡直接取出嬰兒,交給孩子的父親? ◎哥雅〈沙丁魚的葬禮〉──西班牙的狂歡節,是人們將吃不到肉的憤怒化為滑稽可笑的活動?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暗黑推薦 作者向大家介紹了許多乍看之下,好像並不怎麼可怕的名畫。然而在閱讀完中野女士的文章後,讀者們看畫的視角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並且開始會去思考,到底什麼是「表層和深層」以及「到底『事實』是什麼?」這些問題。 ──藝術指導、創意指導 佐藤可士和 接連閱讀著這系列書籍的你,會開始享受這些畫作裡真正的恐懼:那些被描繪的人物都被剝奪了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而描繪他們的藝術家則被令人無法喘息的時代和慾望支配著。藝術家們成為了不受社會待見的兇手。 ──藝術創作者 許尹齡 中野京子的筆鋒映照出名畫中恐懼與黑暗的樣貌,有肉體的殘酷、精神的折磨,以及讓人不忍正視的社會現實,是對人類情感、慾望和命運的惶惑。透過藝術呈現更顯得格外恐怖,卻又令人著迷。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郭怡汝 中野京子的筆鋒映照出名畫中恐懼與黑暗的樣貌,有肉體的殘酷、精神的折磨,以及讓人不忍正視的社會現實,是對人類情感、慾望和命運的惶惑。透過藝術呈現更顯得格外恐怖,卻又令人著迷。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郭怡汝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中野京子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二○一七年《恐怖繪畫展》(怖??展)特別監修。 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 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臺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于曉菁于曉菁 上海人。一九九九年留學日本東京,於青山學院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曾於日本商社任職。現為全職母親,育兒的同時從事翻譯日文書籍。 從小酷愛閱讀,喜歡文學及藝術類作品。希望藉由翻譯的文字把更多優秀的日文書籍介紹給同樣喜愛閱讀的讀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好評推薦 o 1 芙烈達‧卡蘿《破裂的脊柱》 o 2 米勒《拾穗》 o 3 福拉哥納爾 《鞦韆》 o 4 巴爾蒂斯‧雷亞爾 《世間光榮的完結》 o 5 吉羅代 〈沉睡的恩底彌翁〉 o 6 夏卡爾 〈小提琴手〉 o 7 布格羅 《但丁與維吉爾》 o 8 多雷 《猶大環 路西法》 o 9 弗里德里希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 1 o 德勞內 《黑死病在羅馬》 11 蓋西 《自畫像》 12 提香 《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 13 米雷 《奧菲莉亞》 14 大衛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 15 列賓 《意外歸來》 16 莫内 《臨終的卡蜜兒》 17 馬蒂諾 《在老宅的最後之日》 18 卡拉瓦喬 《被斬首的施洗者聖約翰》 19 布朗 《先生,請照顧自己的兒子》 2 o 哥雅 《沙丁魚的葬禮》 後記 解說 佐藤可士和

商品規格

書名 / 膽小別看畫 IV: 看穿人性陰暗與畫作背後的複雜心機
作者 / 中野京子
簡介 / 膽小別看畫 IV: 看穿人性陰暗與畫作背後的複雜心機:欣賞一幅畫也需要勇氣?屬於中野京子風格的「恐怖解讀」,層層剝繭,揭開畫作背後的絕望真相與人性弱點。「完全不借助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57327
ISBN10 / 6263357320
EAN / 9786263357327
誠品26碼 / 2682216592005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臨終的卡蜜兒》──莫内

淡紫色、青色、黃色、白色、紅色、茶色、灰色,眾多顏色透過細緻的筆調重疊在一起。人物輪廓模糊無法捕捉,瘦削的臉頰上彷彿蓋著一層新娘面紗,在風中凌亂著,又像在水面上漂浮不定,浮浮沉沉。
而現實是——畫的標題已經告訴我們——躺著的是一個剛去世的女子,白色的床單,白色的枕頭,白色的被套,她的臉龐被寥寥數枝花束緊緊簇擁著。
她雙目緊閉,秀唇微張,頭稍稍傾向一邊,好像在默默含笑,又好像已經氣力耗盡……
她的右眼周圍摻雜著一些黃色,左眼周圍暈著的少許墨色彷彿溶化了一般,而她的嘴唇已經顯出死亡的氣息。她的肌膚和床單還有花束在朦朧的燈光下不斷變幻著色彩,搖曳不定,是否死者的記憶也在慢慢消散……
「紅顏薄命」這個詞會讓人浮想聯翩,想像出許多故事。卡蜜兒‧唐斯約就是如此命運的一個女子。
一八四七年,出生於一個窮困家庭的卡蜜兒雖然不太會讀書寫字,但憑藉自己的美貌,在十幾歲時就成了巴黎的繪畫模特兒並大受歡迎。她十八歲時與當時還默默無名的克勞德‧莫内相識,不久兩人便墜入愛河,開始同居。
但因為他們的階級相差太大,無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莫内對住在鄉間的家人一直隱瞞著卡蜜兒的存在。莫内的父親屬於中產階級,經營著一家商店,他和當時所有人的想法一樣,蔑視以模特兒為生的女人,覺得她們與妓女無異。而在莫内的觀念裡,情人和結婚對象也是不同的。
不久,卡蜜兒懷孕了。莫内的父親知道兩人關係後怒火中燒, 把莫内禁閉在鄉下的家裡。身無分文的卡蜜兒獨自一人被留在了巴黎,可想而知當時的卡蜜兒是多麼無依無靠。莫内拜託他的富豪朋友巴齊耶在經濟上接濟一下卡蜜兒,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如果當時她被莫内拋棄,就真的要淪落為帶著孩子討生活的妓女了,這種情況當時十分普遍。幸好生下的男孩兒使卡蜜兒脫離了苦海。
返回巴黎的莫内對自己的兒子視若珍寶(馬上就給躺在嬰兒床上的兒子畫了一幅畫),一家三口自此開始了新生活。
卡蜜兒正式成為莫内的妻子是在兒子尚三歲的時候,雖然莫内的父親還是沒有參加他們的婚禮。莫内的繪畫依舊無人問津,他們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不過對卡蜜兒來說,那時應該是生活得最平靜的一段日子了吧。她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莫内的畫中,彷彿是為了做丈夫畫中的模特兒才出生到這個世界上一樣--撐著陽傘站在河堤邊,穿著日本火紅的和服拿著扇子,漫步在開滿虞美人的田野上,甚至臨死還得在床上當他的模特兒……
莫内和他的夥伴們發起的印象派運動,和學院派主張的美學觀點「繪畫就該有它原來的樣子」南轅北轍,印象派這個新畫派無法讓人們輕易接受。雖然那時也漸漸出現一些支持者和購買者,但莫内的作品真正被高價購買是在他將近五十歲在美國大獲成功之後的事了。
卡蜜兒的命運,註定是在莫内懷才不遇的時期跟隨他,卻無法嘗到他的成功果實就去世,她最珍貴的項鍊墜子最後也被拿去典當。在莫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話:「我非常想給亡妻戴上它,希望你能還給我。」
卡蜜兒雖然習慣了貧苦生活,但是她生來身體羸弱,加上操心勞累,不到三十就終日臥床不起。
在與病魔抗爭的四年裡,她最大的痛苦還是莫内的女性關係。
一切就像狄更斯的小說一樣,發生了一件現實世界中幾乎令人難以想像、匪夷所思的事。
不被世人認可的畫家和慧眼識英才的贊助富商——這個組合並不稀奇。接著,這位畫家和富商的妻子相愛了——這不但在浪漫主義小說裡常見,在現實中也是有可能的。但那個贊助富商有一天突然破產了,他帶著妻子和眾多子女一起住進了貧窮畫家的家裡。這還不算什麼,破產富商又突然人間蒸發,最後死在了荒郊野外—— 這些都是現實世界中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吧。最後畫家和富翁的妻子再婚,不久他的畫就越來越值錢,他也變得非常富有——這就是發生在莫内身上的奇遇。
世代資本家厄内斯特‧奧修德是巴黎百貨商店的一位老闆,也是一位繪畫收藏家,他成了莫内的贊助商。從一八七六年起,他就常委託莫内去他家畫一些家裡的裝飾畫。莫内定期出入奧修德的宅邸,常常與他的妻子愛麗絲進行深刻而親密的交流,不知不覺間兩人互生情愫。
比起美麗卻未受太多教育的卡蜜兒,愛麗絲更加知性,也對莫内的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總是聊得那麼投機。
然而一件事的發生改變了這一切,可以說是晴天霹靂。第二年,奧修德突然破產了。身無分文的他領著妻子,帶著十三歲的長女和另外四個孩子,不對,那時愛麗絲腹中還懷著一個孩子,應該是六個孩子,一起躲進了莫内狹小的家裡。當時奧修德一家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嗎?真是讓人費解。
事不湊巧,多病之身的卡蜜兒那時剛剛生完第二個孩子,氣力耗盡,幾乎終日只能躺在床上。而最早從這個令人尷尬的一家二戶的生活中逃走的竟然是奧修德。他拋妻棄子,直到數年後病死異地(所以莫内才得以與愛麗絲再婚)。
不知道當時卡蜜兒做何感想。
她最不習慣與上流階層的人相處,可就是這麼一大家子人突然闖入她的家裡,開始厚顏無恥地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那個一家之主失蹤後,妻子和六個孩子還是沒有離開的意思。
卡蜜兒總是可以聽到自己深愛的丈夫和那個女人愉快的談笑聲,他對待愛麗絲的孩子像自己親生孩子般和藹可親。而自己卻被幫傭照顧得潦草敷衍,幾乎總是獨自待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孱弱的身子已經無法再照顧孩子,而家裡也已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樣活下去又有什麼意思呢……
有人說卡蜜兒是罹患肺結核,也有人說是子宮頸癌(也許兩種病都有),終於在三十二歲時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可憐的是,雖然她離開了這個世界,卻還有一份未完的工作,就是做丈夫的模特兒。
莫内為了留住在感官上迷戀過的妻子的最後容顏,在她死後的床邊支起了畫架。在忽隱忽現的思念裡,在蜂擁而至的回憶中,莫内開始執筆作畫,然而不知不覺中站在畫布前的人不再是一個丈夫,而是一位畫家,他熱烈思考著的,是如何能更好描繪出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光與影的色彩變化。
後來他在給友人克里孟梭的一封信中談到這件事時曾這樣寫道:「想留下即將永別之人最後的容顏,那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我以為我只是想把曾經愛戀過的容顏畫下來,但全身卻蠢蠢欲動,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色彩。我的身體完全不聽使喚,像神經反射一樣開始了我生命中那個無意識的作業過程。」)
這就是藝術家的「業」嗎?
這讓我想到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一位平安時代的天才畫師,看著愛女被鎖鏈捆綁在牛車裡被活活燒死、痛苦不堪的模樣,竟忘記了他是她的父親,只是恍惚地凝視著那個景象,完成了一幅展現地獄的作品。當然這位畫師在完成了這幅傑作之後,也不得不痛苦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應該說莫内並不偏向成為藝術家或普通人的任何一方。再婚的妻子愛麗絲在他的後半生一直在他身邊支持他,也為他的作品做了不少貢獻,可他沒有為這個妻子留下任何肖像畫。即使以愛麗絲的女兒為模特兒,同樣是畫一個女子站在河堤邊撐著遮陽傘的畫面時,也和當初畫卡蜜兒時不同,他並沒有畫她的臉部。
應該說卡蜜兒離開以後,莫内幾乎就不再畫任何人的臉部。是不想畫還是不能畫了?
這幅《臨終的卡蜜兒》,在莫内有生之年沒有賣給任何人。
據說愛麗絲一直嫉妒著卡蜜兒,那也不足為奇,活人是永遠無法戰勝死人的。但做為著名畫家的妻子,她再度過上富貴榮華的日子,夫婦二人在遲暮之年還一起去義大利旅行——享受到這些的可都是愛麗絲啊。這樣就更讓莫内在回憶起卡蜜兒時備感痛心,卻又忍不住會時常想起。而這些愛麗絲也感覺到了吧?三人真是各有各的苦。
而我的問題是,卡蜜兒和愛麗絲,莫内究竟更愛誰呢?

克勞德‧莫内(1840-1926)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印象派」這個稱呼就是出自他的一幅初期作品《日出‧印象》。他的睡蓮、教堂、威尼斯等系列作品,被全世界的人們深深喜愛。

《先生,請照顧自己的兒子》──布朗
這是一幅未完之作,也許正是因為它的不完整,才使它具有如此強烈的震撼感。
在單純的構圖中,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女主角的臉——蒼白的方形臉頰上浮著兩朵深紅色胭脂。這是一張多麼筋疲力盡的臉……
在西方美術中,一般抱著嬰兒的女子,都讓人直接聯想到聖母瑪利亞,這幅畫也不例外。背景中的壁紙是星星的圖案,讓人不禁想到她和上天的關係,還有耶穌誕生時的伯利恆之星。 在她頭部的後面掛著一面圓鏡子,很明顯就是用來代替光環的。
難道這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新聖母聖子像——美麗的母親和可愛的孩子?
如果是這樣,為何總讓人感覺有些不對勁呢?她身上籠罩著一層異樣的氛圍,讓觀者總覺得有些不安。她算不上美麗,更談不上有什麼魅力,無神的雙眼中絲毫沒有成為母親後的歡愉喜悅。她沒有在笑,是因為露著牙齒的緣故吧,雖然看上去身心無比疲憊,但實際上抱著嬰兒的雙手卻強勁有力得可怕。尤其是緊抱住孩子大腿的右手手指,讓人感到一種異於常人的意志力。
通常母親都是把孩子抱在胸前,不會像這樣把手臂垂至腹部,只用手和手指來抓住孩子。她不像是在抱著孩子,更像是要把孩子交給面對著的人,但手的位置又太低。難道畫家想把觀者的視線引到腹部那裡,讓大家聯想起什麼嗎?
子宮。
原本圍在赤裸孩子周圍的那塊圓布就讓人感到有些不自然,如果把它解釋為子宮,那麼油畫整體的不協調和那種無處不在、說不清的怪異之感就可以解釋得通了。孩子的肌膚像胎兒一樣油光閃亮,布的縐褶,形成了一個男性器官和臍帶一樣的東西,還有手臂的位置。
簡而言之,這位「聖母」是從自己的子宮裡直接取出了孩子,交給孩子的父親。
在這幅畫中,那位父親也在場。請看一下那面鏡子,他就在凸面鏡中。中分的頭髮,嘴唇上和下巴都留著鬍子,戴著蝴蝶領結,穿著背心、西裝,這個父親正為了接住兒子而伸開雙手。但我們看不到他的喜悅之情,他雙腿分開站立著,更像是在接受一件極其貴重的物品。
把畫中人物畫在牆壁上的凸鏡中,和觀賞者處在同一位置——這是受到當時倫敦國家畫廊購入的一幅評價極高的油畫——十五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揚.凡.艾克的〈阿諾菲尼的婚禮〉的影響(關於阿諾菲尼,在《膽小別看畫2》中有詳述)。
現在已經明白布朗這件作品的模特兒了,那個父親就是他自己,而扮演母親的就是他的妻子艾瑪,背景就是他自己的家裡。畫面右側是嬰兒床,從華蓋上垂下的是蕾絲簾子。至於左邊畫家究竟想畫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最初在這幅畫布上,畫的是身子向後仰頭笑著的艾瑪肖像,但不知為何畫家中途放棄了繼續作畫,數年之後,在原先的構圖上畫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結果最終還是沒有完成)。第二次開始畫這幅畫是從一八五六年艾瑪產下他們第三個孩子開始的。而隔年那個還不滿十個月的男童就夭折了(那是一個幼兒死亡率很高的時代)。據說布朗因此完全失去了繼續畫下去的熱情。
基於畫家自身的家庭情況,有人說這幅作品的主題是「祝福幸福的一家」,因為星星以及光環等都是聖母聖子的標誌。對此說法也有反對意見,因為在畫中絲毫感覺不到神聖感和幸福感。雖說人物的情感表現是非常複雜的,但和他們同時代的人都證明艾瑪是一位美女。在布朗其他的作品中,她也展現著猶如另一個人般完全不同的表情。
所以這並不是這對夫妻的肖像畫,只是他們演繹的一個角色而已。
請再看一下畫面,女主角穿著當時流行的襯裙(圓錐狀的內衣), 把外面的裙子撐得蓬鬆飽滿,在裙子上面寫著一句下畫橫線的話——

F. M. Brown
Take your Son, Sir

福特‧馬多克斯‧布朗的簽名,以及「先生,請照顧自己的兒子」這個標題。有旁人在時我們不得而知,一般在私人且親密的場合使用「先生」的女性,都是階層低下、並非正妻,而是受到包養的妾室。
這名女子未婚生子,她彷彿預感做作為父親的資助人並不是那麼歡迎這個孩子的到來。
所以,她無法喜形於色也是有原因的。
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一方面沉浸在工業革命帶來的各種便利中,另一方面「多餘的女人」也越來越多。
大部分的單身男子上了戰場或是去殖民地,男女比例開始明顯不平衡。據一八五〇年的統計,二十歲到四十五歲的女性未婚率超過了百分之二十五。那個年女性根本沒有什麼工作機會,貧窮又無後盾的年輕女子不是成為有錢人的情人,就是淪落為妓女。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庇護人,一般也不會持續太久,最後還是難以擺脫被拋棄的命運。這樣的女性悲劇故事在很多小說中都有描述。
不久之後,她們也出現在了畫作中。官方精英美術界的畫家們,和法國畫家一樣一成不變地大量製造著各種誇張的歷史畫作,而那些孜孜不倦的年輕畫家,尤其是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已經開始在畫中批判世間百態,於是誕生了許多畫裡的故事——發現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戀人已經淪落為街邊娼婦,殺害自己的孩子後自己也投水自殺,情人提供優越的生活卻抵擋不住內心的空虛寂寥等等。
布朗雖然並沒有加入拉斐爾前派,但他和拉斐爾前派的成員羅塞蒂和米雷等人來往密切,所以他的作品有不少以社會問題為題材。他的傑作是一幅名為「最後的英格蘭」的作品——畫中是一對貧窮的夫婦,他們生活困頓,不得不啟程離開故土,移民去往澳洲。
關於未婚生子的問題,布朗大概也想透過諷刺畫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吧。其實,他自己曾經也是這個問題的當事人。
創作這幅作品時,艾瑪雖然已經成為他正式的妻子,但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艾瑪都沒有名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就是非婚生子。
艾瑪出身於勞動人民家庭,沒受過什麼教育,後來做了繪畫模特兒。真實的艾瑪和畫中的形象不同,她開朗而且貪杯。布朗在前妻過世以後,並沒有馬上和艾瑪結婚,也許這也是原因之一。而這幅作品最終沒有完成,除了兒子夭折之外,畫中女子和艾瑪的重疊,也讓布朗感受到了愧疚吧。
在當時的社會裡,年輕貧窮、只能依靠出賣身體生活的女子多不勝數。對於好色又有錢的男人來說,那真是一個極樂世界。各色女子任君挑選、隨意享樂,厭煩了就一腳踢開,不會得到任何懲罰,也不會有人來追究。
女人們擔憂青春易逝,終被男人拋棄,所以費盡心機抓住庇護人,努力挽留住對方的愛,拼盡一切想和對方結婚。而通往結婚之路的最大可能性就是為男人生下孩子,並讓男人愛上那個孩子。只要男人準備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財產繼承人,那麼也能給予自己正室的地位了。

從這裡開始又衍生出一段可怕的反轉故事。
男人們知道年輕的情人想和自己結婚,她們對自己溫柔愛慕,很可能只是把自己當作生活保障而利用自己的一種手段。身邊不少朋友受女人欺騙,被女人玩弄於股掌之中。作家不僅描寫可憐女子墮落的故事,也生動描寫很多厲害女人欺騙男人的故事。前者是女人的悲劇,而後者就是男人的喜劇了。男人們可不想被嘲笑。
有一天女人說「我懷孕了」,然後生下了孩子,對男人說:「請帶走你的兒子,先生。」
男人目不轉睛地看著嬰兒,被稱為父親的自己真的是這個孩子的爸爸嗎?然後他想到,與聖母瑪利亞有婚約的約瑟也是「接受」了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耶穌……
即使在可以做親子鑒定的現代,這幅畫對於男人來說也是一個噩夢吧。

福特‧馬多克斯‧布朗(1821-1893)
與艾瑪育有一女,這個女兒的兒子,也就是布朗的孫子(福特‧馬多克斯‧福特)後來成了著名作家,而他的曾孫(法蘭克‧索斯凱斯)成了英國工黨議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欣賞一幅畫也需要勇氣?
屬於中野京子風格的「恐怖解讀」,
層層剝繭,揭開畫作背後的絕望真相與人性弱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