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necology: The Missing Science of 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作者 | Rene Almeling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父產科: 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為什麼沒有「 |
作者 | Rene Almeling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父產科: 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為什麼沒有「 |
內容簡介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 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 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 為什麼沒有「父產科」? 男性生殖健康遭到漠視,是真的不重要,還是我們不想談。 揭密男性生殖醫學的重要性,翻轉母親決定胎兒健康的迷思,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凍卵話題延燒,關注女性要在黃金生育期留住健康的卵子, 但會影響卵子健康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精子——不過似乎沒人在意, 婦產科單獨成科已有百年歷史, 但男性生殖醫學卻似乎銷聲匿跡, 導致生殖的風險與責任都落在女性的錯誤迷思。 本書將引領讀者認識「男性生殖」的重要與影響, 進而為我們的下一代帶來更健康的未來。 一百多年來,醫學界為了解以及治療女性的生殖,莫不全力以赴。而有關男性的生殖健康卻長期遭到輕忽,近期才開始從一些基本問題著手研究,諸如父體(精子)對流產與兒童遺傳疾病等等。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知識上的巨大鴻溝? 本書作者雷內.阿爾梅林爬梳了整個男性生殖醫學的發展,從這個學科的誕生、傳播到被民眾接受的狀況。她從十九世紀有心人士努力建立一個名為「男科」的醫學專科,結果以失敗收場,講到當代生殖醫學關於父親方面影響的研究。一直以來,人們對男性年紀、健康狀況以及接觸環境風險對於生殖健康的重要性長期缺乏關注。不僅僅在專業領域內,作者還透過蒐集文獻與實地訪談,呈現出社會大眾普遍對男性生殖醫學無知的景況。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大家針對這個遺失的環節提問。在我們的社會裡,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主要落在女性身體裡,若能調整光圈,讓男性在生殖中的角色也能成為清晰的焦點,不僅可能改善男人與他們孩子的健康,也能重塑社會對於女性與生育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性別不平等待遇。
各界推薦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若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家瑋|王家瑋婦產科院長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謝昌志|王家瑋婦產科副院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甫看到書名《父產科》(Guynecology),瞬間就吸引以生殖醫學為志業的我。女性持續接收可能損及生育力的訊息:不能飲酒、抽菸、熬夜……。難道男性真不需因此被提示?精子只要「有」就「好」?百年來不孕診治總以女性為主,男性在生殖醫學長期「被忽視」,是否有意無意削弱其重要性,終導致女性須承擔生育成敗的偏頗結局?作者為您揭開生殖醫學事實:不孕症男性因素占比不少,生育下一代,男女同樣重要!本書值得您一讀再讀。 ——朱伯威|生殖醫學博士、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 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殖醫學專科的發展為何男女有別?高齡產婦的風險人盡皆知,高齡生父對新生兒的傷害已有證據卻不受重視,性別化的身體觀如何形成?這本性別研究與醫療社會學的開創之作,探索當代男性生殖醫學的知識發展與流通,分析生殖健康的性別傾斜。社會學家阿爾梅林具體示範如何靈活運用調查分析的探照燈,望向邊緣科學,也聚焦常民男性生殖敘事,串起攸關梅毒、有毒環境傷害精子、男性備孕……的「父產科」。在少生晚生的臺灣,仍普遍將生殖與女性單方面連結,本書特別值得一讀。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婦產科門診遇到無法順利懷孕的伴侶時,對於男性伴侶的建議,通常就是「驗精子」,檢查看看精蟲數目、活動力有沒有問題。擔任婦產科醫師近二十年來,以往大部分的男性,對於檢查精子這件事情,是抗拒的,而今接受度越來越大。但是,除了驗精子與規律生活、多元飲食這樣老生常談建議,似乎就沒有什麼針對男性的檢查建議了。相較於女性,可說是非常貧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男性生殖知識的「被忽視」,是不分性別都應該要關心的議題。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為什麼我們對男性的生殖貢獻所知甚少?這不只是一個經驗之謎,也是對「無知」(non-knowledge) 如何被系統性產製的理論探問。本書精彩論證了政治、社會與醫學的性別化,何以讓男性在生殖醫學發展中成為「失落的一角」,連帶鞏固了將生殖風險與生殖責任落在女性身體的規範性現實,並呼籲發展一個能納入「所有身體」的生殖健康架構來取代。作者行文深入淺出,每個關心醫療、性別,以及科學社會學的讀者都能從中享受知識的樂趣與洞見。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看到「男科」或「男性學」(Andrology) 一詞,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感到陌生,就是聯想到男性性功能、精子、或是性病治療,這本好書讓你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鄭丞傑|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臺灣性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 從婦產科到父產科,作者犀利顛覆傳統生殖領域,全書饒富趣味的帶入不少重要原創性觀點。相較傳統現代醫學將婦產科逐漸發展成一門專科,以及女性主義對生殖領域父權宰制批判性的觀點,現代醫學知識與女性主義研究二者共同強化了生殖與女性的關連性。這本書打破既有性別的二分,帶入性別關連性的動態分析取徑,深刻反省生殖領域對男性身體缺乏認識的嚴重後果,透過書中男性各種敘事與經驗彌補這塊重要的空白。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陽明交大、北醫、國防人文講座師資
作者介紹 雷內.阿爾梅林雷內.阿爾梅林(Rene Almeling) 雷內.阿爾梅林是耶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研究興趣圍繞醫藥領域當中的性別議題。 她擅長融合質化、量化與歷史文獻等諸多研究方法,來探究醫療科學下的人體與文化規範之間如何互動,進而影響到科學知識的產製、醫療市場的發展與個人醫療經驗等議題。 雷內教授的上一本得獎著作《性細胞:卵子與精子的醫療市場》(Sex Cells: The Medical Market for Eggs and Sperm)深刻洞察了美國的精卵捐獻市場,而《父產科》一書則試圖回答為何醫學界鮮少重視男性生殖醫療,以及這樣的結果塑造了怎樣的生殖政治。鍾玉玨鍾玉玨,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 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長勝心態》等。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緒論 第一篇 醫學專業化與生物醫學知識的形成 第一章 父產科何去何從? 第二章 再論男科 第二篇 推廣有關男性生殖健康的知識 第三章 產製有關父體效應的知識 第四章 半數人口的生殖健康 第三篇 男性對生殖的看法 第五章 性、精子、為人父 第六章 健康的精子 結論 致謝 附錄一 研究方法 附錄二 訪談者名單 註釋 參考書目
書名 / | 父產科: 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 |
---|---|
作者 / | Rene Almeling |
簡介 / | 父產科: 孩子的健康不能只靠卵子,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婦科蓬勃,男科無力?生命的孕育來自精子+卵子,母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環境會影響胎兒,那父體呢?為什麼沒有「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357372 |
ISBN10 / | 6263357371 |
EAN / | 9786263357372 |
誠品26碼 / | 2682213785004 |
頁數 / | 33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7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開啟兩性生殖議題的新視角
王家瑋婦產科院長/王家瑋博士
身為一個研究生殖醫學不孕症的資深婦產科醫師,當我收到這本書稿時,映入眼簾的是「Guynecology」這個字,從一開始以為是婦科學「Gynecology」的誤字,之後才看出Guynecology原來是自創的研究男性生殖與健康的一門科學,尤其著重於男性與生殖的關係,也因此類比而稱之為「父產科」。不論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男性在生育方面的角色單純就是精蟲提供者,一旦生育方面有了困難,基本上大多歸咎於就是女性的問題,由女性負起絕大部分的責任,可是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夫妻想說什麼,和我們聽到什麼,生殖醫學中的性別議題
女性在孕育生命上擁有特有的經歷,讓生育這件事情,不論是在醫師的觀點、訓練以致於醫學研究等,多圍繞在女性的身上,生殖醫學的訓練路徑也多為婦產科的延伸。但當多數醫師把眼光投注在卵巢功能、女性年齡、卵子品質等議題時,男性生育健康卻在療程中逐漸縮小為只是精子提供者,而無法關注在精子數量品質減低的背後,我們還可以提供些什麼照護和關心。
提供一個小故事讓大家理解男性在生殖醫學療程中的處境,這個案例看似荒謬與無奈,卻是現今男性看不孕症最常發生的場景:
我有精索靜脈曲張,最開始發現時其實是我在走路的時候有一邊的蛋蛋(睪丸)會不時有點抽痛,有時也會在射精前後出現,後來是因為太太堅持要我去做生育檢查,我才走進了一家網路上很有名的泌尿科診所。你知道男生走進泌尿科診所是多尷尬的情境嗎?身邊都是老人家,看著我這個年輕人以為要來做性病檢查,護理師也在大庭廣眾下問我:什麼問題要看醫生?我心理想:如果我有勃起障礙也要在櫃檯跟妳說嗎?覺得很羞恥。我只說了我要精液檢查,根本不敢說我蛋蛋會痛。泌尿科診所裡沒有一個醫師看起來是真的專攻生育的,告知我有精索靜脈曲張後,又請我來找婦產科醫師看一下怎麼讓太太懷孕。我覺得整個就是浪費我的時間。現在療程需要做睪丸切片,我竟然又要回到泌尿科,拜託真的給我一個可以看生育問題的泌尿科醫師。
如本書中所言,醫學這幾百年來的進步,近幾年終於有比較多的人開始正視男性的生殖醫學。男性在生育的過程中絕不只是精子的提供者而已,生育健康也不該跟男性雄風畫上連結,關注自己影響生育健康的因素,改善會影響生育健康的習慣,適時定期執行生殖系統檢查,適時使用冷凍精子保存自己的生殖力都是重要的觀念。
我很高興有這麼一本書,開啟將女性生殖議題轉向探討兩性生殖議題,翻轉學術視角,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研究與醫學各方面開始補足東西方自古以來所欠缺或者忽視的「男性在生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非常值得大家深入去了解與探究。
自序 : 緒論
想像以下場景……
鬧鐘響起,約翰睜開惺忪的睡眼,視線落在昨晚讀的那本書上:書名是《男性如何製造健康精子》。他和老婆珍為了生孩子已努力了幾個月,兩人嘗試一切方式提高受孕機率。約翰醒後,一骨碌地下床,快步到浴室沖澡,謹記水溫不能太熱,以免燙死精子。他刷牙用的是天然牙膏,以免接觸過多化學添加劑。換上襯衫與褲子,衣物可都是用新買的天然洗滌劑洗過,不含任何染劑與香精。然後他和珍分別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
約翰上班途中,注意到一個廣告看板,警告路人,小心精子老化的惡果。看板上畫著一個沙漏,沙漏持續在滴沙,旁邊的粗體字提醒男人,注意男性的生物時鐘。約翰感到一陣焦慮,因為他直到快四十歲才決定生孩子。他趕著進辦公室上班,過沒多久,到了午飯時間:也是吃藥時間。他笨拙地打開藥瓶上防止小孩誤食的安全蓋,再次注意到無處不在的紅色警語:「提醒男性:若你可能在未來三個月讓另一半懷上孩子,請勿服用此藥。」約翰擔心這藥可能影響下一代,之前曾打電話諮詢醫師,醫師建議他不可斷藥,因為這藥攸關他的健康。
約翰的午餐盡是超級食物,包括夾了酪梨、有機乳酪的三明治與藍莓。他邊吃邊翻著別人留下的一本男性健康雜誌,讀到其中一篇專題報導,講的是男性如何製造健康強壯的精子,原來精子從細胞到成熟需要三個月時間。但是在這三個月期間,男人的所作所為幾乎在在會損害這些精子細胞:吃不健康的食物、喝酒、服藥、在職場或家裡接觸各式各樣的化學品等等。此外,根據約翰自己之前的涉獵,他知道,受損的精子會導致流產、生出缺陷兒、甚至小孩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約翰回到辦公桌,下午一下就過了,有個朋友邀他下班後去喝一杯。他和一群同事到了酒吧,但他點了果汁,心想曾多次看到啤酒瓶上制式的政府警語,警告大家,飲酒過量會損害精子。約翰不想冒任何風險。
• • • • •
不僅約翰是虛構的,我剛剛描述的現象也不存在。實際上,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被沒完沒了的強「精」建議轟炸,不會遇到各種書籍、廣告看板、警語,提醒他們自身健康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就算他們認真考慮要為人父時,也不會對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或使用的每一樣產品感到焦慮。
但未來說不定會。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員持續累積證據,顯示男性身體健康(以及年紀、行為、接觸有毒物質等因素)會影響精子,進而影響到他們下一代的健康。《紐約時報》曾在頭版大篇幅報導「父親年齡與小孩的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的風險相關」,而今一些醫師主張,男性和女性一樣,也有生物時鐘。健康網站紛紛張貼如何製造「健康精子」的基本資訊,鼓勵男性正確飲食、戒菸、少吃藥、少喝含酒精飲料、維持健康體重等等。這裡堪稱有「新聞」含量的一點是:不僅僅女性的身體健康會影響生育結果。實際上,女性收到許多的懷孕警告(不外乎年齡、注意飲食、遠離化學品等等)同樣也適用於男性,尤其是精子在男性體內須十週才成熟的這段期間。
而今科學家已漸漸體認到男性健康對於生兒育女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追問的是,為什麼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畢竟,研究員可是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細究女性生活的每一個小環節,找出哪些環節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婦產科(Gynecology)是十九世紀末第一波醫學分門別科(specialization)浪潮中最早出現的專科之一,致力研究「婦女病」的專業協會、醫學期刊、診所等很快跟著出現。今天,大家鼓勵女性定期健康檢查生殖器官,公衛宣傳活動提醒她們,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物時鐘一直在滴答滴答地流逝。懷孕或計劃懷孕的女性被大量訊息轟炸,教她們應該攝取什麼營養,應該有什麼行為表現。親友也會給她們建議,門診醫師列出一長串能做與不能做的注意事項,藥品與酒精飲料貼上警語標示。反之,醫界沒有一門專科係完全針對男性的生殖健康,也不會建議男性定期檢查生殖器官,沒有與男性生物時鐘相關的公衛宣傳活動,政府也沒有規定商品加註標示,警告酒精與藥物對精子的毒害與影響。
既然二十世紀醫學研究員主張男性身體才是「標準」身體,醫界卻忽略男性生殖健康,這點尤其令人驚訝。從一九六○年代開始,投身婦女健康運動的活躍人士指出,臨床試驗裡缺乏女性實驗對象,遂主張以白人中年男性為對象的醫學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概括至其他人口,諸如女性以及其他少數族群。美國聯邦機構,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等,針對這些抨擊,在一九九○年代做出回應,要求將女性以及有色人種有系統地納入生物醫學研究與臨床試驗裡。總的來說,男性身體長期以來霸佔醫學研究的中心地位,但醫學研究卻不重視男性健康如何影響其生育力,兩者之間的確存在矛盾。這兒的疑問是:若男性身體是標準的人類身體,為何大家對於男性身體對生育力的貢獻所知甚少?
本書探討文化裡有關性別的觀念如何造成一門科學缺了一角(a missing science),亦即男性生殖健康這部分。我藉助的社會科學理論涵蓋了醫學專科化、符合社會性別觀的性別化身體(gendered bodies)、知識產製理論等等,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分析生物醫學知識中的這一塊空白何以會出現,並研究這空白在社會、臨床、政策等方面造成的後果。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參考了大量的史籍,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利挖掘對男性生殖身體(reproductive bodies)一片空白、缺乏知識(non-knowledge)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長期研究醫學專科化以及知識產製論之間的關係後,本書的第二部分會聚焦在父體效應(paternal effects),這門新興科學分析男性的年齡、行為、暴露的環境會如何影響生育力。我以父體效應為例,分析有關男性生殖健康的知識從無到有的產製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同時我會檢視新聞媒體的報導和衛生官員的聲明,評估這類新知是否普及到更廣泛的民眾。在本書最後一部份,焦點轉向一般大眾,根據與個別男性與女性的訪談,揭露歷來漠視男性生殖健康的現象如何根深柢固地影響了當代人對於生育與生殖的想法。總之,本書解釋了上述約翰的世界為何不存在。在結語的部分,我深思了努力將約翰的世界化為現實的意義。
生殖的政治學
字典裡對於生殖(reproduction)的定義不外乎:繁衍後代的生物過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則有不同的主張,認為生殖究其根本不僅是生物學,也是社會學。人類學家費伊.金斯伯格(Faye Ginsburg)與雷娜.瑞普(Rayna Rapp)在兩人頗具代表性的生殖政治學文章裡指出,生殖的各種面向中,沒有一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經驗,也沒有一個面向能脫離界定他們的社會脈絡而得到理解。」她們所指的社會脈絡包括了國家、市場、科學、宗教、社會運動、文化常規、社會不平等,小自個人經驗大至國家政策等等,能從四面八方影響生殖的各個層面。
金斯伯格與瑞普深入分析生殖,讓這領域變得更具體之後,關於懷孕與分娩、避孕與墮胎、不孕以及輔助生殖技術(例如代孕、試管嬰兒、捐精捐卵)等研究大量湧現。儘管在這些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涉及男性,但社會科學對於生殖的分析多半限縮在女性身上。在完整的文獻回顧中,我指出,這等於把生殖是發生在女性身體的事不知不覺概念化。就連金斯伯格與瑞普也明確指出這是女人的事,寫道:「女性生殖的每一個面向,沒有一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經驗。」我用這方式摘錄她們的定義,希望能擴大生殖的定義,藉此強調把男性納入生殖研究的重要性。
本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針對有關男性生殖政治學提出一些尚未被問到的問題並試著勾勒答案的雛形:科學家、臨床醫師、國家、市場如何看待男性生殖?文化常規裡的男子氣概以及大眾對男性身體生殖力的理解,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社會上圍繞性別、種族、階級、性等等的不平等現象如何影響男性的生殖體驗?
最佳賣點 : 揭密男性生殖醫學的重要性,翻轉母親決定胎兒健康的迷思,
男性生殖醫學重磅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