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紫禁城: 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
作者 | 翟晨旭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明紫禁城: 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 |
作者 | 翟晨旭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明紫禁城: 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 |
內容簡介 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 「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 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 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歷史之幽微處 有別於傳統歷史作品的書寫模式,本書以元朝為起點,紫禁城為中軸線,將元、明二朝的政治「大動脈」,以「診脈」的方式,給予讀者全新視角,重新看待元、明那些「宮闈祕事」。 從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寫到永樂十八年遷都紫禁城,再到明崇禎帝之死。由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串聯諸王將相、百官眾卿、御史諫臣和太監宮女、能工巧匠等,還原在紫禁城上演的真實事件、疑案風雲、後宮祕事與喋血官場。以紫禁城的興建和發展為軸心,透過幽默生動的語言,看遍城中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結合宮殿修建知識與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如同置身案發現場,目睹發生在這座宮闕裡的悲歡離合,以及被紫禁城見證的諸多歷史場景。
各界推薦 王一樵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翟晨旭翟晨旭 景德鎮學院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畢業,主修陶瓷史和明、清古文物鑑定修復,策劃主編歷史文物期刊《陶泉文苑》,並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認可。在考古實習工作中走遍中國許多省市,接觸到大量一線的古器物標本,對各地博物館和考古工作有深入了解。 著有《大明紫禁城: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大清紫禁城:從愛新覺羅稱霸華夏到王朝輓歌》等。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紫禁藍本 天文學家的藝術 無甕之都 北方有戰,南方有城 第二章 永樂的逆襲 隆福宮裡的燕子 慶壽寺之謀 從北平到南京 午時三刻一把火 第三章 仁宣之治 仁君朱高熾 文淵閣裡的春秋 遺恨欽安殿 「西內」的囚徒 第四章 定都前夜 蟋蟀罐裡蛐蛐叫 太監與衛士 重修「三大殿」 第五章 兵臨城下 司禮監裡王公公 土木堡裡明英宗 德勝門上于少保 東華門外太上皇 第六章 依稀中興年 狀元走過承天門 貴妃坐鎮昭德宮 太子生在安樂堂 父子藝術家 第七章 修修補補三十年 孝治天下 西邊有「豹房」 一個名叫楊廷和的男人 第八章 道君駕到 禮儀之辯 壬寅年裡不太平 火德星君 第九章 帝國黃昏 內閣起風雲 天子萬年,皇上沒錢 木棒、紅丸、九千歲 一月天子 第十章 京師悲歌 今天郵差不上班 煤山之上望烽煙
書名 / | 大明紫禁城: 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 |
---|---|
作者 / | 翟晨旭 |
簡介 / | 大明紫禁城: 從草原霸主逐鹿中原到煤山自縊:紫禁城的建造藍本來自元大都?「豹房」是大明王朝的動物園?紫禁城為何經常發生火災?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354906 |
ISBN10 / | 6263354909 |
EAN / | 9786263354906 |
誠品26碼 / | 2682185907008 |
頁數 / | 384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3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海納百川的承載體】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論中國自明、清以來的政治演變,紫禁城是繞不開的話題。它初建於明朝,鼎盛於清代,迄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曾是封建皇權的象徵,是帝王將相的舞臺。直到宣統皇帝於一九二四年因政變而出走北京,紫禁城再也不是「天高皇帝遠」的存在,藉著作者龐大史料的蒐集及分析,我們能翻過厚厚的朱牆,揭開紫禁城的過往面紗。
翟老師原本是明、清古文物鑑定修復的一員,而回首紫禁城過往的歷史時,對於宮內建築與其用處做了非常完整的詮釋,是很值得玩味的點。本書內容圍繞著整座紫禁城的興衰,進而講述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而內容又可分為三大類做為探討,分別為「故宮的禮儀」、「帝王家的故事」、「政治的肇始與紛擾」。
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徵,內部的禮儀繁瑣慎重,造就出諸多中國獨有的文化儀式,而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也多關乎於禮儀。例如嘉靖皇帝是明武宗的堂弟,由於明武宗死後膝下無子,就由嘉靖繼位,嘉靖在繼位前與權臣爆發「大禮儀」事件,其焦點在於是否從正門「大明門」進行登基大典。表面上來說,這是一個簡單的儀禮之爭,實際上,暗藏著嘉靖皇帝與臣子的權力鬥爭。
我們提到家國之事,當然離不開皇子們的教學,相較於滿清皇子的兢兢業業,明朝皇帝就顯得比較個性突出了,每個皇帝基本都有自己的「雅興」,如朱見深玩瓷器、朱由校玩木工,且樂此不疲,到了明朝後期這種狀況愈發明顯,也使國力走向衰敗。
究竟是體制哪裡出現問題?在這過程中,皇族、宦官、文臣、武臣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巧妙地取得平衡?
本書將為你提供解答。
紫禁城由於政治地位上的特殊性,也會因為不同時代的政治肇始與紛擾,而改變著內在與外觀,舉個書中有趣的例子,嘉靖皇帝早年英明苛察,晚年則稍嫌自負,奉天殿是三大殿之一,取奉承天命的意思,是朱元璋以來就定下的名字,然而在嘉靖年間遭雷火燒燬,嘉靖重修皇殿時,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奉天殿改名為皇極殿,群臣們再怎麼謾罵,也奈何不了頑固的嘉靖。
清兵入關後,面對剛打下的天下,經過殘酷鬥爭洗禮的新王朝最迫切的願望就是休養生息,被戰爭整得滿目瘡痍的皇城宮殿急需修復。新皇帝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和,順治第二年即將皇極殿重新命名為太和殿。
從奉天至皇極,又從皇極至太和,一部中國中央治術史活生生地展示在這裡。
紫禁城幾乎代表有明以來中國的最高政治核心,這裡的皇帝都曾在同一個宮殿,坐在中央的龍椅之上,受到百官的朝拜,但同樣是在紫禁城,竟能出現雍正那樣每天五點起床、六點準時上班的勤懇皇帝,亦有放蕩不羈、建立豹房,寵信宦官的正德皇帝存在。
讀懂了故宮的統治哲學,我們就能知道它的興衰起伏,從而了解隱藏其中運行方式,進而掌握皇權統治的奧祕。
紫禁城有一種魅力,卻是海納百川的承載體,不僅裝著中國史,本身也在中國史中沉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以這座皇城的角度來勾畫整個朝代的興衰,相信對於讀慣了常規歷史的我們,將是令人驚豔的感受。
內文 : 【天文學家的藝術】
一二五九年冬天,更準確一點說,是十一月二十日,一隊孤軍千里迢迢從遙遠的長江流域出發,來到北方的燕京城下。為首的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他將接管這座金朝舊都的管控權,或者說,接管一座城市的命運。
.壹
這個中年人名叫忽必烈,後來被人們尊為元世祖,來到燕京前,他正在指揮對南宋的戰爭。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蒙古大汗蒙哥糊里糊塗地死在四川合州釣魚山下,英年早逝,使得整個蒙古政權瞬間出現巨大變數。
蒙哥汗時代的蒙古政權,雖然沒有正經八百地建國,但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控制領域最遼闊的國度。這麼大的地方,蒙哥汗一個人肯定管不過來,但好在幾個弟弟都能獨當一面。
其中,旭烈兀負責往西邊打,最遠打到匈牙利。旭烈兀當時正在瘋狂地進攻巴格達,就是民間故事《天方夜譚》講的那一帶。
二弟忽必烈負責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建城,主要駐紮在漢地。
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在老家蒙古草原上待著,蒙古族和漢族不一樣,講究的是「幼子守灶」,最小的孩子待在家裡,其他人出來打天下。
而蒙哥汗則親自指揮滅宋的戰役,與弟弟忽必烈兵分兩路進攻長江流域。在他看來,打完這場國戰,蒙古政權才算真正地穩定下來。然而誰也沒想到,這個龐大的計畫玩到一半,就因為蒙哥汗的戰死而胎死腹中,擺在大家面前的是下一任蒙古大汗誰來當的問題。
蒙古族的規矩不是漢族的宗法制,不只是兒子可以承繼,弟弟也可以,那時蒙哥汗的兒子們還小,都得看叔叔們的臉色,因此不出意外,大汗就是旭烈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三個人中出線。而事實上,在蒙哥汗的時代,三個兄弟已經走遠了。
這個「走遠了」,其實有兩個含義。
第一個意思是距離上的「遠」,蒙古選大汗比較民主,要舉行「忽里勒臺」(體貴族會議),只有大家一致推舉通過,大汗的位子才能被承認。
而那時候,忽必烈在湖北,阿里不哥在蒙古草原,西征的旭烈兀最遠,在地中海邊上。三兄弟之間一沒有飛機,二不通高鐵,見個面來來回回一年的時間都不夠。
後來很多人分析,能阻止蒙古早期擴張腳步的只有大汗的駕崩。每次歐亞大陸打得正熱鬧時,大汗死了,大家回去奔喪外加搶汗位。一來一回一、兩年,對手又能苟延殘喘一時,南宋就是靠蒙哥汗的駕崩,又續了好幾年命。
第二個「遠」,說的就是文化上的隔閡了。成吉思汗讓蒙古族短時間內獲得冠絕天下的戰鬥力,但文化底子的薄弱不是一、兩代人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看蒙古族崛起的早期,宗教信仰特別有意思,一會兒伊斯蘭教,一會兒道家,還摻雜著蒙古族的原始信仰「長生天」。
這種文化上歸屬感的不確定,導致的結果就是,打到西亞的旭烈兀成為伊斯蘭教徒,連帶著後來他所建立的伊兒汗國都伊斯蘭化。阿里不哥在草原上看家,身邊都是一些前朝遺老,張口閉口就是當年你爺爺成吉思汗怎麼樣,因此阿里不哥是個很堅定的蒙古傳統堅守者。
而負責漢地本土的忽必烈則逐漸接受漢文化薰陶,身邊聚攏一大群漢人謀士,例如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大才子元好問,當時就是忽必烈的「儒教大宗師」。
《元史》說忽必烈「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當然,那時蒙哥汗還在,說忽必烈「思大有為」有點不對勁,很容易被人想歪,但整天和漢族文士在一起是肯定的。
蒙哥汗在四川戰死,元朝時沒有全球直播,對這兄弟三個人來說,誰能搶著召開「忽里勒臺」,誰就算贏了。但這也是個悖論,人都沒到齊,會議肯定開不成。
這三兄弟裡面,最有希望的是阿里不哥,畢竟叔叔、伯伯都圍著他打轉。而且,根據蒙古族習俗,他在蒙哥汗死後,自動成為「監國」的身分。換句話說,只有他可以合法地召開「忽里勒臺」,但也無法完全左右開會的結果。
關鍵時刻,旭烈兀率先做出決斷,太遠,不去了,老老實實地經營西亞不好嗎?便表示支持弟弟忽必烈,兄弟上吧,哥哥看好你。
旭烈兀一撤,等於三足鼎立的遊戲變成「楚漢爭雄」。除去西征軍鞭長莫及之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在南到長江、北至西伯利亞的遼闊疆土上,以成千上萬的人馬做為棋子開始布局。
而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忽必烈兵行險招,孤軍深入,拿下了燕京城。
.貳
坦白說,當時的燕京城,在戰術上很難玩出什麼花樣,因為金朝剛滅亡,城市建設都被打廢了,何況阿里不哥在草原上和你玩,不玩攻城戰。
再說了,當時即使不算那些亂七八糟的汗國,光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兩個人控制的地盤,就比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封建王朝的地盤大,一城一池的得失根本不算什麼。
但從戰略上說,拿下燕京是忽必烈在爭奪汗位過程中最成功的一步棋。因為在北方文人眼裡,南宋的杭州和忽必烈的開平城都不算什麼,只有燕京城才是天下正位所在。拿下燕京城,等於讓北方漢人,至少是文人階層歸心。
而且,當時在燕京,大將脫里赤正在召集軍隊,奉的就是阿里不哥的命令,見到忽必烈,整個人都傻了。那時候,阿里不哥已經正式開始執行監國身分,準備自立為大汗,讓脫里赤調軍就是為了對付忽必烈,但這事不能明著說。
忽必烈一見面就說:「大汗有遺詔,你出來接旨,把兵給我吧。」脫里赤聽完,這是人家哥哥、弟弟之間的事情,自己憑什麼摻和,立刻繳械。忽必烈順理成章地接管燕京,順便把那些原本應該在戰場上遇見的軍隊遣散了。
於是,忽必烈就以燕京為大本營,開始積極整軍備戰。冬天,他和阿里不哥什麼都不做,私底下的風起雲湧卻一點也不少。
兩人開始互相通信,阿里不哥的大本營在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使者就在燕京與和林之間來回跑。
阿里不哥的意思是你來和林,我開個「忽里勒臺」會議,把大汗選出來。這個說法按照蒙古規矩來說沒問題,畢竟他是監國身分。
但忽必烈馬上反應過來,支持我的都是北方漢地的漢族人和以前金朝的女真人,我要去了和林,那些和你一起的叔叔、伯伯肯定支持你,我能不能回來都不好說,所以堅決不去。並且,忽必烈私底下也聯絡一群貴族,準備擺陣單幹。
我們從這裡不難看出來,這兄弟倆的衝突已經不是搶皇位的問題,而是燕京與和林兩個城市的對抗,也是蒙古內部的一種文化分裂
最佳賣點 : 走進紫禁城,回望元、明二朝,發現數百年歷史之幽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