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を動かす対話術
作者 | 岡田尊司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啟動心靈的對話 (暢銷經典版):■心靈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如何讓罹患憂鬱症的上班族重返職場?長年繭居在家的年輕人,該如何協助他們踏出家門、進入社會?讓受困於感情 |
作者 | 岡田尊司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啟動心靈的對話 (暢銷經典版):■心靈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如何讓罹患憂鬱症的上班族重返職場?長年繭居在家的年輕人,該如何協助他們踏出家門、進入社會?讓受困於感情 |
內容簡介 ■心靈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如何讓罹患憂鬱症的上班族重返職場? 長年繭居在家的年輕人,該如何協助他們踏出家門、進入社會? 讓受困於感情的女性重新找回自我、使長期焦慮不安的人再度找回內心的平靜、或是讓暴戾習氣的年輕人回歸正軌…… 就業問題│感情婚姻││憂鬱與自我否定│拒絕上學│繭居 藥物與酒精依賴│不安焦慮│人際關係與職場問題│子女的問題行為│不良行為與暴力 ──因應各種問題的深度談話技術── ■讓「對話」,啟動心靈的奇蹟。 運用什麼樣的談話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動人心、改變對方的行為? 該注意哪些談話內容,來支持陷入困境的人? 當費盡心思也無法順利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又該怎麼做? ■引發心靈奇蹟的七種談話法: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集結數十年來的臨床經驗與故事,匯集與病人之間的談話技巧精華,重新顯示了對話技巧所擁有的力量,讓心靈受困的人重新找到自己── 打開心房法 解決問題法 觸動人心法 改變思考歷程法 自我否定克服法 焦慮依附型人格應對法 行為與環境作用法
作者介紹 岡田尊司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入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學》、《容易受傷不是錯》、《活著覺得麻煩的人》、《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生存的哲學》、《孤獨的冷漠》、《戀愛這種病》、《人際過敏症》、《依戀障礙》、《夫妻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等書。洪于琇、柯依芸洪于琇 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平日用書、戲劇、電影來餵養心靈。很喜歡自己的文字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感覺。 柯依芸 台大中文歷史雙主修畢。專職譯者。樂在透過翻譯窺探無垠學海的每一天。
產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打開心房法 經歷摸索與轉變/從「失敗」產生的發現/一個方法就能引起巨大改變/對話的兩個基本作用/守護安全感/從共享話題到共享心情/光是共享話題就能恢復精神/初老男性的案例/不會念書的不良少年案例/放下主導權的勇氣/不要干擾當事者/體諒的力量/引起變化的三大要/表達同理心/什麼是回映式傾聽?/「沒有人會關心我」的女性案例/辭掉打工的男性案例/開放式問題重要的理由/增加肯定的反應/稱讚的陷阱/畢馬龍效應與相信的力量 第二章 解決問題法 事出並非必有因/什麼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所謂的解決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從迷宮的出口開始回溯/確立目標/如果沒有用,做點別的事/初次耳聞的態度/把話題集中在重要的問題上/同理心與慰勞很重要/回饋關鍵字/一般化技巧/表現疑問、發現與驚訝/利用問題促進覺察/拾起正向的話語/評量問句/以假設突破抗拒/奇蹟問句/不配合假設性問題時/關係問句/注意例外/因應問句/朝解決式談話前進 第三章 觸動人心法 煩惱的根源存在著矛盾心態/你對矛盾了解多少?/什麼是動機式晤談?/什麼是改變所必要的?/強求也只會引起反效果/矛盾的原理/抱持中立與同理心的態度/常出現的壞模式/面質的技術/首先要確認矛盾心態/表面上的兩難與真正的兩難/積極認同搖擺的心情/改變語錄/產生變化的基本技巧/與抵抗好好共處/強化微小的改變/提升自我效能感/言語改變,人也會改變/將言語連結行動的作業/擬定具體的行動計畫/推一把的時機 第四章 改變思考歷程法 貝克的發現所帶來的方法/認知偏差的背後所隱藏的東西/想要修正認知時會遭遇強烈抵抗/運用促發讓修正變容易/指出偏差並修正的技巧/重視具體的狀況/常見的認知偏差與信念/個案強烈抵抗時的推進方法/追溯親子關係法 第五章 自我否定克服法 修正強烈的自我否定/四種認可策略的談話技巧 第六章 焦慮依附型人格應對法 何謂穩定的關係/轉移與抵抗/不穩定依附型的發現/因應依附特性的對話/成為安全基地/良好安全基地的條件/與依附關係穩定者的對話/焦慮依附型人格應對法/迴避依附型人格應對法/自戀型人格應對法 第七章 行為與環境作用法 越困難的個案越需要與行為和環境對話/訂立規則與界線/客觀地記錄行為/決定表現的三大要/清除導火線/強化好行為/短視報酬與問題行為/指示行為/行為會減輕焦慮/指示告訴自己的話/說反話的方法/把家人帶進來/把關鍵人物化為助力/小小的改變也會產生大大的變化/陪在一步之後/不要忘了童心與笑容 結語
書名 / | 啟動心靈的對話 (暢銷經典版) |
---|---|
作者 / | 岡田尊司 |
簡介 / | 啟動心靈的對話 (暢銷經典版):■心靈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如何讓罹患憂鬱症的上班族重返職場?長年繭居在家的年輕人,該如何協助他們踏出家門、進入社會?讓受困於感情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351189 |
ISBN10 / | 6263351187 |
EAN / | 9786263351189 |
誠品26碼 / | 2682137812008 |
頁數 / | 23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事出並非必有因
一般而言,解決問題最正統的方式是查明問題原因,然後去除原因以解決問題。醫學治療通常是根據這個模式。這個方法在可行的場合裡,是極為有效的應對方式。然而現實是,這種方法能解決的問題只占了全體問題的極小部分。世界上有成堆的問題不知道原因,很多時候,就算清楚原因也無法去除。
例如,某個上班族鬱鬱寡歡以及小孩無法上學的狀況,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並沒有那麼單純。如果去看醫生,可能這個上班族會被診斷出罹患了憂鬱症,而憂鬱症就是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會是職場過勞或是受到不合理待遇。無法上學的小孩也是,就醫的檢查結果可能是適應障礙或是發展障礙,然而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在學校遭受霸凌或父母的離婚問題。
即使想要治療憂鬱症,但再怎麼治療,如果職場上的待遇太過不人道,問題也無法解決吧。或者就算想處理小孩的問題,但只要是霸凌還持續或父母的夫妻關係沒有改善也無濟於事。
想解決小孩的問題,就算實施再多的心理治療也不太見效,但有的案例卻在精神不穩定的母親開始到醫院接受治療取得穩定後,小孩的問題也自然穩定了下來。有患有藥物依賴的女性在治療上反覆失敗,而當總是只會否定她的父親過世後,藥物依賴的情況卻獲得改善。
什麼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要解決傷腦筋的問題時,需要更簡單、短時間內可行,一個實際上更迅速有效的方法。
回應這個需求而出現的,就是「短期治療」(brief therapy)。短期治療百家爭鳴,各學派的方法與理論也有所差異。不過,近年來受到大家注目並擁有廣大影響力的,是名為「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 approach)的方法。焦點解決是由史蒂夫.笛薛茲(Steve de Shazer,一九四○~二○○五年)與茵素.金.柏格(Insoo Kim Berg,一九三四~二○○七年)為主所研究改良的方法,也有人以這個工作團隊的活動據點稱他們為密爾瓦基(Milwaukee)派。
焦點解決的特徵就如同伯格所自述的一樣,比起追究為什麼會有問題,更專注在能不能順利解決問題上。也就是說,比起致力於接受對象因問題而生的傷心難過,更以解決問題為優先要務。
從迷宮出口開始回溯
焦點解決為什麼可以輕易地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或許可以說那就像從出口開始走迷宮一樣。大多數的迷宮都設計成若是從入口開始走,就會常常碰到死路,但只要倒著回溯,幾乎都是直直的一條路。人生的問題跟迷宮也很類似。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問題,常會被錯綜複雜的岔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難以看到正確前進的道路。然而,將視角移向未來,從那裡眺望時,答案便一目瞭了然。這是因為重要的根本之道清楚呈現的緣故。
換句話說,就是從目標來思考問題。史蒂夫.笛薛茲對這種思考方式是這麼說的:「通往解決大門最有效的方法是,想像問題解決時當事人的行為會有何不同,會發生什麼不同於以往的事,去預想好的變化。」(《短期治療關鍵解決方案》,Keys to 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
也就是說,解決問題最快的捷徑,便是描繪問題解決後會如何,將那個狀態下改變的事物變得具體。這與過去找出問題原因再解決的方法截然不同。史蒂夫.笛薛茲將這個過程稱為建構解決(solution construcrion)。比起將目標放在解決問題本身上,更著重於建構解決,因為他發現這麼做最後能快速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
確立目標
很多人會迷失方向是因為目標不清楚,而非不知道前進的道路。明明沒有明確的目標,卻能毫不猶疑地抵達終點,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很多時候,知道目標卻覺得找不到方法,其實是因為突然設定了過於困難的目標,或是把誰都無能為力的事情認定為目標。焦點解決著重於確立能夠抵達的目標。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確立能夠抵達目標的過程,正是建構解決。
從開始談話的那一刻,就會經常反覆詢問當事人想追求什麼?想變成什麼樣子?現在能辦到的事是什麼?確立這些主題。
有一種常見的情形是當事人不了解自己追求目標的真正意義,認為消除眼前的不愉快就是解決問題。此時從本人的角度來看,常會覺得都是那些麻煩和不公平的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才讓自己痛苦。也就是說,把原因歸咎於外在環境,認為是它們造成了問題。對當事人而言,解決問題就是除掉這些外在原因,然而,這並不容易,會陷入無法解決的僵局。因為想改變他人或外在世界絕非易事。
那麼解決順利進行時,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
解決順利進行時會發生與前文截然不同的情形。也就是說,當追求的目標變得明確後,人們同時就會注意到,為了達成那個目標,只要自己改變,轉變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就好了。
接著,當事人描繪自己該如何改變的藍圖會變得更加明確,而開始去摸索實現改變的具體方法。焦點解決就是要促進這整個過程。
在起步階段必須做的,就是訂定能夠達成的目標。目標也可以隨著狀況的改進而改變。
「你現在最想追求的是什麼呢?」
「你希望一年後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呢?」
「透過這次談話,你希望掌握到什麼呢?」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現在馬上可以辦到的事情是什麼呢?」
透過隨時提出這些問題持續確立當事人的目標,可以促進建構解決
利用問題促進覺察
不過,比起前面那種直接指出問題的方式,焦點解決最擅長的是藉由提出問題讓當事人自己發現到那件事。
以一個認為大家都在排擠自己的上班族為例。他傷心地述說被孤立的情形:「沒有人想和我說話,大家都一副冷漠的樣子。有時候我跟大家打招呼,還會很明顯地被忽略。每天都如坐針氈。」
面對他或許可以這麼問:「你覺得如果改變自己哪個地方,狀況會改善呢?」但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經常會引起對方的排斥,覺得錯不在自己而是周遭的人,自己沒有必要改變。就算克服了排斥感,當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也很難出現好主意。
因此,稍微在問題上下點功夫,換個方式這樣問,情況會如何呢?
「如果問周遭的人該怎麼改善目前的狀況,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回答?」
面對這個問題,有人可能會答不出話來,也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真是個怪問題而感到困惑。
但是,如果是真心想解決問題的人,會想認真回答這個問題。與先前的問題相較,因為視角從自己轉移到了周圍身上,所以較不容易引起當事人「我明明沒錯,為什麼一定要我改變」的排斥感,比較容易從中想到好方法。當事人會透過回答的過程發現自己正在回答自己需要的答案。
下面的提問形式在焦點解決中也經常使用。
「假設這個狀況已經徹底改善,此時去問周遭的人原因,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回答?」
或是:
「假設這個狀況已經徹底好轉了,你覺得你會對周遭的人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
這類的問題具有讓當事人發現「存在於解決狀態中,現狀卻缺少的要素是什麼」的效果,那些因素可能是自己而不是周遭。
藉由重新認識自己也有一些問題後,進一步發現可以透過自己的決心與努力,改變原本覺得是周遭環境關係而無能為力的狀況。領悟到這樣的典範轉移,正是解決問題的捷徑。這是前面提到過的從迷宮出口回溯的典型方法。
焦點解決最大的特徵是運用問題來當最主要的武器。藉由設計問題促進談話對象的覺察與變化。不習慣的人或許會對這些問題產生刻意耍技巧的印象,但這個方式確實擁有巨大的力量。
以假設突破抗拒
然而,越是困難的個案,當事人越容易動搖。當想要加速解決問題的步調時,便會出現抗拒。此時容易加深當事人的矛盾,甚至出現緊抓反方向發展不放的心情。
以剛才的例子而言,身體不動也是抗拒變化的一種表現。就算單方面加強想做些什麼的心情,當事人心中仍會殘存著「不可能改變這種狀況」的想法,甚至可能強化這種想法。
我們將學到的動機式晤談法,會透過正面面對矛盾來克服抗拒。然而,焦點解決會略過這點,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前述所提,要運用從迷宮出口回溯的想法,就是焦點解決經常使用的「假設~的話」的技巧。以前面的個案為例,可以這樣詢問對方:
「假設身體變得輕盈,漸漸可以行動的話,你會想做什麼呢?」
對方有可能回答:「嗯,可以那樣行動的話,我會想找工作。」也有可能回答:「那樣的話,我也會想去旅行耶。」不論是哪一種,過去無法說出口的願望將變得更輕易說出口。
如果出現想找工作的話語,可以像下面的句子一樣,拋出驚訝與「怎麼會」的問題:
「我以為你完全沒想過要工作呢,怎麼會這樣想呢?」
對方在這裡可能就會說出「過去我的內心是想找工作的」,以及「反正不可能所以決定就不要想了」。
「~」為了進一步消除抗拒,要繼續拋出假設的話的問題。
「假設能工作的話,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假設能工作的話,你覺得和現在的自己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如果能工作的話,你覺得是因為有什麼地方改變了呢?」
透過詢問這些問題,讓當事人描繪從前不去想的那個更加理想的自己。藉此刺激、放大、確立、加強他對未來的展望。
有時當事人的抗拒感可能會抬頭,或是產生從假設跌落到現實的心情。
「就算是假設……但反正面試一定會被刷掉啊。」對方可能因為沒有現實的自信而抗拒描繪遠景。
這個時候可以退一步,重新拋出問題:
「你沒有面試的自信是嗎?不過,假設通過面試了,我們去問面試官你通過的理由,你覺得他會怎麼回答呢?」
奇蹟問句
這種假設問句的極致,稱做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這是茵素.金.柏格最先開始使用的技巧。以動機式晤談為首,這項技巧獲得各派心理治療與教練的採納,受到廣泛的運用。
所謂的奇蹟問句正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假設發生奇蹟,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請當事者談談當心願成真時,會發生什麼事的技巧。
這個方法在引出本人變化的熱情和變化所需要的事物上非常有效,有時候也會真的引起「奇蹟」。
例如向無法戒掉毒品的人提問:如果發生奇蹟,可以和毒品了斷的話,此時要讓當事人聚焦的不是「會有什麼改變」,而是「什麼改變了,才變成奇蹟」。比起問:「如果發生奇蹟~的話,你覺得會有什麼改變?」不如問:「如果發生奇蹟~的話,你覺得是有什麼改變關係呢?」這樣的問題會讓當事人發現所謂的改變,不是周遭改變而是自己改變,也能讓他自覺到為了什麼是改變所必要的。
想發揮奇蹟問句的效果,使用的時機和方式很重要。光憑賣弄技巧,談話是不會順利的。
在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絕望的心情後,提出這個問題很容易產生起死回生的逆轉效果。
此外,為了成功吸引對方的興致,在引導話題方面,也必須多花點心思與鋪陳。
例如,下面是常用的鋪陳:
「稍微想像一下,你下定決心要實行今天說過的這些事,回到家裡,今晚好好睡了一覺。接著奇蹟發生了,所有你面臨的問題都解決了。天亮後沒有人知道奇蹟已經降臨,你也不知道。你覺得你會怎麼知道發生奇蹟的呢?最先發現的會是什麼徵兆?」
對於這個問題,患有毒癮者可能會回答:「應該會覺得身體比平常還要輕鬆,晚上睡得很熟吧。」
「其他還看到什麼徵兆呢?」
「可能就不會想到吸毒,會思考別的事情吧。也許會想像以前一樣動動身體,或是思考工作上的事。」
「其他還會從什麼事情上注意到發生奇蹟了呢?」
「出門或是看手機的時候,也都不會想到毒品吧。不如說應該會發現自己很厭惡毒品。就算看到藥頭的手機號碼,也只會覺得很火大,然後想要刪掉除之類的。」
透過這樣的談話,更容易具體描繪解決問題所呈現出的狀態與願景。
另一方面,「如果發生奇蹟~的話,你覺得會有什麼改變」型的問題也有他的作用。這個問題能夠消除抗拒感,讓話者可以輕鬆地回答,幫助當事人想像改變後的自己,強化想改變的心情。由於不太需要技巧,初學者也能輕易地運用。
對一直受困於現狀、思考停滯不前的人而言,藉由「奇蹟」這種設定解開現實的束縛後,過去那些認為不可能而壓抑的各種願望,和想要實現的目標,也變得能輕易說出口了。
而其中,往往包含了達成目標所需的線索要素。
被問到「如果發生奇蹟,能夠戒毒」的女性說了以下這些話:「那樣的話,就能享受一直以來不能享受的樂趣,也會對流行或是料理之類的事情感興趣,可以去瞎拚、看電影、去旅行等等。因為嗑藥之後,我對這些事就變得完全不感興趣了。而且,我覺得改變最多的會是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相信他們,可以不用躲躲藏藏或說謊,可以不背叛他們、傷害他們。那樣的話,心情不知道會有多平靜。」
這樣的問題成了一個契機,讓當事人能夠將一直以來存在於心中,卻被壓抑的念頭說出口,並活化了這個念頭。
最佳賣點 : 就業問題│感情婚姻││憂鬱與自我否定│拒絕上學│繭居
藥物與酒精依賴│不安焦慮│人際關係與職場問題│子女的問題行為│不良行為與暴力
──因應各種問題的深度談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