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 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 誠品線上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 Rutger Bregman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 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並沒有上演。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在轟炸之下展現的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但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是時候,換個視角來看待自己了。——如果你曾對人類感到灰心,這本書將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集中營的物種啊。到了近代,更加上新聞、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性醜惡似乎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羅格將在書中以扎實的論證、生動的敘事,一一為我們平反。.我們在五萬年前有五種人族兄弟,今日卻只有我們倖存,《人類大歷史》作者推測,是因為我們比較狠:「當智人遇上尼安德塔人,造成史上第一場也是最大一場的種族清洗行動。」賈德.戴蒙也贊同:「間接的證據判定智人謀殺有罪。」但羅格認為,是智人的其他特質占了上風。.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中推論,復活節島島民因資源不足而相殘,甚至以人為食,是以殘酷自私的人性為導火線。但新的人口證據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蒼蠅王》作者獲頒諾貝爾獎,被盛讚為「生動刻畫了真實人性」;但是當虛構小說在現實中上演,流落荒島的小男孩卻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小型社會,為了求救,輪流看顧營火不滅。.以揭露性惡留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充當獄卒的學生其實是受實驗人員擺布;而旁觀者效應的犧牲者吉諾維斯,並沒有死於38位路人的冷眼旁觀,而是在朋友的懷抱中離世。——人類的每一次大躍進,都發生在我們對自己有了新認識的時候EP.94 《人慈》讀後心得:關於人性,你知道的幾乎都是錯的 (上) https: www.youtube.com watch?v=vUJMo5Vc9Wo EP.95 《人慈》讀後心得:關於人性,你知道的幾乎都是錯的 (下) https: www.youtube.com watch?v=3_1shqU0t9U【歡迎收聽|迷誠品Podcast】人性本惡?相信《人慈》,打造新現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哲學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超級歪/YouTuber 詹宏志/作家、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 綠角/財經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高度推薦 你是否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險惡的世界? 媒體常看到謀殺、偷竊、虐童的報導;金融界一再出現的貪婪與詐騙;政治人物的出爾反爾,爾虞我詐。 是的,通常你會這麼覺得。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地活著,避免被他人的惡意傷害。或許,自己也學會一些狡詐的權術,一起參與這個遊戲。人性險惡,似乎已經成為毋需爭辯的事實。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個問答。教授問學生,請問你住在哪個星球? 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 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踏在腳下。 一次又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B。但其實,我們是活在星球A。(全文詳見本書) ——綠角/財經作家 這本書會改變你對人性的看法,這種改變會讓你和你接觸的人們一起成為更好的人。這說法聽起來相當「魔幻勵志」,但書裡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科學依據:在現代文明社會人類時常作惡,這不代表我們本性如此,只是我們的心理機制和行為傾向並不是為了在現代文明社會當個好人而演化的。知道了這些事情,我們更能掌握自己,了解別人,改變彼此,好好過日子。 ——朱家安/哲學作家 善惡的評價並非絕對,文化與環境對人類的行為也影響深遠。在均富的社會中,合作與溝通的動機就會明顯增加。心理學家們研究同理心與病態人格,常可以看到某些心理功能的缺乏,跟我們以為的惡行關係密切——相反來說,當心理功能完好,依附發展也都順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更自然。願我們藉著這本書,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良善,並且尋求理解與共好。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人性就是貪婪、自私、弱肉強食?當紅荷蘭史學家羅格的《人慈》將會完全顛覆你對人性的既有認知。這是今年必讀的一本書!因為我們如何看待人性,我們就會展現出怎樣的人性。 ——超級歪/YouTuber 對於人類天生的善良正直,羅格.布雷格曼做出一段非常強力的信仰宣言。他從不使用那種眼光帶淚、感傷留戀或天真幼稚的手段,而是提供扎實且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證明,即便有太多明顯的反面證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自己不是別人會讓我們誤信的那種野蠻而貪婪到無可救藥、暴戾又巧取豪奪的物種。 ——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 人類事務中的每一次革命——而我們現在就身處其中一次!——都發生在我們對於「人類」這個詞賦予新意的時候。藉由明白表達一種更溫和的人類觀(且背後支撐的科學更精良),羅格.布雷格曼成功地再度喚起這段對話。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真正的未來希望。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人慈》提供了哲學和歷史的支柱,進而讓我們有了信心去與人合作、去為人和善並信賴彼此,而能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萬物的價值》(The Value of Everything)作者 有些書挑戰我們的想法,但《人慈》挑戰的是那些想法奠基的大前提。本書勇敢、大刀闊斧的論點,會讓你重新思考你本來所相信的社會、民主和人性。在整片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這是一本令人振奮的精彩好書。我不只想要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讀,更希望人人都能一讀。這對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不可或缺。——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The Spirit Level)作者 精彩好讀……有趣、新鮮,讓人手不釋卷。 ——詹姆斯.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山牧之愛》(The Shepherd’s Life)作者 這本驚人的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以及人類同胞的方式。它能拓展智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心胸。我們從未比此刻更需要這樣的思想。 ——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Lost Connections)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這本非凡的新書令人驚喜。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思想家。他的最新著作挑戰我們對人性的基本假設,某種程度上開啟了充滿新機會的世界。《人慈》有著最優秀的書籍或論點所具備的簡單、觀察敏銳與強大力道。 ——楊安澤 我已經很久沒讀過文筆如此驚人、洞見如此敏銳又如此有啟發性的書了。事實上,已經久到我不太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了。 ——丹尼.杜林(Danny Dorling)/《1%:貧富不均,這才是全球經濟大危機!》(Inequality and the 1%)作者 這本書推翻了人類天生惡劣自私的憤世嫉俗觀點,並為人性描繪出另一幅肖像;不只更令人振奮——也更為準確。羅格.布雷格曼是我們這時代其中一位最發人省思的思想家。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 把你手上的報紙暫時丟開,讀讀這本書。 ——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務實智慧》(Practical Wisdom)作者 我不知道有哪篇反駁馬基維利所謂「人除非必要否則絕不行善」的言論,比羅格.布雷格曼這本書還要強力、敘述更詳細。他對人性的重新評價、對事實證據的忠實程度一如其振奮人心的力道。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母親及其他》(Mothers and Others)作者 《人慈》清楚表達了我們人類學家爭論了十幾年的事情,但講得漂亮多了。想要跟上科學新知嗎?讀讀這本書。本書是破解迷思的最佳範例,也是給二十一世紀的新希望故事。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分隔》(The Divide)作者 《人慈》深入綜述了「我們人類天生壞而不可靠」的想法錯在何處。羅格.布雷格曼用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故事,帶我們回顧那些灌輸這種想法但其實有問題的實驗,並提供我們更樂觀的人類觀。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 這篇文筆美妙、記載詳實、破解迷思的作品,現在是我的人人必讀好書第一名。讀讀這本書,然後給你憤世嫉俗的朋友一人買一本。 ——彼得.格雷(Peter Gray)/《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格.布雷格曼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歷史學家、作家、記者,被讚譽為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他的前作《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榮登《星期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榜,並被翻譯成32種語言。現居荷蘭。唐澄暐唐澄暐喜歡怪獸和空想世界的創作者。著有短篇小說集《陸上怪獸警報》、長篇小說《蔣公銅像的復仇》等。譯有《怪獸大師圓谷英二:發現日本特攝電影黃金年代》、《五十億年的孤寂:繁星間尋找生命》、《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起始、終篇與續章》、《他是否尚在人間:馬克‧吐溫幽默故事集》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一種新的現實主義 第二章 真正的《蒼蠅王》 第一部 自然狀態 第三章 小犬人的興起 第四章 馬歇爾上校與不願開槍的士兵 第五章 文明的詛咒 第六章 復活島之謎 第二部 奧許維茲之後 第七章 史丹佛大學的地下實驗室裡 第八章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與電擊機 第九章 姬蒂.吉諾維斯之死 第三部 為什麼好人變壞? 第十章 同理心是怎麼盲目的 第十一章 權力是怎麼腐化的 第十二章 啟蒙運動弄錯了什麼事 第四部 新的現實主義 第十三章 內在動機的力量 第十四章 遊戲人 第十五章 民主政體是長這樣 第五部 另一邊臉 第十六章 與恐怖分子喝茶 第十七章 仇恨、不公不義與偏見的最佳解方 第十八章 當士兵爬出壕溝 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 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 / Rutger Bregman
簡介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 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92110
ISBN10 / 9571392111
EAN / 9789571392110
誠品26碼 / 2682057529000
頁數 / 57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六章 復活節島之謎

到了此時,我對人類歷史的了解已經全盤轉變了。現代科學已經快速了結了文明飾面理論。過去二十年我們已經累積了許多反例,而且還在持續累積中。
但得要承認的是,我們關於史前的知識永遠不會無懈可擊。我們永遠不會解決我們祖先生活的所有謎題。拼湊祖先考古拼圖的過程中,涉及了相當比例的猜測,而我們應該時時小心,不要把當代的人類學發現投射到過去。
也因此,我想要最後一次觀察人們被丟下來自生自滅的時候會怎麼做。假設真實版《蒼蠅王》那群包括馬諾在內的男孩不是孤守荒島。假設當初船上也有女孩,他們還繼續生了孩子跟孫子,且幾百年後別人才找到阿塔島。會有什麼事發生呢?孤立發展的社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目前為止對史前生活的認識來描繪這種情境。可是,當你可以鎖定一個真實的、有人記述過的個案研究時,就不需要猜想。在某個長期被神話和謎團所遮蔽的遙遠島嶼上,前面幾章所洞察的道理得以合而為一。

雅可布.羅赫芬(Jacob Roggeveen)年輕時就跟父親承諾:總有一天,他會找到南方大陸(Southern Land)。這樣的發現會讓他躋身史上名探險家之列,也能讓他的家族留名青史。
人們認為這塊大陸位在太平洋某處。身為一個繪圖員,雅可布的父親阿亨特.羅赫芬(Arent Roggeveen)深信,這塊大陸必然得存在,才能平衡北半球的陸地質量。然後還有旅行者帶回來的諸多故事。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Pedro Fernandes de Queirós)把南方大陸描述成人間樂園,住著與世無爭而渴望基督教的土著。那裡擁有傲人的淨水、肥沃土壤以及—順帶一提就好不是什麼要緊事—一座座銀山、金山和珍珠山。
要到一七二一年八月一日、父親過世四十年後,雅可布總算啟航。目的地:南方大陸。他在旗艦阿倫德號(Arend)上,指揮共三艘船、七十門大砲和兩百四十四名船員的船隊。這位六十二歲的准將滿心期待創造歷史。而他也將會創造歷史,只不過他沒料到會是怎麼創造的。
雅可布.羅赫芬不會建立起一個新文明。他會發現一個舊文明。

出航八個月後發生的事情始終都讓我驚愕不已。一七二二年復活節週日那天,羅赫芬的一艘
船升起了旗。阿倫德號駛到一旁,想弄清楚船員看到了什麼。
答案是?陸地。他們在右舷外發現了一座小島。
幾十萬年前,這座島嶼在三座火山匯合處生成。被荷蘭船員命名為「Paasch Eyland」(復活節島)的這座島嶼僅僅略大於一百平方英里—廣大太平洋中的一粟土地。羅赫芬碰巧發現它的機率,幾乎接近零。
但接下來的發現,讓島嶼本身出乎意料的存在也相形失色:島上有人。
當荷蘭人靠近時,他們看到一群人聚集到海灘上來見他們。羅赫芬十分困惑。他們怎麼到這島上的?舉目所及沒有一艘能出海的船。更令人不解的是遍布島上的聳立石像—島民稱之為摩艾(moai)—巨大的頭擺在更巨大的軀幹上,約三十英尺(約九公尺)高。「我們無法了解,」羅赫芬在他的航海日誌中寫到,「這些缺乏粗重原木、粗壯繩索,也就沒有材料來組成工具的人,是怎麼有辦法把它們立起來。」
當羅赫芬與船員一週後起錨時,他們得到的問題比答案更多。即便到了今日,這個太平洋小島依舊是地球上最令人費解的地方,驅使人們瞎猜了好幾個世紀。舉例來說,就有人猜島民是印加人的後代。或者石像是一群十二英尺(約三點七公尺)高的巨人族建造的。或者甚至猜想石像是外星人空投下來的(一名瑞士旅館經營者用這套論點賣了七百萬本書)。真相沒那麼精彩—但也沒遜色多少。
多虧了DNA測試,我們現在知道探險者早在羅赫芬來訪的許久之前就已經抵達了。玻里尼西亞人,那些太平洋上的維京人,率先發現了這個島嶼。人們認為,他們憑著近乎瘋狂的勇氣,搭著開敞式獨木舟、逆著盛行風,從大約一千六百英里(約二五七五公里)外的甘比爾群島(Gambier Islands)啟航。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有多少這樣的遠征隊喪命,但對這故事來說,只要有一隊成功就夠了。
那麼那些摩艾巨像呢? 一九一四年一位叫凱薩琳.勞特勒支(KatherineRoutledge)的年輕人類學家來到島上做田野研究時,已經沒有一尊石像還立著。它們全都傾倒,有些還破損碎裂,蓋滿雜草。這個小社會當初怎麼有辦法製造並移動這些巨石?他們住在一座缺乏樹木的島上,而且沒有輪子可用,更別說起重機了。這地方以前是否曾經有更多人口?勞特勒支拿這問題問了島上最老的一批居民。他們跟她說了個故事,講幾百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是個毛骨悚然的故事。
他們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部族住在島上:長耳族和短耳族。他們和平相處,直到有件事讓他們分道揚鑣,摧毀了主宰該島數個世紀的和平,並爆發血腥內戰。長耳族逃到了島嶼東側並挖壕溝躲起來。第二天早上,短耳族從藏身處兩頭發動攻擊並燃起大火,把長耳族燒死在自己挖的陷阱裡。那道壕溝的遺跡現在都還看得到。
而那只是開頭而已。在後來的歲月裡,情況惡化成一場全面的霍布斯式戰爭,復活節島的島民甚至在別無選擇下人吃人。是什麼引發這一切的慘況?勞特勒支只能猜測。但很明顯的是,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情而讓社會自行毀滅。
數年後,一位叫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的挪威探險家於一九五五年展開了一場前往復活節島的遠征。海爾達某種程度上算是名人。幾年前他和五位朋友拼拼湊湊弄出一艘木筏,然後從祕魯航行了四千三百英里來到玻里尼西亞,最後在拉羅亞島(Raroia)沉船而結束航程。對海爾達來說,這趟長距離木筏之行證明了玻里尼西亞住著划舟的印加人。儘管這無法說服專家,但他的理論確實賣出了五千萬本書。
海爾達有了靠暢銷書賺來的大錢,得以出資進行前往復活節島的遠征。他邀請了幾位傑出科學家同行,其中包括了威廉.穆洛伊(William Mulloy),這位美國人後來會將一生奉獻在研究復活節島上。「你寫的鬼東西我一個字也不信。」啟航前他這麼向海爾達保證。結果到頭來科學家和冒險家意外地一拍即合,而抵達復活節島沒多久,這兩人就有了驚人發現。海爾達的團隊在一片沼澤深處發現了不明樹種的花粉。他們把它送去斯德哥爾摩,由一位頂尖古植物學家以顯微鏡分析,而他很快就把結論告訴他們。島上曾經有一大片森林。
雖然緩慢,但碎片確確實實地逐漸拼湊起來。一九七四年,在威廉.穆洛伊過世的幾年前,他發表了復活節島的真正歷史和島上人民的厄運。
以下有雷:不是好結局。

一切都是從神祕的摩艾開始的。
穆洛伊說,基於某些緣故,復活節島島民對這些巨石難以自拔。他們從岩中鑿出一尊又一尊的巨像,並拖拉到定位。眼紅的酋長下令做出愈來愈大的摩艾,也就需要愈來愈多的食物餵養勞動人力;為了運輸石像,島上被砍倒的樹也愈來愈多。
但有限的島嶼無法支撐無限的成長。終於有一天,所有的樹都砍完了。土壤遭到侵蝕,導致作物量減少。沒木材做獨木舟,就沒辦法捕魚。石像的生產停頓,情勢愈來愈緊張。兩個部族(也就是島民跟凱薩琳.勞特勒支說的長耳族和短耳族)爆發了戰爭,一路打到一六八○年左右那場讓長耳族幾乎完全被消滅的大戰為止。
穆洛伊寫道,其後倖存的居民發起了毀滅性的暴亂,把所有的摩艾都推倒了。更糟的是,他們開始用彼此解饞。島民們現在還是會講述他們食人祖先的故事,而人們侮辱人最喜歡講的一句就是「你媽的肉塞在我牙縫裡」。
考古學家已經挖出了無數黑曜石箭頭,又稱馬塔阿(mata’a)—大規模殺戮的證據。所以一七二二年當雅可布.羅赫芬登陸復活節島的時候,他遇上的是一批為數僅僅數千的可憐人。即便到了今日,把摩艾從岩石中刻出來的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採石場,還是給人一種工坊突然被倉促遺棄的印象。鑿子還落在當初扔下的原位,還有數以百計的摩艾尚未完工就被遺棄了。
威廉.穆洛伊的文章代表復活節島解謎的一大突破。很快地,就有一連串其他研究者增添了支持其論點的證據。好比說有兩位英國地質學家於一九八四年宣布,他們在島上的三個火山口都發現了花粉粒化石,證實了島嶼曾經覆滿森林的假說。
最終是舉世聞名的地理學家賈德.戴蒙讓復活節島的悲劇歷史得以不朽。他在二○○五年出版的暢銷書《大崩壞》(Collapse)裡,概括了幾個主要的事實:

•早期,大約在公元九○○年左右,復活節島就住著玻里尼西亞人。
•分析挖掘出來的住所數量,顯示人口一度達到一萬五千人。
•摩艾大小穩定增加,因此也讓人力、食物、木材的需求增加。
• 石像是以水平的方式用樹幹運送,需要大量勞動力、大量樹木以及一名強大領袖來監督工作。
•到最後一棵樹也不剩,導致土壤侵蝕、農業停擺且居民普遍饑饉。
•一六八○年前後爆發了內戰。
• 當雅可布.羅赫芬於一七二二年抵達時,只有幾千居民倖存。無數摩艾遭推倒,島民彼此相食。

故事的寓意呢?是在暗喻我們。把復活節島和地球並列,就會出現一些令人不安的互可比擬。
就想想:復活節島是滄海中的一粟,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粟。島民沒有船逃脫;我們沒有火箭太空船帶我們離開。復活節島森林愈來愈少且人口過剩;我們的地球污染愈來愈嚴重且過熱。這會使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和我前面幾章提出的正好相反。「人類的貪婪無邊無際,」考古學家保羅.巴恩(Paul Bahn)和約翰.佛蘭利(John Flenley)在《復活節島,地球島》(Easter Island, Earth Island)中如此寫道。「它的自私似乎是出自基因的與生俱來。」就當你以為擺脫了霍布斯的飾面理論時,它就像迴力鏢一樣加倍奉還。
復活節島的故事似乎證實了人皆自私的觀點。隨著我們的行星持續暖化,且我們還在繼續消耗跟汙染,復活節島便赫然成為我們未來的完美比喻。把幼犬人和高貴野蠻人都忘了吧,我們人類看起來似乎更像一種病毒,或者烏雲般的蝗蟲大軍。就像一種瘟疫,擴散到一切毀壞荒蕪為止—直到一切都來不及為止。
所以這就是復活節島的教訓。許多紀錄片和小說、百科全書和報導、學術文章和科普書籍,都反覆訴說著它的慘烈歷史。我自己也寫過。長久以來我認為復活節島的謎團已經由威廉.穆洛伊、賈德.戴蒙以及他們的眾多同仁所解決。因為,如果那麼多頂尖專家都得出同樣悲慘的結論,那還有什麼好爭的呢?接著我偶然發現了讓.波爾瑟馬(Jan Boersema)的著作。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