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更多
作者 | 李律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顯示更多:一個流浪博士,一個逃跑的公務員,一個不想去火星的火星人,當人們強調「文長慎入」時,對他的臉書貼文卻期待著「……顯示更多」!一位典型博士的非典型人生,讀 |
作者 | 李律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顯示更多:一個流浪博士,一個逃跑的公務員,一個不想去火星的火星人,當人們強調「文長慎入」時,對他的臉書貼文卻期待著「……顯示更多」!一位典型博士的非典型人生,讀 |
內容簡介 一個流浪博士,一個逃跑的公務員,一個不想去火星的火星人, 當人們強調「文長慎入」時,對他的臉書貼文卻期待著「……顯示更多」! 一位典型博士的非典型人生,讀了那麼多書究竟可以把人變成什麼樣子? 讀了那麼多書究竟可以改變世界什麼? 在任何資訊都可以被壓縮成一張哏圖的世界裡 李律的文字擁有一種獨特的解壓縮能力 促使我們與這個世界一起「顯示更多」 「有時候我寫時事,有時候我寫文本的心得,但寫來寫去,其實都是在寫我怎麼看這個世界。有時候我只是寫給自己看,有時候我會寫給假想中的讀者,我不知道他們是誰、在哪裡、平常做什麼,但我想像他也是一個跟我一樣想很多的人,覺得事情的發展好像不應該只有這樣。這個世界,在人與人的耦合、事與事的接軌上,應該要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故事線,最好可以像是被丟飛盤的黑膠唱片,迎風被拋去遠遠看不見的遠方,也不用擔心要不要回來。」──李律 李律透過獨特的寫作口吻,在自媒體當道的社群世界中,找到了一種傳遞知識與觀點的方式,每則長文在臉書上,都成為眾人樂於分享的「瘋傳貼文」。讀者群從十八歲大學生,到能夠談歷史、論政治的資深學者,李律的文字真正穿透了世代與階級,觸動了當代所有人的內在共感。 本書分為五輯:輯一〈我親愛的偏執狂〉、輯二〈人生的第一份功課〉、輯三〈帶著博士去流浪〉、輯四〈我一點也不想去火星〉、輯五〈愛是唯一的魔法〉。是李律試著追溯生命與記憶的源頭;試著跟生命中那些看似站在對立面的人群對話;同時也試著在寫作中與自己和解。這些「貼文」記錄了那樣的焦慮、不安,與衍生而出的,更多的耐性與勇氣。 ◎本書特色 ★將近兩萬人追蹤的臉書人氣評論家李律的第一本書 ★用溫暖的筆觸書寫尖銳的社會議題,以幽默的口吻述說真實的人生困境 ★〈蘇菲的選擇〉獲得超過18000讚,以及9514次分享 ★〈流浪博士〉獲得超過13000讚,以及4224次分享
各界推薦 ◎更多推薦 廖玉蕙|語文教育學者暨散文作家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教授 吳曉樂|作家 陳曉唯|作家 廖 瞇|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 李達達|專欄作家 再也沒有比《顯示更多》的書名更適合這本書的了。這句臉書常用語,道盡了李律FB貼文的特色。在這個以「輕薄短小」為主流時尚的年代,李律的文章似乎顯得老派,不合時宜;但你若有足夠的耐心顛覆速食的習慣,就會如倒吃甘蔗,文章顯示更多,你就享受更多,學會欣賞更縝密的思考。──廖玉蕙 像阿律這樣的八○後世代,要發展來回辯證的觀點,找回梳理、論理的能力,細數所有「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送給這個多數決的世界,反科技的長文是最適合的形式,反長文的臉書則是最適切的挑戰。──陳文玲 李律發文很長,他曾在我的臉書頁面底下留言幾次,也很長。長文已屬罕見,更珍稀的是,我時常能在李律的文字間感受到一股別無他求、孩子似的真誠,彷彿巧遇了一枚很美的大圓月,迫不及待想來說給你聽。──吳曉樂 當你選擇點擊「顯示更多」,不僅是閱讀更多的李律,同時也是點擊「顯示更多的自己」。閱讀李律的作品,除了讀見他對自我、日常與世代的書寫,更多的,是讓閱讀者讀見即便在時代更迭的洪流裡,仍想一點一點地安定下來的,你自己。──陳曉唯 寫是為了接近自己,接近自己的感覺,接近自己的想法,接近自己那個如果沒有寫出來,可能就不明白的東西。我之前不是李律臉書的忠實讀者,現在卻因為他的臉書要成書而遇見了它。他說恭喜讀見這本書的人;我也恭喜他,有了力氣去走自己的路。──廖瞇
作者介紹 李律李律,本名李律鋒,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萬年政大人。2010年以李律之名註冊臉書後,因時常發表世紀長文而累積眾多粉絲,目前追蹤人數將近兩萬人。身分有流浪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廣播主持人等等。從小熱愛讀書強記,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書店與圖書館度過,因生存潛能記得大多數閱讀的內容,而有人體google、李律批底亞等封號。降低焦慮時的方法是默背歐洲大小城市。目前在央廣主持廣播節目「金曲律動」,並在獨立評論、關鍵評論網有不定期的文章發表,作品散見於風傳媒、個人臉書、《聯合報》副刊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皆有文章發表。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明顯感受這波大浪正逐漸衝向浪頭|廖玉蕙 推薦序 夏夜遇見一棵夏樹|陳文玲 推薦序 寫一道孤獨的證明題|吳曉樂 推薦序 嚮導者|陳曉唯 推薦序 我們因為書寫,而更接近自己|廖瞇 自 序 這次你沒得按「…… 顯示更多」了 輯一:我親愛的偏執狂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鳥 夭折公主的孔雀之舞 我的文具誌 我的九二一 告別青春 靈與識 輯二:人生的第一份功課 獸 禮物 幽靈 拼湊家庭 中秋節快樂 輯三:帶著博士去流浪 流浪博士 親愛的學生們 親愛的學生們二○二○:我祈願我的心中仍然有詩 你念 ,能當飯吃嗎? 大學的第一課 輯四:我一點也不想去火星 戀物 對此我們無能為力 我一點也不想去火星 故事大王 Dubrovnik的奇特邀請 山丘上的城市 輯五:愛是唯一的魔法 鬼島神隱記之愛與迷相 40 2300 飆車族與深夜的民主課 假使他們與你我並沒有那麼不同 滎陽生 倒扣 你家後院的毒蛇──所謂尊重這回事 蘇菲的選擇 後記
書名 / | 顯示更多 |
---|---|
作者 / | 李律 |
簡介 / | 顯示更多:一個流浪博士,一個逃跑的公務員,一個不想去火星的火星人,當人們強調「文長慎入」時,對他的臉書貼文卻期待著「……顯示更多」!一位典型博士的非典型人生,讀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84337 |
ISBN10 / | 957138433X |
EAN / | 9789571384337 |
誠品26碼 / | 2681937475000 |
頁數 / | 29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在任何資訊都可以被壓縮成一張哏圖的世界裡
李律的文字擁有一種獨特的解壓縮能力
促使我們與這個世界一起「顯示更多」
自序 : 自序〈這次你沒得按「……顯示更多」了〉
前兩天我正在趕稿所以只在臉書發了一篇短短的廢文。
結果連續幾個臉友的回應讓我哭笑不得:「想要點圖看更多,才發現這次沒有一萬字」、「我還想說『來了來了(搓手)』結果點開就結束了XD」、「我剛剛要找『繼續閱讀全文……』」、「其他九千字在哪?」、「這是連結對吧?全文在哪?」、「這是預告嗎?」、「這是teaser吧?」
這樣的回應我好像也已經不陌生了,從寫臉書到現在,常常就會得到臉友的意見是:「看到你發文,就做好了讀長文的心理準備。」、「結果沒想到點開來實在是太長了,後面放棄了不想讀,一直滑一直滑還看不到盡頭……」
於是最後臉友們的結論就是:「看到是李律發的文,第一直覺就是先去按那個『……顯示更多』的連結。」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跟「……顯示更多」這個icon完全重疊在一起了。
這一切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故事從二○一○年六月說起,當時我快要退伍,長官在我退伍前給了幾天榮譽假,在被漫長的夏天與鋪天蓋地的蟬鳴聲包圍之時,當時的女友迷上了臉書遊戲「餐廳城市」。她在苦等一個她需要的食材(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鮭魚吧)於是她腦筋一動就說:「認識新朋友會獲得新食材。李律!你現在就去給我註冊一個臉書帳號!」於是在幾分鐘內,我就這樣獲得了一個以「李律」為名的臉書帳號,還被強迫去玩了餐廳城市。結果認識新朋友給她的隨選食材也不是鮭魚,「李律,你真沒用。」女友留下這句就走了,留下我面對著電腦螢幕和一個註冊的新帳號。
我是一個活在類比時代的人,我辦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間非常晚,晚到全世界連老人家都比我會用的時候我才辦。我也很不依賴電腦,我喜歡讀捧在手裡、聞得到紙張味道的書。一直不擅長新科技也不依賴社群媒體的我,當時對臉書的概念就只是:嗯這是一個滿方便整理讀書筆記的地方,這樣我以後想要找的時候可以回來看(殊不知後來臉書的回溯找舊文功能超弱)。就這樣開始了我斷斷續續在臉書發文的生涯。
這十年間卻也是台灣正在經歷一個巨大轉變的十年。活在博士班的象牙塔裡的我,正在經歷博士候選人資格審查與寫論文的漫長地獄;而塔外的世界,正在歷經天翻地覆的轉變。自二○一二到二○一三年之間,政治鬥爭、軍中人權、勞權爭議、拆屋事件、石化風暴、媒體併購、食安危機……相關爭議事件不斷發生,然後就是二○一四年的三一八學運與年底的地方大選大翻盤。接著經歷了二○一六年的第三度政黨輪替、以及二○一八年底的公投綁大選的保守勢力大反撲,我們這樣顛顛簸簸地走到二○二○的現在。
一路回望,這十年間是台灣在集體價值上的重要切換期。主流民意對於兩岸議題的看法從維持現狀終極統一切換成獨立傾向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面對同婚議題、弱勢權益、轉型正義乃至今年的全民防疫,台灣在這個價值激烈變換的時代,逐漸摸索出了一個新方向,你我都見證了這個漫長而顛仆的過程。
在這當中,我也從在論文地獄中掙扎的博士生,變成一個流浪博士,在短暫的博士後計畫中到處漂流,然後以過去的高普考資格變成一個不快樂的公務員,後來毅然決然辭掉了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告別了每月進帳的收入,靠著微薄的存款與可能經常沒收入的風險,變成了一個全職寫作者。
在這過程中我經歷了兩次嚴重憂鬱的時期,經歷了父喪以及與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假如人生有所謂的低谷,那段時間應該就是了吧。我一直被冠上好學生與聰明孩子的封號,被期望、也只被准許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我一直有意識地逃避失敗、與所有造成失敗的可能,不停地逃,直到最後無處可逃,我被失敗逮個正著。那時我正要四十歲。
在那些漫長而痛苦的日子裡,讀書與在臉書發文成了我唯一的救贖。那個十年前意外註冊的帳號,後來變成了我與外在世界聯繫的窗口。尤其是在我失去了一切,把自己囚禁在一個上班地點附近的斗室,寫著不著邊際的東西,寫古老的故事、寫遠方的消息,真正想要排遣的卻是長期寓居在自己心中悶滯鬱結的悲懷。
有時候我寫時事,有時候我寫文本的心得,但寫來寫去,其實都是在寫我怎麼看這個世界。有時候我只是寫給自己看,有時候我會寫給假想中的讀者,我不知道他們是誰、在哪裡、平常做什麼,但我想像他也是一個跟我一樣想很多的人,覺得事情的發展好像不應該只有這樣。這個世界,在人與人的耦合、事與事的接軌上,應該要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故事線,最好可以像是被丟飛盤的黑膠唱片,迎風被拋去遠遠看不見的遠方,也不用擔心要不要回來。
所以我只能持續地寫,寫得愈來愈深入、篇幅也就寫得愈來愈長。
當然,我很清楚地意識到,寫長文,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時代,不但不會是種優勢,甚至還會是一個被淘汰的趨勢。在這個資訊急速膨脹、各種各樣的消息以秒為單位迅速地此消彼長的年代,當推特限定每則訊息只能容納一百四十個字元的時代,當人們聽到一首歌只會有幾秒鐘就會決定要不要把它拉掉的時代,當youtube上的影片稍微無聊就會被關掉的時代,當人們甚至用快轉的方式來追劇的時代,人們,到底有哪來的耐性願意讀長文?
我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像是飢渴的怪物一般,貪心地讀著所有我可能可以接觸到的書。這對一個在盆地邊緣的工業市鎮、工人階級家庭長大的第三個小孩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知道書這個神祕的媒體有方法解決我的各種疑惑,只是它不會是一個on demand的互動媒體。人與書的相遇,皆是緣分。今天你不能決定你遇到的書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向你展開世界中的一小部分知識,你只能被動地接受,把你心中的疑惑藏著,然後等待。也許有一天,解答之書會在對的時間與你相遇,解答你的疑惑。
也因此,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很有耐心的孩子。
放著一個疑問等待哪天讀到的書解答、看完了這集連續劇等待一個禮拜看到下一集、現在沒錢買唱片只好等待存到錢的那一天可以把整張專輯聽完、現在喜歡的人不急著告訴她等到有一天對的時間到來……
等待是一門隨著時間發酵熟成的藝術。
跟我一起長大的人們,他們後來都變得很沒有耐性了,一件事情、一個答案,如果可以快速獲取,誰還要等呢?比我晚很多長大的小孩們,他們更是出生在一個凡事都不用等的世界,但是我覺得他們很可憐,因為世界也沒有耐性等他們長大。
我其實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要在臉書發長文、跟所有科技發展的趨勢逆著對幹,這很顯然是這個速食的時代非常不切實際又過時的事。我在想,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除了很多複雜的事件,你必須在非常反覆的來回辯證中去隱隱區辨、彰顯那些容易忽視、很細微的價值;除了有些完整的概念,你必須用非常全面的系統式陳述才不會誤導出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除了世上有很多的想法觀念,它並不被主流社會接納,你必須很有耐性地去梳理、去論理、去將心比心,你才能讓他者同理……這些原因都很重要,但我一直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
我想讓看我的文章的人重新體會到一件事,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很值得你耐心去期待與完成的。而當你真正完成了,你就能理解,在人生的每個重要階段付出耐心是多麼地值得而美好。
我想這是人生走到中年,才把好多成長時的羞怯、疑惑、憤懣、不甘與不平……與之一一達成和解的我,最適合與他們說的話。
假如你是打開了這本書,讀到了這裡才第一次認識我的人,我想跟你說,恭喜你,我們在書中相遇了。假如你以前曾經在朋友的轉貼中零星見過我的長文,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讀過,我也想恭喜你,這一次你可以從書裡見到我。
我前面就說過了,比起電腦螢幕,我更喜歡的一直都是可以拿在手上、有重量、聞得到紙張氣味的實體書。
我永遠都記得小學時每個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會要我們一群人(我常常是班長,所以每次都會有我)去地下室的總務處倉庫搬新課本到教室。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當全新的課本拿在手上的時候,去聞簇新的課本被固化的紙漿味、還有上面的新鮮油墨味。
而我最喜歡的幾個科目,尤其是歷史地理,我大概都會迫不及待地在當天讀完整學期所有的內容。這是等待的美好,還有迫不及待的驚喜。假如沒有等待,就沒有在對的時間點享受最美好的內容的驚喜感。
所以我說恭喜你,我們在書中相遇了。比起你透過螢幕認識我,我更希望我的千千萬萬的碎念與絮語,是以印刷鉛字蘸了油墨刻在紙張上的形式,絮絮叨叨地傳到你眼裡心裡。
因為這是一本書,你不會在旁邊看到廣告欄位令你分心、你不會因為一時讀不完他的頁面就隨機跳掉了導致你再也找不到你上次讀到哪裡。你看不到fancy的彩色圖像資訊、只有單純而連貫的白紙黑字、讓我可以專注地對你說話……而且,無論如何,你永遠不用擔心它會沒電(笑)。
最重要的是,書這個媒介,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知識載體。在我心智仍然處於蒙昧混沌的時期,書與其象徵,因此有了一份更神聖的意義。假如我的內心有一座知識寶庫的聖殿,它一定會是一座圖書館,而不是放了許多主機與server的機房。
這本書記錄了我這十年來,從第一次在臉書發文起,一直到現在所發過的數百甚至上千篇文中精選的幾十篇文章。當然,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很長(笑)。不過,既然是以書的形式展開,我期望你能心無旁騖、耐心地讀。
如同前面曾經敘寫的,這些選文陪伴了我走過了十年的時光,記錄了我生命中最徬徨無措的時刻,訴說了我遭逢生命低谷時刻的心情,也有許多我試著追溯生命與記憶的源頭,試圖去跟成長時期的種種不快與之和解的過程。所以,按照著我在不同的時期,懷抱著不同心情所寫下的文章,我也試著用類似的主題來為本書收錄的不同文章加以分類,讓閱讀經驗可以變得更加有序而連貫。
在本書的〈輯一:我親愛的偏執狂〉當中,我追溯了我的個人生命史,包括了從童年時期到少年時期的迷惘與羞怯,還有到了中年時期遭遇人生困境的低迴與反省,這些回憶都是我的人生路上閃閃發亮的珍寶。
〈輯二:人生的第一份功課〉談的主題是父母:包括我自己的父母,還有我所思考的,父母做為一份親職、一種身分,究竟是什麼樣的組成?它關係著我們每個人人格生成時期的關鍵,也是我的個人記憶追溯的起源。
〈輯三:帶著博士去流浪〉則完整記錄了我從博士班時期開始當大學工作坊講師,一直到成了一個真正的老師的想法;當然,也有一些是我在思考,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而當一個大學老師的意義又是什麼。
除了這些比較嚴肅的主題以外,〈輯四:我一點也不想去火星〉用比較輕鬆的角度,記錄了我在工作與讀書以外,在生活中的一些所見所聞與反思,也像是日常生活的隨筆。
而在最後,〈輯五:愛是唯一的魔法〉則是收錄了幾篇在這十年當中我們的台灣社會遭逢幾件重大的時事時,我試圖想要去跟這個社會裡我看不見的人們溝通想法、傳達意念的文章;這些文章也間接描繪了一個我理想中的社會,或者當我們意圖建構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希望它所呈現的樣貌。
這些選文與分類,或許未盡完備,當然也有頗多遺珠,但我還是誠懇地希望,你在讀到這本書時,能夠感受到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與期望,而當然最重點是,在你的精神世界裡,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迴音與反響。我也期望你與我分享。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我火力全開話匣子繼續絮絮叨叨之下,這篇本應做為序文的文章,沒有意外地又成為一篇長文(啊哈!正如我的一貫風格)。不過讓我最高興的是,你將不會在臉書頁面裡看到它,你只能,在這本書的紙本上、書頁中看到它。所以,這次你沒有「……顯示更多」的連結可以按了(笑)。不用按「……顯示更多」就可以看李律的長文,相信你應該也是人生頭一遭吧!對嗎?
李律,寫於二○二○年九月二日本書成稿前
內文 : 輯一:我親愛的偏執狂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飛機從關西機場起飛回台灣的時候,我覺得我準備好了。
以前每次坐飛機之前我都會寫遺書,因為總有種很可能就回不來了的感覺。後來次數多了,不再寫了,但總是會把該跟世界道別的事在心裡想過一次。
這一次起飛之前,我想到的只有:我準備好了。假如在那一刻我就走了,坦白說我覺得滿好的。我沒有任何遺憾,而且我會在幻想我有個將要愈來愈好的人生的期盼中離開,沒什麼比這個棒了。
後來我踩著雙腳走下飛機那倒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我的心已經準備好了。
兩年前的今天,我把FB的個人資料裡的生日去掉了。
我失去了一段漫長的感情,失去了我的朋友,而且我掉進了希望的邊疆。
我在一個不好不壞、不痛不癢、不高不低、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白色巨塔裡,被安了一個位子。是國家給我的。
我掉進了希望的邊疆。在那裡我的靈魂沒有活著。
我的羽翼被拔掉了。我看著天空中飛舞的夏蟲、遨翔的禽鳥,他們跟我再也沒有關係了。我只能坐在泥澇裡仰望它們。我把自己囚禁起來,不跟外界接觸。假如世界上有所謂世界末日的冷酷異境,那就是我所在的地方。
啊為什麼我要活著呢?
為什麼活著只是一具勞動機器呢?
早上八點打卡、成為一具機器,正確地說,是一具巨大機器裡的小齒輪,誰都可以取代的那種。
我成為一個數字、一個員工代號、一個財產編號、一本存摺、一個公務員職等、本俸與加給、公教儲蓄帳戶、保險保戶、一個職章、一個公文夾……
每天當我走到急診病棟前的馬路時,車子急速飛馳而過,我總想著,啊,我只要往前一步就好了。我可以立刻被送到急診室裡。
我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我仰頭看天空,陽光燦爛無比,映著白色的病棟大樓與被硫磺氣薰黑的壁面。
嗯我怎麼看都覺得太陽好像是黑的。
五年前我的論文陷入了瓶頸。
我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再寫一個字。每當我想要打一句話,腦袋裡有一個聲音,不對、兩三個;不對、四五個、或更多,它們數落著「你為什麼這樣推論?證據呢?」、「你怎麼能把你說的話假托給學者的引述說出來?」、「你真的會做歷史研究嗎?」、「你這種半調子的研究生也想學人家寫厲害的論文?不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了」、「我就說了你什麼都做不好」、「你生下來就是錯誤」……
每天早上我眼睛張開的時候,我很難過為什麼我醒過來。
今天的論文也是一個字都不會有進展吧?爸爸媽媽家人都沒有催你但是他們心裡一定很焦急吧?你根本也不想再跟他們見面因為只是更沒有臉見他們吧?窗外天氣這麼好、你哪裡都可以去、但是最終,你哪裡都去不了。
你活在一個逃不掉的牢籠裡。
那好像是另一個黑太陽。
五年前那個身體自由但是心卻被判了徒刑的牢籠、和兩年前那個身體被判了徒刑所以心也被囚禁的牢籠,仔細比較起來,還是有點不一樣呢……雖然我比較不出到底哪一個比較慘就是了……
今天坐車回家路上跟學妹李季閒聊,她說:她真的不懂為什麼每個父母都要想盡辦法讓孩子避免失敗、繞過失敗,或是怕失敗直接幫他們做好,「他們難道不知道就是那些失敗的經驗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嗎?」
真是一語驚醒我夢中人。原來我的人生就是在三十多歲以前從來都沒失敗過,才會搞成這樣。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是天才兒童,年輕時從未嚐過敗績。而是我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逃避失敗、害怕失敗、想辦法繞過失敗;或是,一旦察覺有可能失敗,就立刻放棄,那就不會失敗。
這個結果就是,你一直逃、一直逃,最後就無路可逃。你最終就要被失敗抓住。可惜的是,你已經超過三十五歲了,你不是年輕人,一次失敗就能整死你。
你不想被屋簷的水滴到、你就會踩進水窪整隻鞋子濕掉;你想繞過泥沼,就會整個人摔進糞坑。我用全身全心與長達數十年的壽命在每天實踐這個不滅定律。所以你可以非常相信我。
不過人生的轉機總是會在你已經放棄所有希望後,無意間從某一個無聲的地方捎來。小天使詩惠突然傳簡訊問我想不想換跑道,我本來禮貌婉拒了;然後,巧慧學姐打了一通電話來,她一如往常地那樣誠懇,我的心動搖了。
在我動搖苦惱到不行的時候,我打去問我的前女友(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才與她和好),她秉持一貫率性與無厘頭說:「那你去算命吧!」
算命老師的工作室就在新北市某個尋常的私宅客廳裡。我頭一句就問他說:「我應該辭掉公務員的工作回學校做研究嗎?」「很好啊!學校是你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你能大展身手的地方;再說,你完全沒有升官的命。」
我笑開了。
然後他告訴我,我的命盤主星的意義。我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是機月同梁格,但是他一講我才算是發現自己過去好像全都誤解了。
「你的命宮主星同時有天同與天梁,其中天同是你的內在人格,天梁是你的外顯人格。」
「這要怎麼解釋?」
「天同就是童,是個小孩子。你的內心就是一個小孩子,是很純真善良的;但是,你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外顯人格是天梁,天梁是一個博學穩重的老人。」
OK,原來如此。套用文玲的話來說,我的內心就是一個長不大的永恆少年,只想玩、不想負責任。但是我刻意塑造出一個博學、穩重的外在形象,變成智慧老人。是以認識我不深的人,都只看到我穩重的那一面,只有很少數的人,看到我內心的那個長不大的小孩。
「那天機呢?我還算有聰明才智吧?」
「你天機化忌。」
「那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一生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算命老師非常慈眉善目、長得又正派、講話又溫柔。但是我剛剛一瞬間好像被連抽了幾十個巴掌,嗯~~差不多就是活了幾歲就被抽了幾下的感覺。我好像搞懂了人生一直以來踩濕鞋子摔進糞坑的過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雖然已經被抽到臉腫了,還是繼續問:
「那太陰呢?」
「很好啊!太陰化權,你的月亮的那一面會對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也就是你的感性面。你其實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前女友常跟我說「李律,你根本就不是什麼理性的人,你其實非常感性。」看來她果然是對的。
「你說你想要寫作,那麼太陰化權表示你應該好好信任你感性的那一面,讓感性帶著你的思路來創作。」好我記下來了。
「而且你不但太陰化權、還太陽化陷。」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白天一條蟲、晚上一條龍,你就是個夜貓子,愈晚精神愈好。所以你以後如果要決定重大的事情,比如說簽合約,最好是下午以後。」
好我下定決心要離開早上八點打卡的工作。可以的話,我要離開所有早上開始的工作。
在這場奇妙的算命之後,我暗自下了很多決定。我決定接受新的工作,也決定在這個為期兩年的計畫結束後,我不想再做辦公室的工作了。那也就是意味著,我要真正地靠自己的名字、用這塊招牌養活自己。我沒有任何預兆或把握覺得我會成功。但是,我一點也不在意成不成功、我只是想要這麼做。
然後我告別了為期兩年多的公務員工作。所有的人聽到我要放棄公務員資格,都說太可惜了,勸我要再多想想。
我感謝他們的關心,因為是為我著想,才會勸我不要放棄這樣穩定的保障。但我知道我要什麼。
我不要乾枯地死去。我不要沒有靈魂的生活。
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像個機械一樣地工作。二十五年後換來(跟我們這世代比起來已經算是很穩定的)退休金與福利。但是那時候我已經是個六十五歲的老人,我把剩下的青春拿去坐牢,等到青春全部浪費後把換來的錢拿去看病。
這絕對不是我要的人生。
許多長輩總是忍不住苦勸,你還是好好考慮,你將來總是會老,你要為將來作打算。等到你老時一身貧病,已經後悔莫及。
我明白他們的意思與擔心,他們的擔憂確實有理有據,做不喜歡的工作,換有保障的人生;人生總無法盡如人意,但是還是要將眼光放遠,好好想想將來。
然後我讀到吳曉樂寫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金庸的著作,我最鍾情的作品莫過於《白馬嘯西風》,尤其是書末一段: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武勇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是的,我知道,我都明白,唉呀!你說的那些,進修、考公職,存頭期款、增加競爭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我那彆扭又孤僻的個性,沒有辦法向他人解釋的價值傾軋,一意孤行的性地,被這個女孩的靈動妙筆代替我道出來了。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瞭解你那種注定難見容於主流價值的想法,在那一剎那,有人穿越了全世界平流層的孤獨來與你擊掌。
我覺得我倔強的心被人撫摸了。
再說,我也沒打算要活到那麼老。
被塞到這世界來我已經夠痛苦了,我也不知道該找誰算帳;自然也無法怪罪成仙的老爸與老邁的老媽;起碼,怎麼離開這世界,要自己決定,這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最基本的權利。
我已經活很久了,而且想起來總是痛苦的事多於快樂的事。起碼剩下來的時間裡,我只想活得快樂。
我嚐過了絕望與痛苦的滋味,我見過兩次黑太陽。接下來我要為自己而活。
毅然決定辭掉了工作,那個一年只給我這個菜鳥公務員幾天小氣巴拉的年假我一天都不敢休掉,現在可以一次放掉。我機票一刷飯店一訂就去日本了。
然後有生以來,第一次在這趟日本行裡面,感覺了自己是被看顧著的:沒有錯過班車,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風景,遇到對的人。我充分感受到了時間的美感,是無常、是寂詫;是天地萬物唯有一期一會的緣分。
世界向我展開,我頭一次覺得我被造物重視、頭一次感覺自己是個幸運兒。
我一生盼的簡單,就只是希望被善待。過去三四十年,說實在很少有這種感覺,人家對我好一點,我多半就以命相許了。說到底也只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並不配得到很好的對待,因為自己並不值。又或者自己其實一直受到很好的對待,但鑽牛角尖又固執的自己,總一廂情願地只看見那些不被善待的片段。
無論如何,問題都出在我自己。我內心相當清楚。
最早帶來新工作訊息的小天使詩惠輾轉告訴我,最開始發現我求救訊號是文玲,所以她為我留意,為了幫助我重回學校,她為我向計畫主持人李老師與巧慧學姐引薦。
被這個國家與制度判定為不適任大學教職的我,文玲準備一個溫暖的家,雖然她自己常溜出去玩不在家,但這裡總是有人看家,總是有人等我回來。
而且這裡的人可以接受我當一個老師。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
正當我在為新工作的住處煩惱時,好友佑群丟了簡訊給我,用完全是佛心的租金將他們夫婦的空房子便宜租我。我不想讓他們吃虧所以一直婉拒。我對她說:「我感謝你們夫婦的好意,但我不能這樣占你們便宜,我是在消費你們對我的溺愛」(真是浮誇的台詞啊),但佑群回傳的簡訊對我說:「我們沒有溺愛你,是你沒有得到應得的評價與重視」。
那一刻我突然熱淚盈眶。哪怕我被全世界拒絕了,只要這世界上有一兩個人認同你存在的價值、認同你的熱情、認同你的努力,那也就夠了。士為知己者死。我覺得我不長不短的人生活到這樣已經足夠了。
當飛機從關西機場準備起飛的時候,我覺得我準備好了。
我以無比安靜而穩定的心,聽著飛機引擎聲準備爬升的高分貝噪音,然後以非常安心的姿態坦然面對下一秒可能發生的一萬種結局。我
準備好了,假如這一刻就走。坦白說我也沒有太多牽掛。也許有些餘債未償,但走了就走了,也非我所能控制。人世間的事你通常也沒有辦法稱斤論兩地一一釐清的。
但結果我被留下來了。好吧如果暫時還不能登出,那有什麼事總是我能做吧?
既然這世間可能還要留我十幾二十年,我跟自己約定好了,最後這一點日子,起碼要儘量活得稱心。
第一,我跟自己約定好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盡可能誠實,盡可能講真話。
我總是怕被討厭,所以想盡辦法迎合別人,但我真的累了。誠實講話會傷人,誠實講話要面對接下來的衝突、誠實講話往往不受歡迎……就算如此,我還是要練習誠實講話;為了誠實面對自己,然後誠實面對別人。
第二、我跟自己約定好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學習大方與給予。我就是個很小氣的人,來自很小氣的家庭,有很小氣的父母。但是這些都不是藉口,問題還是出在自己。我要改變吝於付出的個性、我要擴大自己的格局,學習對別人更慷慨
──起碼,那些本來就對我很慷慨的人們,我要加倍還給他們才行。
第三、我跟自己約定好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要儘量照自己的意志而活。
坦白說具體要怎麼做跟發大財一樣的空泛模糊,但是我通常很容易遵循別人的建議、聽別人的命令,那是因為,我不想負責任。照別人命令辦事,出事情就把責任怪罪到做決定的人身上就好了,這一向是我的卑劣作風。
照自己的意思而活,除了任性之外,意思更偏向於「為自己做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全責」。這聽起來非常像是青少年的學習功課但不好意思我就是青少年階段這個科目沒過的人。
我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總是把錯推給父母、推給家人、推給上司、推給朋友、推給大環境、推給這個錯誤的年代,千錯錯萬錯就是自己沒錯。可是現在年紀一把了,愈來愈清楚地知道,錯全部都出在自己身上;誰都沒有義務要為我那失敗逃避的人生負責,全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那麼起碼就從這些地方改變起吧。
我的內心是個天同,是個長不大的小孩。遇到事情只想逃避、不想負責任。只想玩、不想盡義務。覺得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要對自己好,無法接受這世上每個人其實都沒有把我當一回事。覺得世界對不起自己,眼紅別人的成功與幸運;卻從不檢討自己是否付出同等的努力以做好準備在對的時間用全力去接住幸運……
這樣小氣又賭氣地活了四十多年,是時候該好好反省自己卑鄙的生存之道了。
那些被我牽拖過的,老爸老媽、我的家人,我跟你們道歉;那些被我眼紅嫉妒過的人們(雖然你可能都不知道),我打從內心佩服你付出的一切。那些不問理由而對我好的朋友們,我發誓會加倍還給你們;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人(雖然你可能也不見得知道),我同理你們,我會學習原諒你們。
我想要從頭學習當一個人,一個好人、一個開闊的人、一個正面積極的人、一個慷慨的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大器的人。我想要好好修正那些從青少年時期、從小學、甚至是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走歪的自己。學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最後,我想說,我為什麼突然莫名其妙高調發個生日文呢?這不像我啊…… 是因為……
我要許願。
我一直不相信許願。可是今年開始,我想要相信。我想要相信許願的力量。我要相信我是很好的人、我會努力去成為很好的人,所以宇宙會回應我,回應我的期待。
我的願望跟前面我說的那些我要改變的地方都沒有關係。那種個人的事情自己下定決心去做就好了。我要借用宇宙許願的力量,是因為我一個人真的辦不到,我要把我微薄的心願丟到宇宙蒼穹裡,期望被聽見,期望有人附和,期望凝聚其他人的力量,讓願望成真。
我要開始許願了。我的願望是,期望台灣能永保自由,永不踏上香港的後塵。
我不在乎沒錢、甚至可以犧牲珍奶與甜食,就算我注定單身終老我也無所謂,可是我的人生唯一不能失去的底線就是自由。
一旦失去了自由,我的生命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我也不可能活得下去。我想要在未來的日子順著自己的意志而活,自由是最重要的空氣與水,沒有了這些, 我活不下去,我也只能自我了斷。
我只能祈求在我未來不算長的日子裡,每一天都能有尊嚴地活下去、照著自己的意志作選擇、過生活,永遠不需要為了莫須有的罪名而像驚弓之鳥一般自我審查,甚至必須跪地求饒。能夠如此,我已別無所求。
說到這裡,該說的話應該大致說完了。雖然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從宇宙丟到這個這個星球上來塞進這皮囊裡,有了自我意識開始過活;我也始終不知道我到底要到哪裡去。不過人基本上就是一直在與這種無知感與無力感努力並存不是嗎?
順勢而為、毋攖其鋒,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時刻腰桿還是要打直,膝蓋不要軟掉,做人的道理好像也就這幾句就受用了。其他的事就放寬心吧!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最後,不要問我幾歲了。過了四十之後,後面的數字是什麼,我是打從心裡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