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 Me in: How I Stepped off the Sidelines, Created Connection, and Built a Fuller, Richer, More Lived-in Life
作者 | Emily White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學 |
作者 | Emily White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學 |
內容簡介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 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 學會享受一個人的人生,也樂在一群人的生活 我們需要享受孤獨的智慧與勇氣,也需要感受被愛和擁有歸屬感。 當我們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或過度美化孤獨,或害怕被拒絕, 放棄了與更多「人」、「事」、「物」建立連結的機會, 也將失去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學習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喜歡、又適合自己的位置, 就能找到生命的著力點, 為自己發現快樂,創造更美好、豐富的生活。 或許你與親人家族間維持著極濃密的情感,也有多位相識數十年的摯友,就人際關係而言,你並不孤單,但你是否還是有種失落的感受,覺得自己活得不夠踏實,人際情感和生活中缺少了什麼? 結束一段感情,搬回多倫多老家的艾蜜莉正是如此。熱愛生命與生活的她為了找尋人際情感生活失落的一角,決定展開一個「尋找歸屬感」的挑戰計畫。 「歸屬感=在團體中備受歡迎、被需要或被接納的感受+能適應或融入該團體的感受」 艾蜜莉遵循著此原則,從自己所熱愛的人事物為起點,包括:狗、家庭、社區鄰里、大自然、信仰與當義工等,從中尋求認同與被接納感,進而發現快樂。 在執行這項挑戰計畫的過程中,她有許多體悟,也更了解自己。例如,她喜愛與人相處,也喜歡屬於某個團體的感覺,但原來自己並不想隨傳隨到,或一直與人聊不停;她參加瑜珈與游泳課程、加入社區服務活動、從事動保義工,但發現並不是每項活動都那麼適合自己;同時她也學會了當被自小就信仰的宗教排拒在外時該如何處理。 她認為,尋找歸屬感、與人建立連結,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做到,她發現: ‧你可以靠自己創造出歸屬感。儘管事實上我們多半是過著個人生活,但不代表這是我們唯一可以過的生活。外頭有各種選擇,有許多能讓我們加入的團體、能參與的活動,還有能認識的新朋友。 ‧你不需要變成「全新的自己」,而是要成為「真正的你」。唯有誠實面對自己需要什麼、重視什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方式。 在這段旅程的最終,她獲得更富足的心靈,體會到更美好的感受,學會真正享受一個人的人生,也樂在一群人的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艾蜜莉‧懷特 Emily white 曾任律師,現為作家。作品散見於《衛報》、《ELLE英國版》、《赫芬頓郵報》、《主婦雜誌》、《廣告剋星》與《加拿大旅程獎故事選輯》。 她的第一本書《沿著寂寞,我找到自由》在美國與歐洲數個國家出版,極為暢銷。目前定居多倫多。 個人網站:www.emilywhitebooks.com.■譯者簡介沈維君長榮大學翻譯系畢業,曾在編輯的世界享受難以言喻的快樂與痛苦,如今在翻譯的世界與文字玩大風吹。譯有:《人本獲利時代》、《成為賈伯斯》(合譯)、《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 歐普拉的生命智慧》、《簡單生活,生命中的快樂小事》、《ICARE!傳奇式服務,讓你的顧客愛死你》、《讓自己適應壞世界》、《說服自己,就是最好的談判力》等書。 賜教信箱:echo.wind1215@gmail.com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找到自己,就不會再孤單 褚士瑩 前言|尋找歸屬感的挑戰 蛇、石頭與療癒計畫 認識越多人會越快樂 原則上沒錯,但……/我在北極圈小鎮的美好生活/歸屬感已瀕臨絕跡?/我的「歸屬保育計畫」/踏出第一步,孤單就在你身後 第1章|哈格提定律 如何尋找歸屬感? 瑜珈能讓人接地氣/從倒頭栽產生的連結感/我對「微笑回報率」過度期待了嗎?/心痛時,身體也會痛/寵物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當義工,就不再孤單了? 第2章|家 奠定歸屬感的根基,放下過去 「家」是動詞,你得付諸行動/有人像自己一樣真好?!相似度≠歸屬感/居家布置能營造歸屬感嗎?/我有承諾恐懼症,因為擁有就會是失去的開始/我家在哪裡?/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第3章|在地 透過你重視的事物尋找歸屬感 人地疏離,因為缺乏地方感/社區意識是來自居民的同質性?/在「最好的場所」也不一定能找到歸屬/倍感出席壓力的游泳課/在花園裡,我是快樂的工蜂/我的連結來自大自然 第4章|關心 倘若有人說你可能不屬於這裡,你要如何創造歸屬感? 用行動改變,為動物發聲/尋找關懷的出發點/要打扮成肯德基爺爺?!我辦不到/陌生人對我說:「加油!女孩」/小豬,是我們對不起你/「法官大人,我這樣做是為了豬!」/從眾的壓力讓我逃之夭夭/自「利」自強V.S.休戚與共 第5章|信仰 萬一被想加入的團體拒絕了,你該怎麼辦? 教會學校的記憶,指引我重返教堂尋求歸屬/連天堂都不歡迎我,我該何去何從?/教友太親切,讓我落荒而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豪豬問題」讓我再度落跑/同性戀真是被上帝拒絕的罪人?/被拒絕,就加入與你是同類人的小眾團體/團結起來,我們就會擁有彼此 第6章|當義工 為了獲得歸屬感,你做了一切該做的事,但為什麼事情不如你想像中容易? 要同理,但也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好不容易爭取來志工的機會V.S.沒搞清楚狀況的下場/是來交朋友,還是去當義工?/怎麼會有人這樣對待鳥類?/你擅長做什麼,就從那裡開始吧!/五?%的團體都不需要義工?!沒關係,那我還有五?%的機會/不要為了「當義工」而當義工 第7章|購買 當你付錢購買歸屬感時,你會得到什麼,又無法得到什麼 窮人比有錢人更孤單三倍/制服能凝聚校友的認同感/連結+踏實+正面的存在感=一小時收費二十五美元/我累了!我想用鈔票換感覺/實際的支持,是來自真實的人 尾聲|讓自己也參一咖 關於歸屬,我所學到、以及你也能學到的課題 要成為「真正的你」,而不是「全新的自己」/公眾連結會建立「輕而強」的人際關係/優秀的團體領導人,會很容易讓人產生歸屬感 致謝 評量與測驗 ‧心理上的家評量 ‧鄰里的社群意識評量 ‧害怕批評的評量
書名 / |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
---|---|
作者 / | Emily White |
簡介 / | 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學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68207 |
ISBN10 / | 9571368202 |
EAN / | 9789571368207 |
誠品26碼 / | 2681392261002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哈格提定律
---- 如何尋找歸屬感? ---
瑜珈能讓人接地氣
雖然我已經知道自己該從哪裡出發,但我還是很訝異,居然有那麼多人已經準備要告訴我該從何處起步,而我也準備好將聆聽各種建言。在我於遛狗公園產生頓悟的幾個禮拜後,我與兩位朋友共進晚餐,他們在我的人際關係清單中是名列「很親近」的那欄。當時,我提到自己將「尋找更多連結」。我並未把這件事形容成是種全面挑戰或終極目標,我只是說,等我回到多倫多之後,我想要「多充實自己」。
這種說法聽起來並沒啥特別。尋找歸屬感這件事還蠻流行的。我們超上手地使用LinkedIn或Meetup之類的網站,這些網站聲稱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更強大的連結。當然,這其中多半運用的是新科技,不過它們都保證能提供「與人建立連結」的簡便管道。
我總是太眷戀過往,這多半是因為過去我的生活中充滿許多與動物有關的回憶。我父親也常試圖告誡我別沈湎於昔時,他說每每想起過去,總覺相當沉重,盡是貧窮與飢餓。儘管他在某些方面的確是匱乏的,但他的過去依然充滿了「人」的記憶。他在一九二八年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的小鎮,人生中的前十八年身邊都圍繞著親人、鄰居與具有同樣信仰的同伴。他在過世前一年寫給我和姊姊們的信中,字裡行間說的盡是眾人的日常瑣事:我那拉小提琴的大伯父;溺愛我父親的祖父母;還有負責主持節日慶典的教區牧師,他會看著雞先是被關在籠子裡,然後消失,最後成為桌上的美食。我父親沒能活到見證Meetup網站或臉書的時代,但我想,他肯定會覺得人們在網路上尋找連結的概念,還蠻有點未來感的。
但我的朋友茱麗葉與安德魯可不覺得這有什麼新潮。我們曾就是未來。說得更具體些,我們是屬於所謂的「後公民」(post-civic)世代,也就是說,這個世代成長的過程並未經歷太多更大規模與更公開的社交生活。當我坐在我這兩位朋友家的後花園時,他們雖非有心冒犯,但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我所需要的東西遠比他們能提供的多更多。他們深明此事。
我們彼此認識已經有幾十年了:茱麗葉和我一起上高中,安德魯則是我的大學室友。自從他們在二○一○年結婚後,我的個人隱私似乎就變得更少了。兩個我極度熟悉的人如今在一起了,這意味著我們之間的對話有時就像在翻閱自己的日記,畢竟我們都認識同樣的人,念過同樣的學校,聊到科特‧柯本的死也都會覺得很感傷。
在我們分別後,他們倆的身材都維持得很結實。那天晚上我們之所以會共進晚餐,是因為我回來才一個禮拜時,茱麗葉只看了我憔悴的面容一眼,就說她很樂意煮東西給我吃。第一頓晚餐很儀式化,我們沒有進行任何的討論,也沒有炫耀的自吹自擂,之後就變成定期的每週一餐。幾個月後,當我試著感謝她這麼做時,她只是對我揮揮抹布,擺手說道:「閉嘴。我們愛你。」
有部分原因是出於他們對我的愛,使我邁向他們一致同意我去尋求所需要的更大生活圈。當我一說出「連結」這個詞,安德魯就立刻想到個計畫。大學時期,他一直骨瘦如柴,營養不良,穿著寬鬆的T恤,留著長至背部的頭髮。到了四十一歲,他不僅說話的聲調變得柔和、更專注,還理了平頭,他把自身改變的部分原因歸於瑜伽。他做起事來非常專注,就是那種一做起平板式動作就能持續很久的人。當他聽到離我公寓只有幾個街口遠的地方有間瑜伽教室,而我居然還沒去嘗試過,他感到相當驚訝。
「妳家附近就有一間最棒的瑜伽教室,」他說:「甚至還可能是全國最棒的,而且又離妳家這麼近。」他每天早上得花四十五分鐘才到得了那裡,而我就住在步行即可抵達的距離內,卻連去都沒去過,這件事讓他很訝異,對他來說這簡直跟具有邊緣性病態人格的罪犯沒啥兩樣。
「妳真的得去試試看。」他說。現在天氣還算暖和,我們可以在戶外用餐。我隨手把餐巾紙扔在柳枝木桌上,身體往後靠。他們的後院是我在這座城市裡最愛的景點之一:在靜謐中散發著神祕,橡樹的枝椏垂懸於花園上方,一盆盆羅勒與薄荷順著通往門口的步道排列著。我始終想不通,怎麼會有人想要離開這裡。可是安德魯固執地認為,練習瑜伽的好處遠勝過舟車勞頓之苦。
「瑜伽有某種能讓你接地氣的特質。我想妳現在真的用得上。瑜伽能讓人平靜,可以幫助你增進呼吸技巧,而且……。」
「我會去的!」我試著安撫他地說道。
我沒提到瑜伽已經在我建立連結的待辦事項上了。當我聆聽別人在建議像我這種年紀的女性應該做些什麼,才能產生歸屬感時,大家通常會提到彼拉提斯、靜心冥想、長跑,以及奇特的全新大雜燴,例如泥濘障礙賽(Tough Mudder contests)。這些活動的重點似乎全都在強調「耐力」這件事,像是得連續好幾天靜默禁語,又或是全身浸泡冰浴之類的。我不確定這些耐力的訓練究竟會帶來什麼,但是身為一個耐力十足、對沈思冥想又還算技巧純熟的人,我認為可以去試試瑜伽課。
從倒頭栽產生的連結感
我上網搜尋瑜伽的課程表,並報名初學班。那位負責收學費的女士看起來就像天使,她的金髮垂散在沈靜的臉頰旁,綻放著柔和的光采。當我承認自己有點緊張時,她說這很正常。
「我會親自帶你進去。」她說。整間瑜伽教室分成兩個房間,我們剛剛是在第一個房間說話,這裡擺放了一些低矮的軟墊長椅,一張大桌子,還有兩個不顯眼的衣架上掛了待售衣物。這個房間的採光明亮,從高窗流洩進來的光線,透過牆壁反射,使這個空間亮到快讓人覺得不舒服了。
當我視線越過前面的區域,就看到另一間略暗的房間一角,那裡肯定拉上了窗簾,因為光線變成蜂蜜色的柔和微光。地板打磨得發亮,而且這種地板似乎可以吸收光線,不會反射。我渴望地看著地板,心想:如果躺在那上面,感覺肯定很像躺在日曬機上吧!
我正開心地想著加熱地板這件事時,我的嚮導突然擋住門。
「這裡要脫鞋。」她指著我的慢跑鞋說。然後,她指了指一個高大的儲物架。「妳可以把鞋子放在那裡。」她補上一句。在層架旁有張椅子,顯然大家都是在這裡脫鞋。不過我楞住了。
我的腳可以說是「有點問題」。「妳這毛病是遺傳自妳爸。」有一次我媽邊說,邊瞥了我的腳一眼,搞得這話聽起來像是我出生後,老爸就我的腳縫合起來一樣。我的腳有厚厚的硬繭,厚到腳掌兩側和腳後跟都出現龜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