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Black
作者 | John Harvey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黑色的故事: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黑不是顏色!」──達文西「黑是種力量。」──馬蒂斯「黑色是色彩之后」──雷諾瓦「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丁托列托▍ |
作者 | John Harvey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黑色的故事: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黑不是顏色!」──達文西「黑是種力量。」──馬蒂斯「黑色是色彩之后」──雷諾瓦「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丁托列托▍ |
內容簡介 「黑不是顏色!」──達文西「黑是種力量。」──馬蒂斯「黑色是色彩之后」──雷諾瓦「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丁托列托◎本書附有一百多幀世界名畫彩頁插圖。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藝術家和時尚設計師最愛的首選黑色,並不在色彩光譜中,然而它為什麼能同時代表著黑暗、邪惡以及時尚、魅力?橫跨文學、科學、藝術、時尚,種種有關黑色的祕辛、神奇的故事!古代埃及人以黑色代表死亡;受到非洲黑人奴隸影響,歐洲白人把黑色當作負面、邪惡的顏色;二十世紀初期可可香奈爾發表「黑色小洋裝」;現代,黑色成為藝術家及時尚設計師最鍾愛的顏色,經典的代表!一種顏色為什麼能同時代表著黑暗、邪惡以及時尚、魅力?對無數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黑色」在歷史上甚至曾被認為根本不是一種顏色,卻對視覺文化有了鋪天蓋地的影響!這本書不只是關於一種顏色的歷史,不僅是一本視覺文化的專書,也是對整個西方藝術文化發展史的速寫。本書上溯聖經時代、希臘羅馬古典時期,從宗教文本、神話、文哲作品、藝術品等各角度切入,去探索在世界古今各文化中和「黑色」撲朔迷離的曖昧關係,探觸領域橫跨:文學、語言學、種族、藝術、時尚、文化等多元主題。
各界推薦 豐富的知識饗宴,廣泛蒐羅奇聞妙事,以含蓄優美的筆觸寫就。遠至史前時代,旁及各類領域:藝術史、宗教、人類學、文學、時尚、紋章學、地理以及政治,是一本有學問有意思的書。--《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對少有色彩、時尚、教育、人類學或藝術先備知識讀者而言,以本書題材之廣、之密,卻能如此好讀,實在難能可貴。是本易讀好看的入門通識佳作。--《視覺研究》(Visual Studies)本書圖文皆美,要論書的主題,沒有人比達文西更專精,說得更明白。這位義大利光影大師曾說:「黑不是顏色」,此話非關藝術見解(他的調色盤上可是 有黑色顏料的,而且還經常使用),而是準確道出了事實:以科學的角度而言,黑即是全然無光,或可說是光被完全吸收。一本「照亮」知識之光的書。--《外交 家雜誌》(Diplomat Magazine)若喜歡咀嚼能刺激思考的材料,讀讀約翰.哈維的新作《黑色的故事》。本書探索黑色(不過,黑是顏色嗎?)思慮周詳,包羅萬象,從黑與憂鬱、神祕經驗及死亡之間的關聯,到藝術家及設計師對於黑色的癡迷,無所不包。--《劍橋新聞》(Cambridge New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約翰.哈維John Harvey小說家及評論家。自1974年開始在劍橋教授英文,在2000年成為文學和視覺文化領域的資深講師。劍橋Emmanuel學院的終生院士。著有《Men in Black》(Reaktion,1997)等多部學術著作和小說。■譯者簡介謝忍翾師大翻譯所口譯組畢,譯有《聖堂的獻祭》、《我從死人那裡學來的把戲》、《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背離親緣》。喜歡舌尖上的文字,口齒生香。懇請賜教:funnyworldeh@gmail.com
產品目錄 前言:黑色如何成為黑色? 第一章 最古老的顏色 第二章 古典時代的黑 第三章 神聖的黑色 第四章 阿拉伯和歐洲世界的黑色 第五章 兩位在黑暗之中的藝術家:卡拉瓦喬、林布蘭特 第六章 黑色的膽汁 第七章 奴隸文化與黑人文化傳統 第八章 啟蒙時代的黑 第九章 英國人的黑色世紀 第十章 我們的顏色? 後記:棋盤、死亡、白
書名 / | 黑色的故事: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 |
---|---|
作者 / | John Harvey |
簡介 / | 黑色的故事: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黑不是顏色!」──達文西「黑是種力量。」──馬蒂斯「黑色是色彩之后」──雷諾瓦「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丁托列托▍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64926 |
ISBN10 / | 9571364924 |
EAN / | 9789571364926 |
誠品26碼 / | 2681260810004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黑色如何成為黑色?
對於黑,達文西的立場很清楚,他說:「黑不是顏色。」話雖如此,黑仍是他調色盤上的一抹顏料,而且他還很常使用──用來畫背景。他有一幅《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9-90),除了女子鮮紅的袖子外,皆以朦朧帶銀光的色彩畫成,然而她身後卻是扎扎實實、不透明的黑。她還帶了一串黑項鍊。而在達文西的畫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中,耶穌幽幽於我們眼前浮現,似乎是從死者的世界望了過來,一雙棕色的眼睛如蒙薄翳、彷彿目不視物,身後則是煤炭或煙灰的純黑(圖1)。這麼說來,在達文西認為,即便黑不是顏色,仍十分適合作為背景,烘托出其他色彩。
其他藝術家的反應熱烈多了。馬蒂斯曾說:「黑是種力量。」而雷諾瓦則把黑稱為「色彩之后」,並引用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丁托列托的話:「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自古以來一直有一個問題:「從顏色的角度來說,黑色究竟是什麼?」黑色不是光譜上的顏色,不可能是,因為光譜色由光所組成。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則認為混合黑白二色可獲得鮮豔的色彩,後世的歌德也持同樣看法。究竟黑是濃重的有,還是空乏的無?是一種色彩,還是晦暗無光?這種模稜兩可的特性也使黑兼具許多對立的性質:是沃土還是焦炭?是時髦的衣裝或是寡婦的喪服?是夜的神祕性感,抑或代表死亡、憂鬱及哀傷?貝多芬就曾談過音樂裡的「黑和弦」。從來沒有其他顏色像黑一樣,集如此相對、如此絕對的極端於一身。
而以上這些意義,也並非亙古如常。這個顏色的歷史彷彿記錄了一段侵略史。以前黑主要代表人類生活以外各種嚇人的領域,但隨著時間過去,人類拉近了黑與自己的距離,在自己的身體甚至靈魂當中找出了黑。這個代表死亡、恐懼、否定的顏色一步步在信仰、藝術以及社會生活的基本層面占有一席之地。由此觀之,黑的歷史就是漸漸與可怕的事物和平相處的歷史。在種族的權力角力中,黑的角色也極為吃重。但在探討上述主題之前,也許該先從幾個基本的問題開始,比如黑與光的關係為何?我們怎麼看到黑?還有黑到底是不是顏色?
顏色史學家巴斯德(Michel Pastoureau)討論過黑,討論最後他不禁好奇,不知道黑是否終於變成了「一般的顏色……就像其他顏色一樣。」之所以說黑和其他顏色一樣,是因為我們有黑墨水,一如有藍墨水及紅墨水;有黑顏料,一如有赤土色的顏料。可是黑又與其他顏色不同,人沒辦法打開黑燈,卻能打開紅燈或白燈。哲學家?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說,燈裡無法有灰光或棕光。但灰或棕仍是由光構成,而黑據說是沒有光的。就這點而言,黑和其他顏色都不一樣。不管光還是顏料都可說有淡紅、淺藍,卻無法說有淺黑或淡黑。黑就只有「飽和的」黑。
於是,黑既是顏色又同時不是顏色,兩種說法都時有所聞。其實,如果真要說黑是什麼顏色,應該要說是白色。因為沒有任何黑色的物品是全黑的,即便最黑的天鵝絨,壟罩在最深的陰影之中,仍會反射回少許光子。1807年英國科學家楊格(Thomas Young)就曾說過:「黑體……反射白光,唯是比例極微。」黑板上的黑漆仍然會反射近乎於零的白光到人眼之中。「近乎於零」是誇張的說法,其實不論是一塊黑板或黑布,所反射出的光約莫是一張白紙的百分之十。若反射的光不是白的,而是偏向紅光或藍光,這時我們就不會說那塊黑板是黑的,而會說是藍黑或棕黑。這是因為黑從未真正置身光譜之外,也不像紅光或綠光一樣波段較窄。黑其實是白光的小兄弟。實驗室裡有一個領域叫「超材料」(metalmateiral),這種材料由比光波更小的奈米碳管製成,所反射出來的光不到百分之0.01,應用範圍從太陽能板到隱形戰機包羅萬象,但即便是超材料也並非全黑。
不過,由黑的事物發出的白光含量太低,幾乎不能說人眼看得到。這不免令人想問:看到黑的時候,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剛才我們問黑究竟是光還是沒有光?另一個類似的問題則是黑究竟是種感知,還是缺少感知?怪就怪在,我們都知道視覺仰賴光,若沒有光子撞擊視網膜,就不應有訊號傳遞,但同時我們又感覺自己「看見」了黑色的事物,而非感覺眼前所見破了一個洞。偉大的光學家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曾於1856年主張:「即便是因為完全無光才有黑,黑仍是千真萬確的感知。對於黑的感知,和毫無感知有清楚差異。」對於這點,他恐怕無法完全解釋,畢竟他也說過黑色的物體並沒有送出對視網膜的刺激。
近年來的研究則讓他的直覺有了根據,甚至還顛覆了原本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光而非黑暗的想法,英國生理學暨生物物理學教授霍奇金爵士(Sir Alan Hodgkin)發現,視網膜細胞是因為「黑暗而非光線使光接收器的內部帶正電,並導致化學傳導物質釋放,刺激下一層的細胞。」彷彿是說,眼睛需要光,主要是因為需要看見哪裡是暗處。有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曾經推測,在演化的遠古時代,微生物可能需要從亮處向暗處游動,後來可能也需要留心是否有黑暗的孔洞。孔洞可能代表安全,也可能有蟄伏的獵食者藏於其中。
視覺神經傳導還有其他階段。視桿細胞(rod cell)能看見明暗色調(tone),而視錐細胞(cone cell)則能看見色彩,並釋放出霍奇金所說的化學傳導物質(也就是麩胺酸)到構成第二層視網膜的雙極細胞(biploar cell)上。有一種雙極細胞會在光或顏色抵達時送出訊號,另一種則會在光(或者該說是顏色)移開時送出正訊號。視網膜送出的訊號總數大致維持穩定,並經由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送往大腦。這些訊號顯示「這裡有光」或「這裡有顏色」,或者「暗而無光」或「這裡沒有顏色」,讓黑、暗相對於光、色有了可以比較的權重。
我們之所以會直覺認為,看到黑的時候的確是有所見,正是因為以上這番複雜的原因,而且從光學的角度來說,黑給人的存在感甚至可能要比白更強烈。要試驗這點,方法很簡單:在一張紙上交錯畫上同寬的黑白條紋,這時你看到的是黑夜中的白色欄杆?還是白色空間中醒目的黑線?雖然白條紋中充滿各種波長的光,也很可能因此看起來比黑條紋要寬,但黑條紋仍可說是較有存在感。或許正因如此,人類喜歡用木炭在淺色石頭上書寫,更勝於用粉筆在石板上寫字;喜歡用黑墨水多過白墨水;更因此在1980年代把世上的電腦從黑底亮字改成了白底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