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 從孟買到芝加哥, 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 | 誠品線上

El Hambre

作者 Martin Caparros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飢餓: 從孟買到芝加哥, 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飢餓是人們的貪婪所造成。食物供給系統的失衡、糧食浪費帶的無盡揮霍,讓「吃的不公」惡化蔓延……她沒選擇過她的未來,沒想過她的人生有可能和現在截然不同。她從沒想過,或許她能夠擁有毋需擔心明天是否還有食物吃的人生。據估全球每年可生產能餵飽約一百二十億人口的糧食,這將近是全球人口的兩倍,那為何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這有史以來生產最多糧食的時代,仍有超過十億以上的人們正忍受著飢餓或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十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每一年,約三百多萬的孩童因飢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而同樣的疾病對一個有充足營養和健全醫療資源的孩子而言,並不會構成大礙,這樣的惡況居然發生在糧食資源過剩的地球上,這不是宿命,一個因飢餓而死亡的孩子是個被謀殺的孩子。◎是誰在挨餓?又是誰在製造飢餓?我們都知道肚子餓是怎麼回事,也習慣了這種感受,生活中沒有比肚子餓這件事更為平常的事了。不過,對我們許多人而言,距離「真正的飢餓」實際上卻再也遙遠不過。為了瞭解飢餓,為了訴說飢餓的故事,卡巴洛斯走遍印度、孟加拉、尼日、南蘇丹、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美國等地深入探訪紀錄,在這些地方,他遇到了很多因乾旱天災、戰爭動亂、極端貧窮、社會邊緣化,或甚至糧食市場的投機炒作等種種原因,而飽受飢餓煎熬的人們。作者筆下的故事,屬於飢餓的人們,這些處於極度惡劣環境並想方設法減緩飢餓感的人們,也屬於那些利用食物進行投機生意和政治盤算,而造成如此飢餓景況的人們。◎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因為飢餓而吹響了革命的號角,當年因飢餓興起的革命,至今兩百年後卻仍在上演。自古以來,飢餓是促成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革命和反革命的動力。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它更重要,更深遠地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也沒有一場病疫或一場戰爭比它殺戮了更多的人。至今尚無一場瘟疫像飢餓一般,如此致命,但卻又如此容易避免。書中將一一揭示全球「飢餓」的成因,怎麼樣的運作機制讓超過十億人吃不到其基本所需?這是世界秩序下無可避免的宿命?有能力者怠惰和拖延的結果?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獨門生意?一個正被解決中的問題?還是全體人類文明的失敗?本書的內容也許會因太過真實而令人感到不適,也許大家能夠感同深受,作者筆鋒直指問題核心,不迴避去觸碰痛處,意欲掀起一場關於「食物分配正義」的全民革新運動!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暢銷作家/大S知名演員/張鈞甯知名導演/戴立忍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香港記者及《剩食》作者/陳曉蕾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卡巴洛斯帶領我們綜觀全球,探查原因錯縱複雜的飢餓問題,筆鋒犀利直指核心,卻又不失溫暖關懷。而書中結尾『必須採取行動』的訴求,更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多年來透過『飢餓三十』關心飢餓議題的持續行動相呼應。面對這關乎生命氣息存留的大事,我們絕對不能冷漠以待!」--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龔天行「衝擊性十足,內容深具實用價值,見聞廣博靈通。」--前任聯合國糧食權利問題特別調查員、法國著名飢餓議題學者/尚‧齊格勒(Jean Ziegler)「本書除了是部關於『人類最大之失敗』的報導作品外,也是對於記者本業的一大反思:為何,為了什麼目的,一個記者當了記者;又為何,為了什麼目的,他們做出了報導。就本書而言,其所報導的是悲慘,那數之不盡的悲慘。」--《國家報》/雷伊拉‧蓋瑞羅「一本怪異、獨特、暴力,且不可或缺的書。卡巴洛斯此一作品具有令人難忘的強烈力道。」--《世界報》/安東尼‧路卡斯「本書教人驚嘆,渾身不快,但又迷人。它一拳即擊倒了我們如此舒適的文明。」--《先鋒報》/娜莉雅‧艾斯顧爾「一本我認為會變得非常重要的書。一本大家都缺少的書。」--《世界報》/阿古斯丁‧費南德斯‧馬優「再沒比這更傑出的作品了!」--《真理報》/耶穌‧費雷「幾可確認這將是二○一五年最棒的一本書!」--《地平線》李嘉鐸‧馬丁尼斯‧優卡「一個嚴酷又令人熱血澎湃的報導。」--《共和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丁‧卡巴洛斯(Martín Caparrós)西元1957年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於法國巴黎取得歷史碩士學位,曾旅居馬德里和紐約,辦過書籍雜誌與美食雜誌,翻譯過伏爾泰、莎翁和格維多(Quevedo)的作品。曾榮獲星球文學獎(Premio Planeta)、艾拉德小說文學獎(Herralde de Novela)、西班牙皇家國際新聞獎 (Internacional de Periodismo Rey de España)、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種過一棵檸檬樹,有一個兒子,也出版過幾本著作。最新著作包括小說Comí(暫譯:《我食也》),以及探討美食的Entre dientes(暫譯:《唇舌之間》)。■作者簡介沈倩宇輔大英美文學系學士,亞利桑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旅居中南美及北美州多年,曾與墨西哥非法居留身份居民共事,以及祕魯貧民窟青少年生活和研習等。熱心於社會與公共議題,現於非營利單位服務,同時身兼自由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緣起尼日:造成飢餓的制度關於飢餓-1:人類的起源印度:傳統的皈依關於飢餓-2:人們的雙手和生產孟加拉:被剝削的廉價勞動力關於飢餓-3:貧窮,以及更多的飢餓人口美國:世界首都關於飢餓-4:不平等的分配體系規則阿根廷:在垃圾堆上討生活關於飢餓-5:真正看清慈善這回事南蘇丹:最後誕生的國家關於飢餓-6:當飢餓成為一種比喻馬達加斯加:被掠奪的新殖民地寫在最後結束,也是新的開始……謝辭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飢餓: 從孟買到芝加哥, 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
作者 / Martin Caparros
簡介 / 飢餓: 從孟買到芝加哥, 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64322
ISBN10 / 9571364320
EAN / 9789571364322
誠品26碼 / 2681224803004
頁數 / 6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美國:世界首都 Estados Unidos: El capital|


8.

當我終於等到珊德拉(Sandra)女士時,她的三位助手已請我吃了一盤飯。天氣很冷,一向不修邊幅的我,今天得穿起我的皮大衣了。我一直以為那件大衣讓我看起來很拉風;但要嘛十字架傳教會的義工們看太多了,要嘛他們學會盡量不去問誰是誰,要嘛我那件大衣比我想像的還要舊。
「神保佑你,年輕人。你不來一盤嗎?」
珊德拉女士應該和我差不多年紀,油膩的雙手,一件乾淨的圍裙,妝化得相當濃厚,眉毛完全拔光,用一條寶藍色的眉線劃過。珊德拉女士已住在美國很多年,「超久的,別問我,因為你不會相信有多久的」。她以前有固定的工作,兩個女兒長大也離開各自組成家庭了,她的老公也先她一步離開了,而她有著一些錢,還有很多時光要打發,所以來這跟其他義工一起煮飯,每星期一三五,「為了神的榮耀」。她的社區廚房辦了五年了,它位在教會的一個寬敞、乾淨且無裝潢的地下室。她提到上帝時,聽來像是不再期待祂伸出援手,但卻仍祈求恩助一樣。
「為什麼只有那三天開?」
「因為那些日子剛好是其他社區廚房不開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可憐的人在那幾天沒得吃……」
珊德拉女士指的可憐的人是一群五十幾個男人(都是男的),幾乎都是墨西哥裔的,幾乎都是中年或老年人。他們坐在兩張寬長的桌子兩邊,前方放著一個盛滿豐盛的蔬菜、雞肉、飯和鹹豆泥的盤子。大部份住在附近,少數住在家裡。多數流落街頭,在某個被遺棄的角落,一輛舊車裡,在橋下。或當冬天來時,在哪個流浪漢之家,那過一夜就得離開的地方。他們有大半天在十字架傳教會的教堂屋簷下渡過:九點喝一杯咖啡和吃個甜甜圈,十點聽傳教,十一點吃午餐。
「是啊,這裡大部份來的是墨西哥人,但還有其他國家的,拉美裔或非拉美人。深褐色的、白色的、咖啡色的,什麼人都有。」
珊德拉女士說完,然後看我是否聽懂了她所說的有關咖啡色的嘲弄話。

為宗教帶來更多的好處是:如果不是因為這樣,誰還會要來?更多宗教上的用途是:如果他們不來,那會怎樣?

巴爾多羅門(Baldomero)說他叫貝托(Beto),又說他出門後通常會到那街角,找人聽他訴苦。在那街角有「第二號絕望的吶喊」:「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戒酒匿名會(Alcoholic Anonymous)」、「幫助你戒酒和戒毒」、「若希望不再受苦打這電話」等資訊。
「您認為我叫巴爾多羅門,但這兒大家都叫我貝托。」
貝托是個矮小、消瘦、黑皮膚、骨頭突出,六十幾歲的男人。他說他之前工作了很多年,負責庭院園藝。
還說他有個家庭,有三個好孩子。
「最小的還是個正式公民呢。」
他用那加勒比海地區的口音這麼說,為的是要強調他兒子是美國人,因為他是在這出生的,在芝加哥的一個郊區出生的。可是因為酒精他自己失去了一切:酒精逼他幹了所有他自己不會想幹的事,讓他遠離了家人,遠離了上帝,讓他沒工作。又說他現在想辦法回歸到原來的生活道路上,但為時有點晚了,他說,所以流落街頭。他說的「那個地方」(out there),指著街頭的那一角落,又說他的家人不願意再見到他,因為他對他們做了見不得人的事。
「見不得人的事,我傷害了他們。」
「你做了什麼?」
「見不得人的事。」
那是只有我知道的事,他說。又說人生還剩什麼:過日子,這裡開的時候來吃飯,晚上找個地方過夜,有時候喝個幾杯,不然人生還剩什麼? 他問我,為了要聽我說「對,你說的沒錯」,而我閉著嘴。

宗教是人們的娛樂。

現在超市裡播放著那昆比亞舞曲(cumbia),唱著愛情和愛惜這美麗人生的那類歌。在十字架傳教會的地下室裡,窮人們低著頭吃著。在一個角落有五或六個年輕人叫著,說笑著。沿著較遠的牆壁有一個櫃子,唯一的一個:「我是生命的麵包,靠向我的永遠也不會挨餓。」
「他們像那些,怎麼說……那字西班牙文怎麼說?」
珊德拉女士問,想著她想說的那個詞:
「他們稱為流浪漢的,可憐的傢伙們。」
她終於找到了。之後,有一個食客跟我說,貝托的一個女兒自殺了。有些人說,那是因為他逼她做她不想做的事。
「什麼樣的事?」
「她不想做的事。」
他說,然後安靜下來。

貝托的人生充滿錯誤:他沉淪下去,卻沒辦法再爬起。那些陷下去的邊緣人的貧窮:
「你知道我最懷念什麼?我最懷念那些植物。「那個地方」是很難種什麼植物的。我試過了,但撐不久,我想「那個地方」是沒辦法的。只要我還沒有失去我的手感就好,如果我失去了它,我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很多人以為來這兒的只有流浪漢。說真的,我想很多人寧願這麼認為。這樣他們會覺得心安點。」
大衛‧克勞福(David Crawford),「食品供給主任」,他的名片上是這樣寫的,他在「公正耕耘」(A Just Harvest)工作,那是一家由多個宗教團體主持的非營利機構。大衛是黑人,蓄有幾根很長的頭髮並花俏地結在他光禿的頭頂上,留著稀疏的鬍鬚,穿一件寬鬆的上衣和緊繃的高領,細長的領帶。大衛用那美式機關槍的方式說著,一個接一個的把字句噴出來,且沒有歇息的跡象。
「這樣比較簡單:大家說得很清楚,他們是流浪漢,體系外的傢伙們。所以不是體系的錯,是個人的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這裡您看到的都是有地方住的,但問題是錢不夠支付所有的開銷:有房租要付,還有健保費、醫藥費,然後沒錢買吃的,所以只能來這。這裡什麼人都有,來的人各個不同,有著不同的過去和人生的。他們的共通點是沒錢買食物,而這是確實的:只要能避免,沒有任何人會想來這些地方的。」
想像這些人是因為他們個人的過去而淪落到這地步,是比較容易的。用一個表述來架構他們的人生:他們是流蕩的,一個瘋子、酒鬼,染有毒癮,他們墮落了。由於有這樣的觀念,所以不去或鮮少質疑一個來社區廚房取食的他者,所處的社會環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