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也參戰: 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 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 | 誠品線上

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ed Us Win World War II

作者 Molly Guptill Manning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書本也參戰: 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 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一段文字威力不輸炮火的歷史,一個筆桿威力不輸刀劍的故事。出版史上最為動人卻已被遺忘的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段文字威力不輸炮火的歷史,一個筆桿威力不輸刀劍的故事。出版史上最為動人卻已被遺忘的篇章──當德國在歐洲燒掉總數超過一億冊的書籍,美國出版商將一億四千本書送往前線,壯大士兵們的心靈,最後贏得戰爭。閱讀,是最有力的武器。透過這段書本在戰爭時期崛起的歷史,讓人重新體會閱讀的力量。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將總數達一億四千萬冊的平裝書送往前線,確保美國士兵們能做好精神準備,它們隨處可見:士兵們在排隊等吃飯或剪頭髮時讀,被困於傘兵坑中或執行例行性飛行勤務也在讀。這些可以放入口袋中的平裝書,影響了無以計數士兵們受創甚重的心靈,陪伴他們熬過一次又一次的戰役。這些口袋裡裝著書的美國大兵衝鋒於諾曼第海灘,長途跋涉至萊茵河並解放了整個歐洲;他們從一座太平洋荒島跳到另一座,從澳大利亞的海邊直入日本的後院。有的人讀這些書是為了緬懷被他們拋在腦後的家鄉;有的人則是想藉此忘卻如地獄般的周遭環境。書本提振了他們疲憊的精神並鼓舞了他們的心靈。書本能夠撫慰一顆傷痛的心,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並在你無處可逃時,提供一個棲身之所。對許多美國士兵而言,書本是他們戰時最重要的裝備。這個「書本戰時計劃」,意外於戰後引起平裝書大量發行,並將閱讀習慣散播給一般普羅大眾,眾所皆知的《大亨小傳》即是因此計劃成為永傳後世的經典作品。《書本也參戰》記錄了出版史上最為動人卻為人所遺忘的篇章,這段歷史讓我們重新體會到書本超越紙張乘載訊息的限制,影響人類心靈與歷史如此深遠而重大。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人:出版人、作家/陳夏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茉莉.戈波提爾.曼寧(Molly Guptill Manning)在紐約的萊瑟姆村長大。她以榮譽學會及榮譽歷史社團成員的優等生身分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進而更獲得美國史碩士學位。二○○二年她搬到曼哈頓並進入班傑明卡多佐法學院就讀。現為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檢察官。曼寧在二○一二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作品《伊弗列姆.塔特神話:亞瑟.崔恩和他的文學大騙局》(The Myth of Ephraim Tutt: Arthur Train and His Great Literary Hoax)。曼寧的《書本也參戰》首版在二○一四年發行。書中真實地描繪出美國圖書館員和出版商如何教育國人有關書本在戰時的重要性,並在二戰期間發送逾一億四千萬冊的書籍給美國士兵的始末,它是為了紀念美國出版史上最為動人卻已被遺忘的篇章所寫的一本書。茉莉現與丈夫定居曼哈頓。■譯者簡介陳品秀台大哲學系畢業,先後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和亞歷桑納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主要關注為視覺藝術和大眾文化。現為英文老師,並從事翻譯。譯有《山本耀司:My Dear Bomb》、《生態設計經典1000》、《幹嘛要有小孩?》、《彩虹力量覺醒──同志解放運動第一人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傳》等多部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言 1 浴火鳳凰 2 總值八十五美金的衣物,睡衣除外 3 書籍土石流 4 思想戰的新武器 5 美國大兵抓本書,繼續戰 6 膽識、勇氣和英勇無比 7 久旱逢甘霖 8 審查制度和羅斯福總統的「第四任」 9 德國的投降與那些淒涼的小島 10 久違的和平 11 可惡的提高平均分數者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書本也參戰: 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 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
作者 / Molly Guptill Manning
簡介 / 書本也參戰: 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 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一段文字威力不輸炮火的歷史,一個筆桿威力不輸刀劍的故事。出版史上最為動人卻已被遺忘的篇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62373
ISBN10 / 9571362379
EAN / 9789571362373
誠品26碼 / 2681049141008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3章 書籍土石流

「前線的士兵不僅手中需要一把槍,心中也需要一個理念。」
──艾米莉.米勒.丹東(Emily Miller Danton),圖書館員     

  國防募書運動的志工們在一九一四年的十一、二月間都忙於組織和推動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募書活動。時間緊迫且工程浩大。瓦倫向她的同事坦誠:「為了讓國內廣大群眾能大量捐輸,我們花了足足快要一個月的時間在電台、圖片、故事、社論以及五十萬份的海報上。」這個活動需要一位宣傳總監。於是紐約圖書館協會一九四一年募書活動的前宣傳瑪麗.羅索(Marie Loizeaux)立即受到雇用。
羅索打算將募書活動的海報鋪滿全國,讓每個鄉村、城鎮和都市都撒滿了募書箱。每家圖書館、學校、百貨公司和火車站盡可能地加入勸募的活動,亦或告訴大眾哪裡可以捐書。羅索計畫和大公司、大眾運輸、連鎖商店合作,讓她的宣傳能達到最大的效果。她所獲得的回響驚人。全國車廂廣告公司(National Transitads)答應在它所代理服務的火車上刊登兩萬張「勝利募書運動」(Victory Book Campaign ,VBC)的宣傳海報。公車車票上也加印了一行鼓勵捐書的提醒詞。喜互惠連鎖超市(Safeway)同意在所有兩千四百家店面陳設捐書箱,並張貼一張募書運動的海報。數百個電台節目--從學院經營的到全國聯播的節目--誓要在空中幫忙宣傳募書運動。報社記者則答應披露有關運動的消息,諸如指導鎮民如何達到收書地點,確認哪一類型的書最熱門等等。
在運動真正開始之前,羅索的宣傳顯然已見成效。大眾的捐輸不斷地流入各個活動箱,甚至有一家等不及的發行公司送來一份高達十萬本平裝書的大禮。全國的捐輸熱誠令人悲喜參半:如果運動尚未開始之前就能募到這麼多的書,想像一旦它真正啟動後,所形成的書籍土石流可能會把志工們給埋了。於是瓦倫向報紙求救,急徵額外幫手以敷各分館之需。
***
就在運動即將成形之際,日本卻一九四一年的十二月七日突襲了珍珠港。國會馬上向日本宣戰,隨後,德國也對美宣戰。突然間,國家面臨了一場在太平洋,另一場在歐洲及非洲的征戰。於是美軍開始前往戰區,對抗希特勒的軍隊,但還是有人覺得奇怪,攻擊珍珠港的明明是日本,為何美國要針對德國採取行動。圖書館人員深知,來自於仇恨或報復的作戰信念是不會持久的。現在他們發誓,不僅要替軍人募書,還要負責闡明國家為何而戰。
「國防募書運動」更名為「勝利募書運動」。總統及第一夫人也為了表示對運動的支持公開捐贈書籍。勝利募書運動就在他們的加持後,於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二日正式展開。大家成群結隊地站出來捐書並支持他們的軍人。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他們親自帶書、派遣司機運來堆滿後座的書籍,或電召志工和圖書館服務幫忙搬運較大批的捐贈,紐約人也從昨天開始湧向勝利募書運動的分類桌。」許多名人幫忙凸顯勝利募書運動的重要性。最有力的宣傳和愛國精神的展示發生在一九四二年一月的最後兩個禮拜期間,在位於曼哈頓四十二街著名的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階梯上。美國婦女志願隊(The American Women's Voluntary Services)安排了一系列由電影明星、流行樂團、地方人士、百老匯表演者和軍官所演出的節目,引起公眾對勝利募書運動和書籍募集的興趣。其中一些節目還錄了音,透過電台向全美聽眾廣播。每天都有數千名的觀眾擠在圖書館周圍一睹他們心儀的好萊塢偶像並捐書。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 雷蒙德.梅西(Raymond Massey)、 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 凱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 奇科.馬克思(Chico Marx)和基蒂.卡萊爾(Kitty Carlisle)等人便是此運動背後有力的支持者。
紐約公共圖書館在那個月約有成打的演出,其中最能引起共鳴的似乎就是克里斯多福.莫利(Christopher Morley)的〈古騰堡演說〉(The Gutenberg Address)朗讀。莫利在一九四○年代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是一位作家、《週六文學評論》(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雜誌的共同創辦者及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狂熱團體「貝克街小探馬」(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的發起人。身為文學和詩詞的愛好者,莫利在一九一二年開始他的寫作生涯並持續發表了無數本的小說、短篇故事和詩集。逾三千名紐約人不畏刺骨寒風前來聆聽莫利的演講,更有上千名聽眾守在收音機旁收聽。
莫利的演講以描述一個整理行裝準備離家從軍的年輕人開場。儘管對某些東西要帶與否還心存遲疑,可是卻毫不猶豫地拿起七本書塞進帆布袋,這正是他需要的。這些書是他歡愉的口糧。這些書可以強化他的意志並讓他保有好心情。莫利堅信書本可作伴、解鄉愁,並且還是對抗希特勒的保命盔甲。從《我的奮鬥》的出版和可恥的焚書行動明顯可見,書已被德國拿來當武器。但美國人也可以利用書本,他們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並散播其中的一些想法。總歸一句,莫利說:「心戰先於實戰。」
莫利參照了美國最血腥的衝突--南北戰爭,以及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著名的〈蓋茲堡演說〉(the Gettysburg Address)。為了紀念在沙場上犧牲的生命,林肯認為國家應極力彌平戰爭,證明自由和民主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同樣地,莫利也寫下了〈古騰堡演說〉來紀念付印的文字和自由的思想:
  五百年前,一名德國工人有了一個新發想,他懷著崇敬之情,致力於人類文字的傳承,令人類的思想得以自由交流繁衍,並且得到收藏。現在,我們捲入了一場世界內戰,考驗著心智、文字的自由,亦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自由是否可以永垂不朽。
透過圖書館員、政治人物、老師和媒體的努力,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這一次不僅要為珍珠港的損失討公道,更要以自由之名出師征戰。自由本身已受到威脅。生活在希特勒統治下的歐洲人失去了閱讀和討論想法的自由,而美國人也開始覺得同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在他們的身上。當美國武裝部隊的規模逐漸擴大,而某個年輕人被送往戰場的消息時有所聞之際,戰爭似乎越離越近,越來越切身。到了一九四二年年初,每三名年齡介於十八到四十四歲的男人當中就有一名離家報國。於是留在後方的人們皆因勝利募書運動的召喚而動員起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