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 找回文明新命脈 | 誠品線上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

作者 Jared Diamond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昨日世界: 找回文明新命脈:本書是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最能啟發讀者世界觀的一本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三部曲之最終曲,以原初智慧與現代文明對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最能啟發讀者世界觀的一本書。 微軟創辦人 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三部曲之最終曲,以原初智慧與現代文明對話!在讀者引頸期盼下,賈德‧戴蒙在睽違八年後,帶著《昨日世界》回歸,完成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1998)、《大崩壞》(2006)與新作《昨日世界》(2014)。自1964年,當年26歲的賈德‧戴蒙便深入新幾內亞蠻荒部落,開始他的鳥類及人類學田野研究生涯近50年。《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系列作品當中,最具個人色彩的一本,融入了他長年穿梭新幾內亞傳統部落的田野調查經驗,以及出生入死的探險經歷,增添許多閱讀樂趣。他發現在傳統社群幾乎看不到不良青少年、胖子或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現代文明病;個個能說雙語,少見老年癡呆症;對不起眼的小危險高度神經質……都值得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取法──針對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如兒童教養、老人安養、爭端的解決、健康養生等,傳統社群確實有我們可借鏡之處。 有趣的是,戴蒙更是身體力行,以傳統之道教育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少鹽少糖多運動、小心翼翼別在浴室摔倒等,讓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本書維持《槍炮、病菌與鋼鐵》與《大崩壞》一貫的風格,再次展現戴蒙驚人的知識廣度、令人無法抗拒的文字魅力,從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生理學、營養學和演化生物學等角度來剖析人類社會,對現代文明提出思辨,教人眼界大開,不可錯過!「賈德戴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昨日世界》是改變時代的巨著,給我們面對未來的希望!」《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專欄作家薛莫(Michael Shermer)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除了是實驗室科學家,還是田野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也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戴蒙的研究成就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他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同時榮獲 1998 年美國普利玆獎、英國科普書獎與萊南文學獎,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新作《昨日世界》合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榮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今昔相比的九大教訓 蕭新煌導讀 發思古之幽情 王道還序曲 機場一隅 第一部 劃分地盤第一章 朋友、敵人、陌生人、商人 第二部 戰爭與和平第二章 一個兒童之死第三章 小戰爭第四章 戰爭面面觀 第三部 兒童與老人第五章 養兒育女第六章 如何對待老人 第四部 危險與應變第七章

商品規格

書名 / 昨日世界: 找回文明新命脈
作者 / Jared Diamond
簡介 / 昨日世界: 找回文明新命脈:本書是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最能啟發讀者世界觀的一本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三部曲之最終曲,以原初智慧與現代文明對話!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58758
ISBN10 / 9571358754
EAN / 9789571358758
誠品26碼 / 2680844533001
頁數 / 49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曲

機場一隅(節錄)





二○○六年四月三十日,上午七點。我在機場入境大廳,在擁擠的人群中緊握行李推車把手,準備搭乘今天早上的第一班飛機。這個場景我再熟悉不過了:幾百個旅客,有人拉著行李箱,有人扛著箱子,有人背著背包,有人抱著小孩,在長長的報到櫃台前排成一條條長龍。身穿航空公司制服的地勤人員站在櫃台後面看著電腦螢幕。人群中夾雜著一些穿制服的人,如機師、空服員、行李安檢員等。我還看到兩個警察站在人群中,看來頗為醒目-也許他們站在這裡只是要讓人知道這裡有警察。安檢員用X光機檢查行李,航空公司地勤人員在托運的行李貼上標籤,行李搬運工則忙著把行李放在輸送帶上,希望所有的行李都能正確無誤地送往飛機貨艙。報到櫃台的正對面是一排商店,賣報紙和速食。我還看到牆上的時鐘、公用電話、自動提款機、通往上一個樓層的手扶梯。當然,從航廈的窗戶望過去,可以看到飛機在跑道上列隊。



櫃台地勤人員盯著電腦螢幕,敲打鍵盤,時而從刷卡終端機列印信用卡簽單。排隊的人站在等候線的後方,有的在開玩笑,有的耐心等候,有的等得不耐煩,有的則跟朋友打招呼。輪到我的時候,我遞出我的飛行旅程表給一個我未曾謀面的櫃台人員。我想,自此之後我或許也不會再遇見她。她給我一張登機證,讓我得以飛到幾百公里外的一個地方-我不曾去過那裡,也不認識任何一個住在那裡的人,但他們應該能容忍我,讓我踏上他們的土地。



對來自美國、歐洲或亞洲的旅客而言,儘管他們曾到過相似的場景,但這個機場給他們的印象特別新鮮而且強烈,除了我和一些外國觀光客,這個大廳裡的人清一色是新幾內亞人。外國人還會注意到機場櫃台插的國旗不是星條旗,而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旗-上有紅、金、黑三色,左下的黑色三角形有南十字星,右上的紅色三角形則有隻金色的天堂鳥。航空公司的標幟也看不到美國航空或英國航空,而是新幾內亞航空(Air Niugini);機場螢幕顯示的目的地也頗有異國風情,如瓦佩納曼達(Wapenamanda)、哥羅卡(Goroka)、奇高瑞(Kikori)、孔迪亞瓦(Kundiawa)、韋瓦克(Wewak)。



這個機場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對新幾內亞的歷史有點認識的人都不免為眼前看到的這一幕所震懾、感動。我初次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在一九六四年,那時這裡仍是澳大利亞統治的領地。舊地重遊,我不免想起澳大利亞人在一九三一年「發現」新幾內亞高地之時拍攝下來的照片-約有一百萬個新幾內亞村民在這個祕境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那些高地人幾千年來一直與世隔絕,初次見到歐洲人,不由得以驚恐的目光盯著這些外地來的人。二○○六年,我在莫爾茲比港機場,當地人的臉龐一張張映入我的眼簾-旅客、櫃台人員和機師等-我發覺這些人的臉孔和那些老照片上的臉很像。我身旁的人當然不是照片中的人,但那五官和照片中的人就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我想,這些人或許是那些高地人的孩子或孫子。



二○○六年我在莫爾茲比港看到那一幕已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與一九三一年澳大利亞人拍的「第一次接觸」,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服裝。七十幾年前,新幾內亞高地上的居民身上幾乎光溜溜的,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