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 沙皇再臨 | 誠品線上

The Man Without a Face: The Unlikely Rise of Vladimir Putin

作者 Masha Gessen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普丁: 沙皇再臨:一位好勇鬥狠的低階KGB特務,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暴得權力,統治了俄羅斯?這是一本驚悚犀利的寫實報導,也是作者就算冒著生命危險都要揭露的真相……弗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位好勇鬥狠的低階KGB特務, 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暴得權力,統治了俄羅斯? 這是一本驚悚犀利的寫實報導, 也是作者就算冒著生命危險都要揭露的真相…… 弗拉基米爾.普丁,一九五二年生,俄羅斯聖彼得堡人,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丁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之後成為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特務,並擔任過聖彼德堡副市長。 擁有這樣背景的他因緣際會被葉爾辛的智囊團看上,而被指定為葉爾辛的繼承人。普丁因此在一九九九年以政壇新星之姿一躍成為俄羅斯總理,並於二○○○年擔任俄羅斯總統。由於俄羅斯憲法對連任的限制,使得他無法參與二○○八年的總統選舉,他便在總統卸任後,二度出任俄羅斯總理,並推動修改俄羅斯憲法,將總統任期由四年改為六年;而在二○一二年,普丁再度當選為俄羅斯總統。在未來可見的十二年內,普丁將會繼續統治俄羅斯。 本書是由國際知名記者瑪莎.葛森為俄羅斯「新」總統普丁作傳。葛森於九○年代以來,長期定居於莫斯科,親身經歷了普丁當權以來的變局。透過她第一手觀察、採訪,並精心收集諸多過去未被披露過的資料,以驚駭的事實及引人入勝的筆調,描繪出普丁如何從一位低調、曾派駐東德的特務,搖身變為一位專制集權統治者的過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瑪莎.葛森瑪莎.葛森Masha Gessen一九六七年出生於莫斯科,同時擁有俄國與美國國籍,並可以俄文及英文寫作。她曾任俄羅斯主要新聞雜誌《總結》(Itogi)的首席特派員,並擔任俄文雜誌Snob編輯,且為Vanity Fair、The New Republic、Granta、Slate等美國雜誌之特約記者,現居莫斯科。著有《消失的天才》(Perfect Rigor)、《血緣本位》(Blood Matters)等書。林添貴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財金系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譯有《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蘇聯帝國興衰史》、《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Masha Gessen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文/既是現實主義者, 也是民族主義者的普丁◎郭崇倫 導讀/普丁時代與「蘇聯」魅影下的俄羅斯◎許菁芸 前言 第一章 意外當總統 第二章 選舉戰爭 第三章 硬漢自傳 第四章 一日為間諜 第五章 政變和改革運?

商品規格

書名 / 普丁: 沙皇再臨
作者 / Masha Gessen
簡介 / 普丁: 沙皇再臨:一位好勇鬥狠的低階KGB特務,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暴得權力,統治了俄羅斯?這是一本驚悚犀利的寫實報導,也是作者就算冒著生命危險都要揭露的真相……弗拉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55993
ISBN10 / 9571355992
EAN / 9789571355993
誠品26碼 / 2680704222007
頁數 / 32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自第三章〈硬漢自傳〉
別列佐夫斯基召集來撰寫普丁傳記的小組,只有三星期時間就必須要完成任務。他們的資料來源名單十分有限:他們有和普丁本人的六次長時間訪談,普丁的太太、普丁一位最好的朋友、一位從前的老師和一位以前在聖彼得堡市政府的祕書。他們沒有時間研究傳主;他們的任務是寫出傳奇故事。結果它成為戰後列寧格勒一個惡棍的傳奇故事。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及輝煌建築的城市。但是普丁於一九五二年出生的蘇聯城市列寧格勒,在其人民經驗中,卻是一座充滿飢餓、貧窮、破壞、侵略和死亡的城市。普丁出生時,距列寧格勒圍城結束僅有八年。
圍城始於納粹部隊在一九四一年九月八日完成包圍、切斷列寧格勒對外一切聯結,而於八百七十二天之後才結束。圍城期間有一百多萬名平民死於饑饉或始終不止的砲火。這些人有一半死於逃出包圍途中。唯一一條不受德國人控制的路,名為「生命之路」(Road of Life),數十萬人在這條路上死於炸彈和饑饉。現代史上沒有一個城市遭遇到如此規模的饑饉和人命損失;可是,許多倖存者仍認為當局刻意低估傷亡人數。
沒有人曉得一個城市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從如此深刻的暴亂、如此廣泛的悽慘狀況裡復原。若干年之後,列寧格勒圍城口述歷史的作者,試圖回憶起該市仍在圍城生活之中時曾說:「試想一位士兵已習慣生活在和平時期,可是環繞在他身旁的仍是同樣的牆、以及在壕溝裡時同樣的物品。天花板的骨董鑲邊留下彈片的痕跡,鋼琴光亮的表面留下破碎玻璃造成的刮痕,亮麗的拚花地板原本擺放燒木柴火爐的位置則留下了焦痕。」
移動式的鑄鐵火爐(burzhuikas)是列寧格勒居民在圍城期間賴以為公寓取暖的工具。全市的家具和圖書都丟進火爐代替柴火。大腹便便的黑色火爐成為失望和遺棄的象徵:當局曾經向蘇聯公民信誓旦旦保證可以安枕無憂,德國是友、非敵;但當局卻聽任全國第二大城市的人民飢寒交迫而死。然後,圍城一結束,他們花大錢修復遭德國人劫掠的宏偉的郊區宮殿,卻不來修繕市區的住宅大樓。而弗拉基米爾.普丁就是在一戶每個房間都有燒柴火爐的公寓長大。
他的父母親,弗拉基米爾和瑪莉亞.普丁,撐過了圍城,沒有送命。老弗拉基米爾.普丁於蘇德戰爭一爆發就從軍,在距離列寧格勒不遠的地方作戰時受到重傷。他被送到包圍線後方的醫院,瑪莉亞在醫院裡找到他。住院好幾個月之後,他依然嚴重傷殘,雙腿都已變形,終其一生痛苦不堪。老普丁從軍中退役,帶著瑪莉亞回家。他們的長子(此時大約八至十歲)住在市政府安排的兒童收容之家,顯然官方希望收容所可以比已陷入困境的父母親能更好地照料小孩。可是,他們的兒子死了。瑪莉亞本人差點也死掉:圍城一解除,她已經孱弱到無法自己走路。
這就是未來俄羅斯總統的父母親:一個殘障男子,一個差點活活餓死、又死了兒子的女人(他們的另一個兒子在戰前數年即已夭折)。但是就蘇聯戰後的標準來看,普丁夫婦仍算是相當幸運:他們倆還能相依為命。戰後的蘇聯,生育年齡的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