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一九八九
作者 | 謝三泰 |
---|---|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吼叫一九八九:「1989年4月17日,我從香港轉機抵達北京後,直接從機場驅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從那天起,在廣場上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 |
作者 | 謝三泰 |
---|---|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吼叫一九八九:「1989年4月17日,我從香港轉機抵達北京後,直接從機場驅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從那天起,在廣場上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 |
內容簡介 「1989年4月17日,我從香港轉機抵達北京後,直接從機場驅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從那天起,在廣場上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銷單裡夾著辭呈,以離職抗議報社強制要我回來的決定,那些記錄北京學運的影像,跟心裡的遺憾,三十年來被隱藏於角落裡,一直到張照堂老師看見了我在1989年所洗的照片。他告訴我:『不是非得待到6月4日才算完成任務,不要覺得遺憾,重要是參與過,過程也很重要。』轉眼間,天安門學運已經30週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看著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北京樣貌和廣場上奮鬥的臉孔,想起學生們浪漫的情懷,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達學生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千萬分之一。」--謝三泰歲月會抹去很多痕跡,這是我們無奈而必須反抗的事情。而有一種反抗的方式,叫做記憶。而有一種留存記憶的方式,叫做攝影。三泰兄當年就在現場,他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對時間的無情作出了反抗。「中國有六四,台灣有二二八,二者儘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兩者,其實也有很多的相同。當年台灣黨外運動時期留下的那些珍貴抗爭照片,在那些人權鬥士臉上看到的堅毅、悲壯和神聖,在這本攝影集中的那些中國抗爭者們臉上也同樣可以看到。這樣共同的歷史影像,是極具有象徵意義的,它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有一些是共享的。這對未來,意義重大。」--王丹◎聯合推薦王丹 謝三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謝三泰澎湖人。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多年,曾任職於自立晚報、自立早報、黑白新聞周刊、新台灣周刊、勁報。以鏡頭記錄解嚴前後、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首屆民選總統、省市長等。近年將焦點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環保等議題。曾出版「勞動尊嚴」、「我的志願」、「舞蹈空間」、「走拍台灣」等攝影集。曾展出「勞動尊嚴」勞工肖像攝影展、「我的志願」身障朋友圓夢肖象展、「身展台」身障藝人肖像攝影展、「點‧台灣」社區再造等攝影個展,以及「唐氏症家屬照相簿」、「紅樹林生態之旅」、「港都勞工群像」等專題聯展。
書名 / | 吼叫一九八九 |
---|---|
作者 / | 謝三泰 |
簡介 / | 吼叫一九八九:「1989年4月17日,我從香港轉機抵達北京後,直接從機場驅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從那天起,在廣場上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 |
出版社 /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755511 |
ISBN10 / | 9869755518 |
EAN / | 9789869755511 |
誠品26碼 / | 2681765321005 |
頁數 / | 2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5X22X3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吼叫一九八九:以記憶抵抗遺忘 ⊙王丹
三十年前,先是幾千青年學生,然後是幾萬知識份子,最後是幾十萬,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人民,陸陸續續走上了北京的街頭,目的地是中國的政治核心地帶:天安門廣場。他們帶著忐忑的心情,懷抱某種失去很久的理想,因為期待著一個美好的未來,而試圖用熱情改變一個政權。炎熱天氣下的汗水,激動到無以言表的心情,隱隱存在的不安,還有因為當下的勝利帶來的喜悅,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的那種興奮,這些,就是一九八九年中國爆發的大規模民主運動中,普遍存在的情緒。
這些情緒,因為時間久遠,很多人都忘記了。即使是當年曾經沈浸在這種情緒中的參與者們,也都無從追憶了。歲月會抹去很多痕跡,這是我們無奈而必須反抗的事情。而有一種反抗的方式,叫做記憶。而有一種留存記憶的方式,叫做攝影。三泰兄當年就在現場,他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對時間的無情作出了反抗。而最終,我們看到了他的反抗成就,這,就是這本關於三十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民族歷史的影像紀錄。他用大量的照片,留住了無數的瞬間。這些瞬間看似微小,但是因為真實而意義重大,當年的那場巨變,其實,都是這些微小的鏡頭中的活動,一點一滴地堆積出來的。
三十年了,關於一九八九年的學生運動和那場慘烈的屠殺,有太多文字的東西。我沒有懷疑書寫者的誠意,但是我質疑文字的能力。文字本身就很容易產生歧異,不管作者多麼注意維持事情原本的樣子,但是經過文字的表述,難免都會有一些與事實的偏移,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可是照片會說話,照片最誠實,照片即使是有選擇地拍攝出來的,也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展現著真實。而關於三十年前的那場運動,沒有什麼比真實更最重要的紀念方式了。
我要謝謝三泰兄願意在三十週年的時候出版這本攝影集,更要謝謝允晨出版社和志峰兄選擇記憶和歷史作為出版的主題。當我們都認為那已經是發生在三十年前的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實在需要太多的視覺和思想的衝擊來提醒人們一件事,那就是:沒有什麼是真正過去的事情,所有表面上已經是歷史的事情,都跟今天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國共內戰的結果,是一九四九年以後二十多年政治運動的結果,是九十年代以後瘋狂的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更是一九八九年發生的民主運動以及悲壯結局的結果。
我知道很多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這麼一件對岸國家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到底跟我們的今天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去知道和記住這些?對這樣的質問我完全理解,但是完全不能認同。要知道,今天的台灣,最直接面對的,就是中國。台灣不能像鴕鳥一樣,假裝對岸的中國不存在;更何況,掌控對岸的中國政黨——中共——每天都是計算著台灣如何成為延續他們統治的工具,而且不會為了因此而付出的代價皺一下眉頭。此時此刻,了解中國,理解中國,認識中國,對於台灣的未來,是如此的重要;而這一切,都可以從一九八九年說起。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九八九年發生在中國和北京的事情,對於台灣的意義。
更寬廣一點來說,不管是台灣還是中國,都是全球華人社會的一部分。Chinese這個英文單詞,沒有國族,國家,歷史和現實的區隔,可以用來作為定義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當知道,有些歷史,儘管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也是我們應當共同擁有和共同分享的,因為這些歷史,會形塑我們的未來,因為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有重疊的影子,這是情緒和意願所無法擺脫的。在Chinese的概念下,不同的人群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是有一天,我們必須找到可以讓我們能夠坐下來好好溝通的基礎。在我看來,這個基礎,就是類似的歷史。中國有六四,台灣有二二八,二者儘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兩者,其實也有很多的相同。你可以去找找當年台灣黨外運動時期留下的那些珍貴的抗爭照片,你在那些人權鬥士臉上看到的堅毅、悲壯和神聖,其實,在這本攝影集中的那些中國抗爭者們臉上,也同樣可以看到,而且,幾乎一模一樣。這樣的共同的歷史影像,是極具有象徵意義的,它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有一些是共享的。這對未來,意義重大。
回到這本攝影集本身,我最後還有的一點感謝就是,在其中,我看到了幾張自己的圖像。經過兩次坐牢,兩次抄家,以及後來的流亡,我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當年的影像紀錄,而上天知道,這些對我是多麼重要。多年以前,三泰兄發給我當年在廣場上的照片,免費授予我版權,讓我未來可以使用。這些照片,也都在這本書中。我要再次謝謝作者和出版社,他們讓這本歷史的紀錄,也成為我個人的紀錄。不管多少年過去,我仍然可以真實地觸摸到當年的自己,沒有什麼,比這個對我來說,更加重要的了。
最佳賣點 : 天安門學運已經30週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
自序 : 廣場上的四十天
1989年4月17日,我從香港轉機抵達北京後,直接從機場驅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從那天起,在廣場上見證了中國爭取民主沸騰的熱血和眼淚,也留下一個三十年未完的任務。
身為中國官方首次核准的第一批台灣記者團成員,對這趟採訪是既興奮又忐忑。出發前,同年4月7日才剛經歷了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不惜自焚的震憾,緊接著被任職的自立報系,指派前往北京採訪,掛念著自焚事件的後續,也還沒從失去好友的傷痛中平復,感覺不應在這時離開台灣,卻又不想放棄這難得的機會,心情很是掙扎。
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此行主要有三項新聞任務,一是亞青盃體操賽、二是亞銀年會、三是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中,亞銀年會是APEC的前身,1989年是由當時的財政部長郭婉蓉領軍,彼時蘇聯尚未解體,戈巴契夫訪中可是件國際大事。出發前即獲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過世,北京學生們自發性地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飛機一落地出關,等不及到飯店放下行李,馬上轉往天安門廣場,想在第一時間拍攝些畫面傳回台灣。那時廣場上的氣氛仍和平,學生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周遭放置花圈和輓聯,哀悼、讚揚被視為「改革派」的胡耀邦,同時要求加速中國的民主腳步。
那是個網路通訊不甚發達的年代,數位相機還未上市,為了這趟採訪任務,我扛了一整個「簡易暗房」上路,包括簡便的放大機、顯影藥水盆、暗袋、沖片罐,和加起了百餘卷的黑白、彩色和幻燈片三種不同的底片,最重要的,還有一台當時美國聯合通訊社(AP)獨家研發出的滾筒式相片傳真機。我必須自己沖洗底片、沖印照片,再透過傳真機將照片傳回台灣。飯店房間裡的廁所就是我的暗房,光是一張5x7的相片,單色掃描傳真最短也要耗費上七分鐘,那時上網還是靠電話撥接,萬一中斷了,就得重頭再來過。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傳照片回台灣,常引起飯店關切,尤其當時下榻的都是國營飯店,動靜多少都被監控中,常傳真到一半傳來敲門聲問,「謝先生你在做什麼?」,要不就是傳到一半被斷線,逼得我好幾次都拎著傳真機到其他同業的飯店裡求救,箇中辛苦是現在數位相機、甚至手機即拍即傳的年代難以想像的。
除了那三件主要新聞任務,剩下時間我都到天安門報到,第一次感受到緊張氣氛是4月19日,數千名學生聚集在中共高層居所的中南海新華門前,為確保領導人的安危,中共出動武警驅散了這些高呼口號的學生,這是北京學運首次出現暴力驅離的動作,不過,我並不害怕,帶著在台灣街頭征戰的經驗,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台灣1987年解嚴後,各式民主運動綻放,街頭請願、抗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我恭逢其盛,歷經了520事件等街頭運動的洗禮,帶著在台灣的實戰經驗,看著北京剛萌芽的民主運動,心情是無所畏懼的。
但扛著專業相機在廣場上畢竟醒目,常有人跑來問我「你打那來?」,不想引起太多注意,我多是回答「我是南方來的記者」,偶有人回「你是外省人!」,頓時不知如何回答。某次遇上廈門大學的學生,主動問會說閩南話嗎?兩人就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前,自在地以熟悉的另一種語言交談著。
中國官方報紙沒有任何學運新聞,一個「外來者」單槍匹馬在廣場上跑新聞,消息來源得仰賴「路透社」,意謂「路邊打探來的消息」,才能大略得知學生們的動態。一直到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會成立後,學生們在廣場上刻著鋼板,印刷文宣刊物,統一對外發布消息,才有了較明確的訊息來源。不過,也因學生們進入組織性請願的階段,讓中國官方緊張,加速了日後驅離的動作。
四月的北京夜晚是很有寒意的,抗議的學生們忍受著飢餓、裹著綿被取暖,「飢餓可忍、無民主不可忍」,他們在大字報上寫著,看著令人覺得不捨。為了更瞭解學生們的生活,我跟著學運領袖王丹回到了就讀的北京大學,王丹帶著我去看他們的沙龍(言論學術廣場)和宿舍,小小的二、三坪的間擠了六至八個人,分睡於上下舖,北大生們的物質生活是拮据的,但心裡卻有著遠大的理想。王丹的父母是老師,當時曾問他參與學運爸媽擔不擔心?記得王丹回答跟父母深談過,為了中國的民主自由,他們是支持的,只是那時恐怕誰也沒想到,這場運動會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五月中,學生們絕食愈演愈烈,廣場上抗議人數愈來愈多,各式耳語傳言不斷,不時聽說解放軍已經兵臨城外,隨時準備以武力驅散鎮壓,風聲鶴立之際,記者們的安危也令人擔憂,尤其是像我這樣拿著相機的攝影記者目標更是明顯。台北報社不止一次希望我能撤離,尤其在中共當局宣布戒嚴後,天安門上的管制區不斷擴大,現場不時發生小暴動,人們流露著害怕及不信任的眼神。報社明白表示不會再提供金錢,以切斷奧援逼我回台北,不只一次抗議,強烈表達想留在新聞現場的意願,但在身上只剩一百多美金和一張回程機票下,不得不妥協。5月23日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肖像遭三名工人損毀,我拍下最後一張照片傳回台北,帶著任務未完的遺憾,於隔天搭機離開北京,從新加坡轉機回台灣,距離我第一天踏上天安門廣場,總共四十日。
回台沒多久,六四事件爆發,天安門染上了鮮血,從新聞上得知王丹等學運領袖被捕,輾轉聽說某些認識的中國記者失蹤,我的心情五味雜陳,為廣場上那些為自由民主奮鬥犧牲的年輕學子感到難過,也惋惜自己錯失了見證重要歷史時刻的機會,但也忍不住想,若我仍在廣場,想必現在的處境會大不相同。
在我的記者生涯裡,採訪天安門學運是一趟沒有完成的任務,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銷單裡夾著辭呈,以離職抗議報社強制要我回來的決定,那些記錄北京學運的影像,跟心裡的遺憾,三十年來被隱藏於角落裡,一直到張照堂老師看見了它。
在一次為攝影博物館所做的口述訪談裡,張老師看到了我在1989年所洗的照片,也聽我說了當時的經過,他告訴我「不是非得待到六月四日才算完成任務,不要覺得遺憾,重要是參與過,過程也很重要」。轉眼間,天安門學運已經30周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看著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北京樣貌和廣場上奮鬥的臉孔,想起學生們浪漫的情懷,「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是當時的一句標語,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達學生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千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