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墾與傳承: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 誠品線上

拓墾與傳承: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作者 鄭雅文/ 主編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拓墾與傳承: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臺灣,是個充滿生命力的亞熱帶島嶼,但也曾是個傳染病猖獗的地方。二十世紀之初,臺灣人口僅三百多萬人,民眾平均餘命僅不到三十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臺灣,是個充滿生命力的亞熱帶島嶼,但也曾是個傳染病猖獗的地方。二十世紀之初,臺灣人口僅三百多萬人,民眾平均餘命僅不到三十歲。不過在百年之後的現今,臺灣已成為人口數超過兩千三百六十萬人、民眾平均餘命超過八十歲,且擁有許多公衛成就的衛生大國。 百年來,許多人在此耕耘,投入公衛基礎建設,也有許多人投入教育與研究,致力於培育本土教研人才。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醫學校、戰後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到1972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系,以及1993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臺大醫學校區一直是培育臺灣公衛人才的重要園地。在這個校園裡,許多師長將公衛教育與研究視為畢生志業,他們的抱負與事蹟,值得被後輩紀錄與珍惜。 本書以臺大公衛系所為主軸,紀錄組織發展歷程,並收錄二十六位師長的生平傳記。這些師長橫跨不同世代,有些曾經歷二戰洗禮與政權轉移,有些成長於臺灣快速工業化時期,經歷快速的社會變遷。他們投入不同的公衛議題,各有不同的特色,但相同的是,對公衛教學研究工作的熱情與使命感。在臺大公衛系創系五十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篳路藍縷的歲月,認識前人的貢獻,並珍惜當今擁有的公衛制度與成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鄭雅文 主編鄭雅文臺大公衛系B75 畢業生,目前為臺大公衛系系主任、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大學時期關注環境問題,曾跟著林嘉明老師的研究團隊走訪工廠,見識到中小型工廠的工作環境與工業污染;在課堂中,則深受陳建仁老師的啟發,並與陳老師同為登山社畢業社友。回臺任教後,關注勞動場域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並跟隨著王榮德老師的足跡,投入職業災害保險研究。主編出版《職業病了嗎》(2013)、《致命粉塵》(2017)與《職災之後》(2019)等專書。牛傑薇臺大哲學系畢業、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現職為臺大公衛學院專任研究助理。在鄭雅文老師的指導下,開啟對於勞動與健康政策、勞動福利態度的研究路程,並曾受吳淑瓊老師、楊銘欽老師、江東亮老師教導,學習長期照護、健康服務的經濟評估、健康不平等議題。平時亦關心環境保育和動物福利。林佳谷自藥學入門,轉入職業衛生與公共衛生,是臺大公衛所創立後的第三名研究生。曾任職大同公司安全衛生課,與柯源卿教授共事四年,並出版《尊重生命與增進生產》(1972)一書。之後留學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公衛學院(工業衛生碩士)以及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公衛學院(職業衛生博士)。返臺擔任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執教二十年(1989-2008)。退休後著重「哲學養命,自然養生」的自然醫學,並成立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此期間致力於人文醫學與醫學人文的科普性著作,已著書十三冊。謹以第十三冊書名《璀璨蛻變》(2019)作為對各方的祝福。謝淵琳臺大公衛系B83畢業生。大四時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採訪林東明教授。在一個典型臺北潮濕悶熱的午後,與林教授相約在臺大醫學院二號館訪談,啜飲著咖啡,並在林教授談笑之間被帶入二戰之後那個百廢待舉的臺灣及初萌發的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研究。畢業後嘗試公衛以外的領域,成為一名牙醫師,曾在臺大醫院牙科部擔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2016年至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目前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曾育慧臺大政治學系畢業、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公衛學院滋養了人生最精彩的十年,現職為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在孟加拉研究除貧方案,到過南非進行基層公衛人力的評估,近年因參與新南向業務常跑印度。因緣際會進入中醫藥研究所,正努力嘗試將公衛訓練和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概念融入中醫相關研究。黃郁清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為疾病管制署博士後研究員。從對公衛的懵懂到踏入非洲馬拉威及印度擔任志工後,開啟對國際衛生和健康不平等的興趣。曾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衛生工作小組會議,與各國代表共同規劃亞太地區健康議題之倡議。近年來投注於愛滋病流行病學研究,期望將所學應用於政策制定,以創造更健康的社會。蔡坤憲臺大昆蟲學系研究所博士,現職為臺大公衛系副主任、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臺大昆蟲學系合聘教授。曾任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暨世界衛生組織 (WHO)立克次體合約參考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臺灣外交部瘧疾防治專家與顧問。自2011 年起至2016 年,與連日清教授前往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執行瘧疾防治及評估任務,曾與連日清教授合授醫學昆蟲學。研究主軸為病媒管制、新興蟲媒傳染病。楊銘欽臺大公衛系第四屆B64 畢業生,現職為臺大公衛系教授、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在學校被稱為小楊老師,因為系上另有一位大楊老師(楊志良老師)。大學時因為醫院管理課程的韓揆老師出了一個作業,需要花費很多心力找資料以及討論,因此對醫院管理產生興趣。曾在臺大醫院服務,也曾參與衛生署的全民健保規劃工作,常笑稱自己具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經驗。最有興趣的研究主題是如何提升醫療體系的效率。蘇友珊臺大公衛系B82 畢業生,目前為臺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教授。大學時期關注衛生政策與醫院管理議題,曾跟著韓揆老師進行臺大兒童醫院整建研究,見識到醫院管理與醫院建築的高階管理議題。由於深受韓揆老師醫院管理課程的啟發,博士時期至母校臺大國際企業學系攻讀策略管理博士。任教後,關注生醫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創新管理議題。與國際學者共同主編出版《創新管理》(2015)、《Routledge Companion to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xt Steps》(2021)等專書。江東亮臺大公衛系B63畢業生,畢業留言是:「大學四年,受陳拱北導師影響最深。老師,我永遠懷念您,記取您的勉勵 “Do Your Best!”」。1984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理學博士後隨即返臺任教迄今,曾擔任臺大公衛所所長、公衛學院院長、臺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執行長,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因緣際會下,與楊志良教授等學者共同規劃完成臺灣全民健保藍圖,並參與開辦與改革。關心健康不平等,希望每一位兒童都有最好的人生開始。林宜平臺大心理系、心理所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雙語教育碩士、臺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對公衛史感興趣,研究主題為性別、科技與社會,長期參與勞工職災訴訟。目前任教於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叡瑜臺大公衛系B65級、公衛所碩士R69級、博士D74級畢業,目前任教於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兼任環保暨安全衛生處處長。碩班進入柯源卿教授領導的第八研究室,在柯老師、林宜長老師和林嘉明老師的指導下,一路走向環境與職業衛生領域。其後擔任臺灣省衛生處北部工業衛生中心主任,走訪北臺灣各類工廠,常遇到職業衛生難題,遂又回校充電。近十多年來持續倡議、推廣健康職場,期待工作者身心健康,企業生產力提升,國家社會永續發展。趙冠萍臺大公衛系B00級、環境衛生研究所R04級畢業,指導教授為陳家揚老師,碩士論文研究食物中多種新興污染物分析方法。目前任職於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工安衛生室。蔡詩偉臺大公衛系B73 級、公衛所R77 級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環境衛生科學博士,美國認證工業衛生師(Certified Industrial Hygienist, CIH)。曾任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所長,目前為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並兼任臺大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職業衛生組組長。大學及研究所時期受到林嘉明老師啟發,直至今日仍著迷於空氣中氣狀污染物採樣分析方法之研發工作。林佳霈1995 年出生的健保寶寶。輔大公衛系學士、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現職為臺灣出生世代研究計畫專任研究助理,研究計畫主持人為江東亮教授。在江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健康不平等的世界。碩士論文研究宗教與健康間的關係,榮獲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舉辦之2019 年全球衛生論壇,碩士組海報論文獎第一名。張齡尹臺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畢業生,現職為臺大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副主任、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碩士時期跟著李蘭老師學習, 研究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與健康行為,並受到李老師鼓勵赴美深造。博士畢業後,持續關注兒少健康議題,致力於該族群的健康促進。楊孝友職業病專科醫師,於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在花蓮慈濟醫院成立東區勞工職業傷病防治中心,長期關注中小型企業、非典型僱用等弱勢勞工之健康問題。目前為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延1989年生,臺大醫學系及社會學系學士、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現職是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生。核心關懷論題為資本主義、勞動與健康,研究興趣為勞動社會學、職業醫學、職業健康政策、職業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的交會在於「看不見的職業傷病」。陳保中臺大公衛所預防醫學組畢業生,現職為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並為臺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張弘潔臺大公衛系B87畢業生,目前為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亦是臺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大學時期關注社會與文化議題,大四到碩士期間加入李蘭老師主持的兒童與青少年發展之長期研究(CABLE),開啟童年研究之路。博士期間主修童年社會學,回臺任教後,研究主軸為童年健康的不平等與兒童權利,近三年研究聚焦兒少在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中的經驗與觀點,和相關政策分析。徐慧娟臺大公衛系B76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那些年,我們在臺大公衛系|鄭守夏(臺大公衛學院院長) 推薦序 回首來時路,璞石變寶玉|陳為堅(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 主編序 探尋拓墾者的足跡|鄭雅文(臺大公衛系系主任) 作者簡介 第一篇 公衛教育的在地發展|鄭雅文、牛傑薇 1 日治時期的衛生治理:1895-1945 2 戰後改制:1945-1951 3 現代公衛教育的開展:1950-1960年代 4 公衛建制與擴張:1970-1980年代 5 公衛專業的多元發展:1990年代以來 第二篇 臺大公衛師長的故事 1 公衛教育的開拓者:陳拱北教授|鄭雅文、牛傑薇 2 以衛生地理概念進行疾病調查:柯源卿教授|林佳谷 3 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林東明教授|謝淵琳 4 臺大公衛系首任系主任:吳新英教授|鄭雅文、牛傑薇 5 公衛教學研究資訊化的火車頭:林家青教授|曾育慧、黃郁清、牛傑薇 6 國寶級的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蔡坤憲 7 臺灣醫院管理的先驅:韓揆教授|楊銘欽、蘇友珊 8 以人權為信念的社會改革者:邱清華教授|鄭雅文、江東亮、牛傑薇 9 從化學工程到公共衛生:王秋森教授|林宜平 10 千山獨行,臺大公衛學院首任院長:林瑞雄教授|林宜平 11 公衛學界的法律人:李聖隆老師|牛傑薇、鄭雅文 12 以提升產業界的職業衛生為職志:林宜長教授|陳叡瑜 13 專注於職業衛生研究:林嘉明教授|趙冠萍、蔡詩偉 14 追求公平正義:楊志良教授|江東亮、林佳霈、牛傑薇 15 健康行為與健康促進的推手:李蘭教授|張齡尹 16 職業醫學制度的開創者:王榮德教授|楊孝友、陳宗延、陳保中 17 心理健康促進和性別平權倡議者:張玨教授|張弘潔 18 臺灣長期照護政策先驅:吳淑瓊教授|徐慧娟、張文瓊 19 投入醫療機構管理:蘇喜教授|鍾國彪 20 在科學探究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陳建仁教授|鄭雅文、牛傑薇、于明暉 21 傳染病防治先鋒:金傳春教授|李亭儀、顧家綺 22 環境職業醫學的引水人:鄭尊仁教授|翁瑞宏 23 搭建醫學與公共衛生的橋梁:季瑋珠教授|張慶國、牛傑薇 24 推動健康服務的經濟評估:楊銘欽教授|董鈺琪 25 健保先鋒推手與全民健康理想家:江東亮教授|林青青 26 從他者視野觀看常民的疾病與健康:丁志音教授|葉明叡、劉天申 第三篇 先驅者的精神 1 從公共衛生到公共衛生學系|吳新英教授(1973) 2 先驅者精神|陳拱北教授(1973) 3 三十年後的醫療衛生|陳拱北教授(1976) 4 回顧與展望:回臺執教十年感言|林瑞雄教授(1996) 5 十年磨一劍:臺大公衛學院的CEPH評鑑之路|陳為堅教授(2017) 附錄一:臺灣公共衛生發展大事年表 附錄二:臺大公共衛生服務隊歷屆出隊資訊列表 附錄三:師長在職期間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拓墾與傳承: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
作者 / 鄭雅文 主編
簡介 / 拓墾與傳承: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臺灣,是個充滿生命力的亞熱帶島嶼,但也曾是個傳染病猖獗的地方。二十世紀之初,臺灣人口僅三百多萬人,民眾平均餘命僅不到三十歲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326362
ISBN10 / 9577326366
EAN / 9789577326362
誠品26碼 / 2682100598007
頁數 / 35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5X17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那些年,我們在臺大公衛系
鄭守夏 臺大公衛學院院長、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臺大公衛系五十年了。翻閱這本《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的專書,講述著公衛系的歷史與變革,看著老照片裡面那些熟悉的身影,述說著老師們的故事與成就,如同昨日般的歷歷在目,那上課的教室、同學的容顏,不禁讓我回想起那段在公衛系當學生的年輕歲月。
跟很多人一樣,我們經由大學聯考填志願分發到臺大公衛系就讀,那時候只有一系一所,老師人數不多。印象深刻的是大一時楊志良老師剛好回國任教,我們班的生物統計是楊老師教的,之後他把上課講義拿去出書,聽說到現在還賣得不錯。我大四那一年陳建仁老師回國教書,我們班的流病實習是陳老師帶的,也有機會參與陳老師第一份臺灣癌症地圖工作。這兩位老師後來都受邀到政府部門任職,兩位都曾經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陳老師還曾擔任副總統,堪稱是臺大公衛師長中的奇葩!
在諸多老師群像裡面,很可惜陳拱北教授(K. P. Chen)早逝沒能見到,後來因緣際會與陳師母熟識,也聽到很多KP 老師的故事。對系上幾位資深老師,我就印象非常深刻,例如柯源卿老師教我們左青龍、右白虎與趨吉避凶的生活哲學,林東明老師教我們要管他人瓦上霜的公衛熱忱,林家青老師總是掛在腰間的備份磁碟片,吳新英老師緩步前行,含蓄又溫暖的微笑,以及韓揆老師對學生作業嚴謹的要求,都讓我難以忘懷。這些老師的身教與言教,無形中形塑了臺大公衛的風格,是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態度,以及以捍衛民眾健康為己任的胸懷。
在以前的醫學院校園裡面,公衛系館前面有一大片草坪,讓我們一放卡帶就可以跳土風舞,可以玩飛盤,而系館裡面的學生活動室是系學會和服務隊聚集開會的地方。公衛系四年留給我的不只是流病、生統、環衛、衛政、醫管等知識與技術,更多的是老師們的身教言教與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學長學姊的帶領指導與照顧,以及同學間互相打氣分享與支持的情義,這些充滿溫暖的過往,是一輩子最值得珍藏的回憶。
感謝受訪師長、負責採訪的系友同學與同仁,讓我們留下共同美好的回憶,也謝謝雅文主任與編輯助理傑薇的用心編輯。緬懷公衛前輩的篳路藍縷,面對瞬息多變的大環境,期勉所有臺大公衛學院師生同仁接續前輩們的志業,認真傳道授業、專注創新研究、致力於服務人群,以增進全民的健康福祉為己任,讓臺大公衛系繼續蓬勃發展,再造輝煌的五十年!

推薦序
回首來時路,璞石變寶玉
陳為堅 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公衛系前系主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臺大公衛系已經成立五十年了!
接到鄭雅文主任邀請寫序時,心裡想,全院教師不是才剛在兩旁石柱有繽紛裝飾、門樑上標示著「致敬.傳承:四十週年系慶」字樣的公衛學院大樓門口,與一群來自國外的評鑑委員合照嗎?
相較於十年前的一系列週年活動,這次的五十週年碰上了新冠肺炎世紀大流行,鄭雅文主任改用一種更可以仔細品嘗的方式,來慶祝這個里程碑。
這本《拓墾與傳承:臺大公衛系五十年師長群像》專書,除了把臺大公衛系的發展脈絡做了一些整理,更重要的是透過訪談與文字整理,呈現五十年來資深師長們的故事,見證臺灣基礎公衛教育的演變。
回想起來,我一開始擔任教職時,並沒有特別花心思去了解自己任教單位的歷史。等到需要了解時,又往往只找得到硬邦邦的編年紀事,單有骨架,没有血肉。
我在1993 年2 月從美返國,受聘到公衛所任教。當時系與所是合一的,因此我也是公衛系的敎師,除了要上大學部流行病學的課,也會擔任大學部學生的導師,從此逐步認識公衛系。
半年後,1993 年8 月臺大獲教育部核准,將公衛系、公衛所,與新成立的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納入,成立公衛學院。在學院成立之後,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所設立,哪些老師要移到研究所,哪些老師留在公衛系裡,成為系、所定位上的疑問。當時甚至有一種想法,是採用美國有名公衛學院的作法,取消大學部,全部只有研究所。
學院老師們經過多次討論,比較多人認為,公衛系畢業生仍是公衛界的核心人才,不應取消,但應由全院一起經營。當我於2005 年擔任公衛系系主任時,院內的共識逐漸清楚,因此成為第一個兼副院長的系主任,學院也在兩年後(2007)實施全院教師系所合聘(各佔二分之一缺)、主聘在系的制度。
在這過程中,我不得不設法多了解公衛系的成立背景與發展經過。我有機會拿到《公共衛生學苑》的創刊號(1973),這是公衛系創立後第二年,學生所編的一本刊物,發行人是醫學院公衛學會李應元總幹事。在裡面,系主任吳新英教授以他自稱的「漫談」方式,把很多設立學系前後的情境做了寶貴的說明。另外,陳拱北教授也寫了一篇〈先驅者精神〉的短文來勉勵第一、二屆的同學。經由前輩自己寫的這些文章,我彷彿可以回到歷史現場,也更珍惜這種經驗的傳承。
幾年後,當張秀蓉教授與江東亮教授合寫《永遠的陳拱北》一書,我閱讀完書稿後,很興奮地寫了一篇序文〈陳拱北:通往近代臺灣公衛發展之鑰〉。文中,我說:「表面上,這本書在講陳拱北教授的生平。但是,張教授往往先把時代背景描繪清楚。以學制為例,臺灣如何從日治前的私塾轉變到日治後的小(公)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大學,以及在臺灣念書與赴日求學的差異,張教授藉由陳拱北教授的經驗,我們得以一窺其中的幽微之別。」這個經驗,同樣可以用來形容這本書,是「通往臺灣公共衛生學士教育之鑰」。
在我與江東亮教授及其他同仁合著的〈臺灣公共衛生教育之發展與挑戰〉 一文中,把臺灣的公衛教育發展劃分成草創期(1939-1970 年)、茁壯期(1971-1990 年)、擴充期(1991-2007 年)與重整期(2007 年之後)。
其中,臺大公衛系的成立,被視為茁壯期的開端:「到了這個時期,公衛相關的系、所、科開始有一些增加,其中一個動力來源,是衛生署於1971年成立。就大學部的公衛系而言,臺大公衛系率先於1972 年成立,隔年中國醫藥學院公衛系成立;六年後,國防醫學院於1978 年成立公衛系。到了1980 年代後期,由於高等教育進入開放期,教育部採行鬆綁政策,公衛教育之發展得以茁壯成長。從1986 至1990 年不到五年之間,陸續成立四個公衛學系(高醫1986、北醫1989、中山醫1990 與輔大1990)。另外,也開始有使用公衛以外之名稱的學系設立,如:醫管系(中國醫1984)、醫學社會學系(高醫1989)。」
對比臺灣公衛學士教育的發展,美國的經驗提供我們另一種思考。就在臺大公衛系創立的三十一年後, 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專案委員會全面檢討美國公衛教育,在2003 年出版了一本專書《誰來保障公眾的健康:二十一世紀的公衛教育》(Who Will Keep the Public Healthy? Educating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the 21st Century),裡面對於美國公衛教育列出幾項重大建議,其中一項就是普設大學部的公衛系,並將公衛變成大學基本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已故的美國公共衛生學院暨學程學會(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Programs of Public Health)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Prof. Harrison C. Spencer 於2016 年1 月25 日到臺大公衛學院訪問時,在他的簡報中,引用美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公共衛生與全球衛生相關領域的美國大學畢業生,在2005 至2014 年共十年間呈指數成長!
從美國公衛教育的這個新趨勢,再回頭看臺大公衛系五十年來的經營與發展,我們不得不欽佩公衛學界先行者們的遠見,以及每個階段師生們的勇於面對問題與思辨對策。
回首來時路,臺大公衛系五十年來可說是從摸索中,逐漸走出一條新路,讓璞石變寶玉。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Chapter 01 公衛教育的開拓者:陳拱北教授
鄭雅文、牛傑薇

陳拱北教授為臺灣公衛教育的重要開拓者。他曾擔任十七年的臺大公衛所所長,帶領烏腳病研究團隊,確認含高砷地河井水導致烏腳病,並提出普設自來水的政策建議;他帶領甲狀腺腫防治研究,進而提出食鹽加碘計畫;更致力於癌症研究,並提出醫療安全制度構想,包括全民健保、醫療網、社區醫學。陳拱北教授感召無數學生投入公衛領域,在臺灣公衛教育的發展上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學歷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醫學士(1942)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博士(1952.2)
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公共衛生碩士(1952.9)

主要經歷
臺大醫學院公衛學科主任、公衛所所長、公衛系創系教授
臺北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第二任主任(1963)

走上公共衛生之路
1917 年,陳拱北教授出生於臺北松山一個虔誠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陳能是馬偕牧師的弟子,父親陳復禮曾任庄長,為日治時期的社會領導人物。陳拱北教授先後就讀松山公學校與松山尋常小學校,1930 年進入淡水中學接受西方人本教育,並習得流利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中學二年級尚未結束便轉赴日本,進入東京明治中學校就讀,1938 年考入東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開始習醫之路。
在東京就讀醫科期間,陳拱北教授與出身醫學世家、自臺北第一高女畢業的柯秀貞女士結為連理。1942 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即獲聘擔任母校附屬病院耳鼻咽喉科助手。1943 年返回臺灣,在妻子的支持下,捨棄高所得與高社會地位的臨床醫師工作,進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衛生學教室擔任副手,開始他終其一生全心奉獻的公衛志業。何以如此轉向?可從柯秀貞女士的話語窺見一斑:「陳拱北深感在臺灣預防醫學及健康照顧的重要,所以決心獻身於公共衛生的教學與研究,將基督的精神以自己的方式來愛人,他希望人們都能免於疾病的痛苦,維持並改善他們的健康」。
在臺北帝大衛生學教室期間,陳拱北教授受到衛生學教室菊野正隆、大瀨貴光兩位助教授的影響,投入體力、勞動力、皮下脂肪厚度相關研究。戰後,臺北帝大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陳拱北教授改聘為醫學院衛生學教室助教,因研究表現優異,於1946 年升任為講師,再於1949 年升任為副教授,並負責臺大熱帶醫學研究所「環境衛生研究室」。他延續日治時期衛生學教室的研究,進行一般衛生學、瘧疾、勞動衛生、昆蟲學、熱帶衛生等相關研究,此外也受中國來臺學者的影響,投入鄉村社會學與鄉村環境衛生調查研究。
1951 年,臺大公衛所成立。同年,陳拱北教授通過公費考試,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並在1952 年9 月學成歸國。於此同時,他也以「臺灣產蚊族的生態學研究」為研究論文主題,獲母校慶應義塾大學頒給醫學博士學位。

公衛所的陳所長:1955-1972
陳拱北教授於1954 年升等為教授,時年三十七歲。1955 年,他接任公衛所第三任所長,直到1972 年卸任。長達十七年的任期,讓「陳所長」一詞成為陳拱北教授的代名詞。
大體而言,陳拱北教授在臺灣公衛教育的發展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是經營公共衛生人員進修班。戰後,臺灣省政府衛生處為推動公衛業務,提出衛生人才培訓計畫,該計畫在臺大公衛所創所所長馬家驥教授任內便已開始籌備,並於郭所長任內正式開辦,但陳拱北教授卻是任期最長的計畫主持人。陳拱北教授積極投入公衛教育與人員培訓工作,協助擬定「公共衛生人員進修班」學則、規劃課程,並參與授課,訓練全國各衛生單位的醫事衛生人員,為臺灣公衛發展奠下扎實的基礎。
第二,是辦理臺北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衛學院院長Harold W. Brown 的建議下,陳拱北教授與臺灣省衛生處及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於1959 年開辦「臺北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提供全國各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各地衛生局所工作人員公衛教育與實習資源,並舉辦衛生局所業務示範與實地研究,包括婦幼衛生、學校衛生、結核病防治、癩病防治、環境衛生、家庭計畫指導等,直到1979 年才停辦。
在1960 年代初期,陳拱北教授曾獲美援會和WHO 資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進行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行政研究一年,也曾赴歐洲考察公衛教育。在接任示範中心第二任主任之後,他便積極向國際組織爭取合作經費,使示範中心成為美國及WHO 學者專家來臺訪問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第三,是建立公衛專業教育制度。臺大公衛所於1961 年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分為「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兩個教學分組,起初僅招收醫科及牙醫系學生,後來開放給醫學院所有學系畢業生報考,直到1970 年也開放給非醫學院畢業生,並於1985 年開始招收博士班學生。

創設臺大公衛系:1972
1971 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同年衛生署成立。為了培育基層公共衛生行政管理人力,陳拱北教授帶領公衛所教師於1972 年申請設置公衛系,並由吳新英教授擔任首任系主任。當時以「養成各種衛生行政及醫療管理人員,以配合社會之需要」作為創系目的。
公衛系成立後,陳拱北教授開授「公共衛生行政」,課程內容包含兩部分:其一為公共衛生行政基本原則,包括法律、經濟、人事、會計、公共關係、機關組織、計畫評價技術等;其二為專題討論,包括婦幼衛生、傳染病管制、環境衛生、衛生教育、生命統計、職業衛生、慢性病與心理衛生等主題。除了在臺大公衛系所,陳拱北教授也在高雄醫學院和陽明醫學院授課。
在學生心目中,陳拱北教授「講課十分生動,見解透徹,目光遠大,能夠引起同學的興趣」,對於許多研究生,他也是治學嚴謹的指導教授。陳拱北教授的學生眾多,許多學生後來成為臺灣公衛學界的重要人物。

扎根本土的公衛研究
陳拱北教授的研究主題寬廣多元。自美國留學回國後陸續投入甲狀腺腫、烏腳病、癌症、砂眼、副霍亂、癩病、德國麻疹、肺結核等流行病學研究。他也關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衛生人力配置、環境污染等問題,主持過醫藥衛生人力調查、空氣污染等研究計畫,並大力推動社區醫療服務。以下概要介紹幾項重要學術研究主題。
1. 甲狀腺腫防治
自日治時期以來,俗稱「大喉瘤」的甲狀腺腫便是臺灣民眾好發的疾病。1955 年,陳拱北教授偕同吳新英、林家青教授等人至新竹縣甲狀腺腫流行地區觀察。隔年,與美籍專家江建博士等人率領臺大醫學院二十多位學生到新竹縣竹東、芎林、竹北、六家等地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六家、芎林等地的甲狀腺腫盛行率確實高於其他地區,屬地方性的流行病,而且越靠近山區,盛行率越高。
當時醫界對於甲狀腺腫的病因尚無定論。陳拱北教授大膽提出飲食缺碘的假說,並參考國外防治措施,提出「食鹽加碘」三年實驗計畫,在臺大公衛所、農復會、糧食局、新竹縣政府與相關民政、衛生行政及醫療團體的合作下,成立了「甲狀腺腫防治委員會」。1957 年,防治團隊在芎林、竹北、六家等地進行實驗性介入。食鹽加碘計畫的成效極好,大幅降低實驗區的甲狀腺腫盛行率,此結果促使政府於1967 年全面推動食鹽加碘,自此甲狀腺腫問題逐漸消失。陳拱北教授並持續進行大規模追蹤研究,確認加碘鹽的預防效果。
2. 烏腳病防治
1954 年,臺南安定鄉復榮村出現烏腳病流行病;1956 年,北門、八掌溪下游等西南沿海鹽分地帶也發現烏腳病患者。1958 年1 月,陳拱北教授在省衛生處的委託下,與臺大醫院高天成院長等人先至嘉義布袋鎮、臺南學甲鄉和北門鄉實地考察,構思調查計畫。同年2 月,他與臺大公衛所吳新英教授、陳金生簡任技正、臺大醫院內科曾文賓醫師、外科許見來醫師、病理科葉曙教授、公衛所技術員及醫科高年級學生一行約二十餘人,前往學甲、北門一帶展開第一次大規模的烏腳病流行病學調查。
研究團隊挨家挨戶進行問卷調查,紀錄居民的飲食、生活習慣、社經地位等變項,及各戶使用地河井水的位置,比較疾病高流行地區和非流行地區的差異,發現含高濃度砷的地河井水可能是導致烏腳病的主因。此後,陳拱北教授等人陸續進行多次調查,促使省政府在1965 年實施疾病盛行地區改善公共給水計畫,並在1970 年頒訂「臺灣省烏腳病防治計畫」,開始在嘉南地區廣設自來水管,並提供患者治療與救濟,逐漸遏止烏腳病情的蔓延。
陳拱北教授直到離世之前一直持續進行烏腳病調查研究。這個在臺灣公衛歷史上留下重要紀錄的烏腳病調查研究,曾被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系主任馬克曼博士譽為「繼十九世紀的流行病學之父英國史諾醫師所進行之《霍亂論》經典研究之後的重要流行病學研究」。
3. 癌症地圖
自1960 年代起,陳拱北教授開始投入癌症流行病學研究。他與林東明教授合作,發表多篇乳癌、鼻咽癌流行病學研究報告,並赴美日考察重要癌症研究中心,蒐集癌症防治資料,著手擬定中華民國癌症防治計畫。
在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國科會)委託之下,陳拱北教授和吳新英教授負責調查全國癌症死亡與發生狀況。他們蒐集1968 至1976 年間臺灣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死亡診斷書,分別計算各鄉鎮市區別的年齡調查死亡率,並參考美國兩本癌症地圖,繪製《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別及其他分類地區別各種癌症死亡率彩色地圖》,整理出男性和女性的癌症地理分布。
然而在製作《癌症地圖》期間,陳拱北教授便因罹患胰臟癌而住院。眾多公衛學者與學生在陳拱北教授的口述指導之下,於1978 年初完成人工著色的第一份臺灣癌症死亡率地圖。不久,陳拱北教授病逝,《癌症地圖》成為最後著作。
4. 倡議醫療安全網
早在1960 年代,陳拱北教授便開始注意已在不少歐美國家實踐的公醫制度和全民健保,在赴歐美進修考察之際,就特別留意當地的健康保險制度,返臺後也開始講授相關議題。1974 至1976 年間,陳拱北教授首次提出醫療安全構想,希望「在三十年後有一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以地區為中心,不管年齡、性別、貧富、職業,每一位國民都同樣的享受廣泛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並透過建立全國醫療網和社區內廣泛性的保健醫療服務來落實,增進健康和早期預防。
陳拱北教授以社區醫學為起步,首先調查醫師人力供需狀況,其結果促使教育部擴增醫學院和醫學生招收名額,以解決醫師人力短缺和分布不均問題。他接著主張家庭醫師養成教育,加強其社區醫學的基礎科學課程教育,並要求家庭醫師須深入社區實習。
為了了解自助式社區醫學制度的可能性,陳拱北教授與衛生署、臺大醫院和亞洲基金會共同在臺北縣貢寮鄉澳底社區籌設醫療保健示範站,作為試辦社區醫學及提供實習教育的場所。
然而,陳拱北教授趕不及澳底保健站成立便辭世,所幸在吳新英教授接手,楊志良老師、陳慶餘醫師和李建廷醫師的協助下,澳底保健站經營成效極好,讓新任衛生署長許子秋看見偏鄉醫療的可行性,成為日後建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的參考基礎。陳拱北教授對於醫療安全構想的遺願,在眾多門生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在1985 年和1995 年先後完成全國醫療網計畫和全民健保制度。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972年臺大公共衛生學系成立,即將邁入50週年。
歷年來,台大公衛系的師長將公衛教育視為畢生志業,致力於培育公衛教研人才,為臺灣的公衛宣導及制度建立貢獻極大,例如公衛教育的開拓者陳拱北、國寶級的蚊子博士連日清、傳染病防治先鋒金傳春…等,他們的抱負與事蹟值得被後輩紀錄與珍惜,這也是本書編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