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5版)
作者 | 陳志柔/ 林國明/ 主編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5版):《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 |
作者 | 陳志柔/ 林國明/ 主編 |
---|---|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5版):《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 |
內容簡介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為各大學相關課程的主要教材。 第五版仍維持第四版20章的安排,但其中9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由新作者重新撰寫的9章包括:二、文化;七、族群關係;九、教育;十、宗教;十一、醫療;十二、經濟與工作;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另外11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的變化和挑戰,並且納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本版書相較於2014年的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依舊秉持著將西方社會學基本概念及觀點,與本土研究的內涵和發現共同融入教材,提供兼具抽象概念和實質經驗現象的學習內容。各章附有「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以及推薦延伸閱讀書單,有助於教學和學生學習。 此外,本書內容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亦可作為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或者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基礎。
作者介紹 陳志柔、林國明 主編主編簡介 陳志柔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源與社會網絡、社會主義國家轉型和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最近研究興趣為中國社會集體抗議和全球中國效應的比較研究。林國明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專長為政治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歷史社會學與制度論。最近研究興趣為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以及大學入學制度變遷對高中教學實作的影響。
產品目錄 作者簡介 五版序 第一篇 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個人與社會 第1 章 社會學是什麼? │王振寰 第2 章 文化 │葉欣怡 第3 章 團體與組織 │熊瑞梅 第4 章 偏差與犯罪 │周愫嫻 第二篇 社會差異與不平等 第5 章 階級與階層 │蘇國賢 第6 章 性/別 │陳美華 第7 章 族群關係 │王甫昌 第三篇 社會制度 第8 章 家庭 │喻維欣 第9 章 教育 │陳婉琪 第10 章 宗教 │黃克先 第11 章 醫療 │曾凡慈 第12 章 經濟與工作 │潘美玲 第13 章 權力與政治體系 │林國明 第四篇 社會變遷 第14 章 社會運動 │何明修 第15 章 人口 │王德睦 第16 章 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 │王佳煌 第17 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 │李玉瑛 第18 章 資訊與社會 │翟本瑞 第19 章 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陳志柔 第20 章 科技與社會 │吳嘉苓
書名 / |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5版) |
---|---|
作者 / | 陳志柔 林國明 主編 |
簡介 / |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第5版):《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是第一本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教科書,本書內容充實,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自1999年初版問世以來歷經四次改版,已成 |
出版社 /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326324 |
ISBN10 / | 9577326323 |
EAN / | 9789577326324 |
誠品26碼 / | 2682074235007 |
頁數 / | 49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5X17X2.5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997 |
自序 : 五版序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一書自1999 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已成為國內許多大學社會學課程的教材。本書扣緊台灣社會現象的發展,除了介紹社會學概念和觀點,並將台灣經驗的內容和意涵融入教材,提供讀者融合理論概念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成果。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快速,尤其社會和政治經濟互動密切,息息相關,同時受到全球局勢及兩岸關係的影響。為求教科書內容與時俱進,讓知識概念能扣緊生活經驗及世界局勢,編者陸續修訂本書內容,第二版(2003)、第三版(2009)、第四版(2014)相繼出版。
現今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第五版完整版(2021)。第五版維持第四版20 章的安排,沿用原章名稱,但其中9 章換了作者,內容也和舊版截然不同。這些新撰寫的9 章包括:二、文化(葉欣怡);七、族群關係(王甫昌);九、教育(陳婉琪);十、宗教(黃克先);十一、醫療(曾凡慈);十二、經濟與工作(潘美玲);十三、權力與政治體系(林國明);十六、都市發展、空間與文化(王佳煌);十九、全球化與社會變遷(陳志柔)。另外11 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和世界局勢的最新變化。因此,本版書相較於第四版,猶如台灣社會和全球局勢過去七年以來的巨大變化,呈現嶄新的面貌。
本書有20 章,涵蓋各個重要的社會議題,教師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重要和必要的章節授課。本書各章提供了「問題與討論」或「課堂活動」,目的是促進教學成效及學習興趣。各章並有推薦延伸閱讀書單,對教學和學生學習會有相當助益。
本書可以作為108 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補充教材,也能作為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以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自修或上課教材。高中生的探究與實作,強調與學生生活及社區文化連結,希望學生能自主學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書貼近台灣社會的經驗,能提供學生觀察的視野和思考的論證。
本書第五版的問世,首先要感謝前幾版的編者和作者,尤其是瞿海源教授、王振寰教授,他們是本書前幾版的主編;本書第五版是站在他們奠立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我們感謝這次參與作者們的合作與耐心,以及謝麗玲、包硯彤對文稿的潤飾和編輯。感謝巨流圖書持續支持本書出版。最後,也要感謝讀者和學界對本書的支持和批評,讓我們有機會不斷改進和修訂。這些批評和意見,將成為台灣社會學界進步的原動力。
陳志柔、林國明
2021 年5 月
內文 : 第1章 社會學是什麼?
數學題目中1 + 1 = 2 是正確答案,但是在籃球比賽中,1 + 1 就未必等於2。我們經常看到某隊個別隊員的實力平均優於其他隊,但最後可能輸給平均個人實力較差的另一球隊。球隊的總體實力不等於每個球員實力的加總,因為球員之間長期互動,會產生出1 + 1 = 2 以外的加乘效果,這新產生出來的東西包括了認同感、榮譽感、規範、凝聚力、合作和共識等等,造成球隊比賽的成績不會像數學題那麼簡單和可預測。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但是這個常識背後,就是社會學所要探索的祕密。設想一個社會類似於一個球隊,有那麼多人共同聚集生活,社會成員之間的長期互動,必然也會生長出外在於個人的東西,包括了小至生活規範、大至國家法律,以及許多不是我們自己所創造,但是對我們的生活有巨大影響的事物或事務。所以,社會學的第一課就是:社會不是所有個體的加總而已。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我們日常生活模式的科學,探討那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巨大卻又視為當然的事物或事務,去挖掘隱藏在社會生活之下,卻經常視而不見的過程、類型和因果關係。人們已將太多生活的節奏和規範視為當然,若無其事地進行日常生活。你可以想像假如大家走路或開車隨意走左右邊,或是看電影不排隊買票,將是何種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因為我們將很多規範和規則視為當然,因此社會生活才得以有規律地進行。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在社會中,有很多人不守規矩,因此破壞了秩序,但是一般而言,這些人會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責怪或處罰。
進一步來說,社會中有很多現象,看起來是個人的原因,但細究起來,很多起源來自社會因素。例如,不同世代出生的人面對的社會情境相當不同。1950 和60 年代出生的台灣人,經歷了台灣急速的工業化過程,有很多的創業機會、愛拚就會贏,「黑手變頭家」是常見的社會現象。相對的,1980 年代之後出生的人,由於台灣工業化逐漸成熟,創業機會變少,且大量的廠商遷移大陸,造成失業率升高的趨勢。年輕人在低薪高房價的社會中,成為新貧族,只能追求小確幸。社會學的看法,基本上將個人的機遇看成是社會運行的結果,個人的很多機遇或是生活規範,雖然看起來自然而然,卻是社會所造成的。
壹 社會學想像──個人的必然也是社會的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如何被集體性地組織和建構起來的科學。社會學運用科學的方法與理論去研究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現象。從關係最親密的家庭、人際關係、消費形態,到政治的權力安排、社會運動,甚至到最疏遠的國際政治經濟,都可以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社會學不只對日常生活各面向做研究,也提供不同和特殊的方式來研究社會。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例如買大樂透或彩券,社會學家不只研究人們買大樂透或彩券的動機,也會追問「是什麼樣的人會去買大樂透或彩券?什麼樣的人在從事這類的買賣活動,什麼樣的人在遊說彩券或賭博合法化,誰能從中得利?誰受害?」社會學家對於行為的研究,不只是去了解動機,更會去問為什麼某些類型的人會比其他類型的人較傾向某種行為,其社會原因為何?社會學家對於即使看起來是個人取向的行為,都嘗試將行為與整個社會脈絡連結起來。然而,社會學家並不是忽略個人的重要性,而是認為個人是社會的產物,其行為深受社會脈絡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並不只是我們要不要或願不願意去做,很多事超過我們能力控制的範圍,而影響甚至決定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我們生在特定的家庭,父母親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以及生活環境,都影響了我們的行為、交友,甚至就業和未來。雖然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不同社會出身的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則有所不同,例如大企業家的後代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繼承擁有一般人奮鬥一生都未必能夠成就的地位和財富。
社會學家所要研究的就是個人與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1959)所說的「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的意思。社會學的想像是指,一種將生活周遭經驗與社會生活世界的深層結構關聯起來的思考方式。換言之,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個人的現象,同時也與整體社會結構和形態有密切關聯。例如,失業經常不是個人沒有能力,而是與整體社會經濟的結構有關,因此具有相同技術和資歷的人,在經濟景氣的時候容易找到工作,在不景氣的時候則困難重重;龍年出生的小孩,由於當年嬰兒出生率上揚,使學校出現教室和師資不足的問題,但是在次年或其他年分出生的小孩,則沒有類似的問題。要了解個人的經驗或苦難,需要系統性地研究不同時空的社會,包括不同的情境、階級出身、社會行動和結構等。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個人的經驗和公共問題的來源,與整體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有密切關係。
最佳賣點 : 大專社會學課程最強教科書!
相關研究單位團體最佳參考用書!
全新改版,
共20章,9章新作者重新撰寫:文化、族群關係、教育、宗教、醫療、經濟與工作、權力與政治體系、都市發展與空間與文化、全球化與社會變遷。
另11章原作者做了大幅度的修訂,以呼應當今台灣社會的變化和挑戰,並納入新的學術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