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經典新校版) | 誠品線上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作者 Samuel P. Huntington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經典新校版):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 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但以色列不必; 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的萬靈丹,但農業不行…… 【本書特色】 ◆ 國際關係的經典論著,以簡明直白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的演進,並針對各文明區域的未來發展,做出分析與預測。即使沒有相關背景知識,也能迅速理解與反思。 ◆ 經歷四分之一世紀的反覆檢視與辯證,當今世界局勢的發展在在印證了杭亭頓的論點。唯有了解衝突的肇因,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修補與重建世界秩序。 ◆ 針對東亞的局勢,無論是中國崛起的影響或兩岸局勢的演變,杭亭頓都有深入淺出的洞見與論述。處於廣義文明斷層線上的台灣,一定要對此切身相關的議題有所認識。 【文明是問題也是解方】 自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引起全球性的爭論,成為後冷戰時代最熱門的話題。他根據原先的論點,更進一步深入探索各項爭議,而發展成系統性的完整論著。在原先的文章中,他問道,文明之間的衝突是否將主導未來世界的政治?在本書中,他回答,不僅文明的衝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且建基於不同文明的新國際秩序也是避免戰爭的最佳安全保障。 【理論是預言也是事實】 在後冷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各地區的文明越來越以祖先、語言、宗教和習俗界定自己的身分。全球政治正在沿著文化的界線進行重組,以新的組合與衝突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方式。目前最紛擾的地區都是位在文明的「斷層線」上,如波士尼亞、車臣、高加索地區、中亞、喀什米爾、中東、西藏、斯里蘭卡、蘇丹等,這二十多年來紛起的國際衝突在在應證了杭亭頓的觀點。 【國際關係的經典著作】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杭亭頓在書中,對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在經過了時間的淬鍊,《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已成為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情勢的經典著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哈佛大學任教近60年,曾擔任卡特時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創立歐林策略研究中心(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並擔任該研究中心所長。以對文明衝突的觀點而聞名。他認為,在後冷戰時代的世界中,暴力衝突不是由於民族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摩擦,而是由於世界主要文明之間的文化和宗教差異而形成。 杭亭頓對研究抱持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論點的正、反面論述,其觀點對近代政治科學的理論研究影響甚鉅,在國際關係的實務上也有廣泛應用。其好友經濟學家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曾如此表示:「全世界都在辯論他的想法。」黃裕美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返國後從事中英編譯工作凡二十餘載。早年在新聞局刊物《光華雜誌》和《自由中國評論》擔任主編、採訪及翻譯等工作,之後任職於《英文中國郵報》及法新社。1987年,出任聯合報系中文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總編輯,後轉任《聯合報》編輯部顧問。平時譯述以文學類見長,作品散見各報刊雜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是爭議,也是經典──辛翠玲 自序 第一部 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新紀元 引言:國旗與文化定位 一個多極、多元文明的世界 其他世界? 比較不同的世界:現實主義、極度簡約及預測 第二章 歷史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本質 文明的關係 第三章 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 世界文明:意義 世界文明:來源 西方和現代化 對西方和現代化的反應 第二部 變動中的文明均勢 第四章 西方的消退:權力、文化和本土化 西方強權:優勢和沒落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復甦 上帝復仇 第五章 經濟學、人口統計學與文明挑戰者 亞洲的自我肯定 回教復興 轉變中的挑戰 第三部 文明的新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依文化重組 尋找歸類:認同政治學 文化和經濟合作 文明的結構 分化的國家:文明轉型的失敗 第七章 核心國家、同心圓和文明秩序 文明與秩序 劃定西方疆界 俄羅斯及其海外近鄰 大中國及其共榮圈 回教:有意識,而無凝聚力 第四部 文明的衝突 第八章 西方及其他地方:跨文明議題 西方普世論 武器擴散 人權和民主 移民 第九章 全球文明政治 核心國家和斷層線衝突 回教世界和西方 亞洲、中國和美洲 文明和核心國家:逐漸登場的陣容 第十章 從轉型戰爭到斷層線戰爭 轉型戰爭:阿富汗和波斯灣 斷層線戰爭的特色 事例:回教的血腥邊界 原因:歷史、民主、政局 第十一章 斷層線戰爭的動力 認同:文明意識抬頭 文明的號召:兄弟之邦和海外僑民 結束斷層線戰爭 第五部 文明的未來 第十二章 西方、多文明和單一文明 西方的復興? 西方在世界的定位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 文明的共通性

商品規格

書名 /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經典新校版)
作者 / Samuel P. Huntington
簡介 /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經典新校版):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5814
ISBN10 / 9570855819
EAN / 9789570855814
誠品26碼 / 2681911308003
頁數 / 4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
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但以色列不必;
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的萬靈丹,但農業不行……

試閱文字

導讀 : 是爭議,也是經典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爭議之書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原著完成於1996年,主要論點首見於作者杭亭頓在1993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的專文。杭亭頓將之擴充成書之後,迅速被翻譯成數十國語言,發行遍及全球,歷久不衰,且一再被列入各種推薦必讀書單。然而另一方面,杭亭頓書中所言,卻也引發極為不同的回應。贊同者,譽之為先知,推崇其對世事的洞悉;反對者,則有各種責難、強烈抨擊,譏之為學術的敗筆與偏見。

先知的預言?保守的偏見?
  杭亭頓的文明政治理論,為國際政治分析增添一層新的觀察濾鏡。他並依此大膽預言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景,諸如:中國興起對美國形成根本且全面的挑戰;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衝突加劇;儒家―伊斯蘭聯盟出現,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聯手,反對西方武器擴散、人權與其他議題;印度在南亞權力擴張、制衡中國、反制中巴結盟,而美國支持印度此舉;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宗教復興運動再現,影響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與美國關係;土耳其、前東歐、蘇聯等出現認同轉型現象或文明斷層線衝突;中產階級逐漸興起的中國,政治能否開放,端視華南地區能否出現不同的黨派,以及鄧小平後的第二代接班人;東亞其他國家未必接受中國霸權,但也不願聯美反中,與中國對抗;二戰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權力重組,西方難以繼續獨攬大權;民粹興起,反蝕西方民主政治;全球移民危機、移民潮觸發歐洲伊斯蘭化與美國拉美化的隱憂;國際貿易與傳播科技,非但無法促進和平,反而強化文明分歧的衝突等。
  至於涉及台灣的相關議題,當年的杭亭頓認為,台灣在內的東亞至東南亞華人經濟圈成形;經貿靠攏的同時,台灣獨立問題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台灣的自我定位走向從自己是整個中國的政府開始、到一部份中國的政府、再到不是中國的政府,台灣等同事實獨立;北京政府的因應方式取決於台灣所獲之支持度、北京接班問題、中共軍力發展。
  比對實際進展與當年的推論,《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所寫種種,雖未必完全言中,但命中率亦不低。尤其是2001 年911 事件、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對恐怖組織宣戰,乃至於20 餘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崛起而不斷升高對峙的中美角力等。國際政治的走勢,似乎與文明衝突理論預示的劇本相去不遠,支持者如華府保守派政策圈,對其頗為推崇。
  然而另一方面,批評聲浪也始終未曾稍減,來自學術圈的抨擊尤其強烈。反駁論點包羅萬象:

  有從文化與文明研究的角度,認為杭亭頓根本不了解文化是什麼、過度簡化文明的概念、批評他只以對立的角度詮釋文明間的關係。具伊斯蘭背景的研究者,則不滿杭亭頓以「好戰」、「窮兵黷武」界定伊斯蘭文明,認為他對伊斯蘭與歷史的認知淺薄,對伊斯蘭世界的多元性缺乏認識,將16億伊斯蘭人口化約為一個單一的面貌。類似的不滿觀點亦可見於中國知識界。中國知識界普遍無法接受,杭亭頓將日益強盛的中國與中國文明視之為對西方的威脅、世界秩序衝突的來源。另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杭亭頓,認為杭亭頓的研究得自於選擇性、片面篩揀的資料,推論過於唯心、引證偏頗,研究結論不足取。

爭議,但經典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巧合的是,本文完稿之際,中國、伊朗傳出計畫簽署長達25年合作協議的消息,內容涵蓋貿易投資和軍事安全等各層面;土耳其宣布將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南海局勢升溫,中美兩國接連在此軍演。《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雖非預言書,但杭亭頓在20年前提出的論點,確有其參考價值。
  在時序從1990 年代的蘇聯解體,推進到21世紀即將近入中期、作者也早已作古的此刻,是值得重新翻開這本已成經典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繼續在混沌的世界局勢中,檢證杭亭頓的警世之作。

試閱文字

內文 :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
  世界各大文明的核心國家都捲入全球戰爭,雖極不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我們曾指出,這種戰爭可能是不同文明族群間的斷層線戰爭升高所致,最可能的情況是穆斯林對上非穆斯林。戰爭升溫最可能的導火線是狂熱的伊斯蘭核心國家競相提供援助給它們四面楚歌的同一個教派的弟兄。但如果第二和第三層盟邦為了本身利益不願過分介入,戰爭較不可能升溫。全球跨文明戰爭比較危險的來源之一是不同文明及其核心國家間權力均勢的變動。長此以往,中國的興起及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玩家」越來越專斷的行徑,將在21 世紀初對國際安全造成嚴重的壓力。鑑往知來,中國躍居東亞和東南亞主導強權對美國最不利。
  考慮到美國這層利益,美國和中國的戰爭會怎麼發展?假定在未來,美國部隊已撤離朝鮮半島,南北韓也已經再度統一,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大幅縮編,而台灣和中國也已經達成和解,台灣繼續維持實際上的獨立,但明確的承認北京當局的宗主地位,並在中國協助下,仿1946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模式重返聯合國。南海石油資源的探勘已加速進行,大部分落到中國手裡,但仍有一些歸越南控制的地區由美國公司開發。中國因新的軍力預估而信心大增,並宣布將完全控制這個中國一向聲稱擁有主權的全部地區。越南反抗,而使中國和越南戰艦爆發戰爭。中國為了一雪1979年的前恥而出兵越南。越南人要求美國援助,中方則警告美國不要插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不知所措,美國說無法接受中國占領越南,呼籲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並派它所剩的幾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之一到南海出任務。中國斥之為侵入中國的海域,並對戰鬥群發動空襲。聯合國祕書長和日本首相努力斡旋停火協議不幸失敗,戰火蔓延到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禁止美國使用駐日基地來對中國採取行動,美國無視於這項禁令,日本只好宣布保持中立,同時隔離基地。中國的潛艇和從台灣及中國大陸基地起飛的戰機,對美國戰艦及東亞的基地設施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中國的地面部隊開進河內,並鯨吞了越南大半江山。
  由於中國和美國都有飛彈,可以向對方領土發射核子武器,雙方曖昧的僵持著,而這些武器在戰爭早期並未使用。但雙方社會都擔心發生這類攻擊,美方尤其忌憚。很多美國人開始質疑為什麼陷他們於這種險境?讓中國控制南海、越南甚至整個東南亞又有什麼區別?反戰聲浪在拉丁美洲裔占大多數的美國西南部尤其強烈,當地人民和政府都說「這不是我們的戰爭」,並有意以1812年新英格蘭戰爭的模式撤離。在中國鞏固於東亞的初步勝利之後,美國民意開始照日本在1942年的期望移轉:要擊敗這個最近稱霸的國家代價太大,讓我們將西太平洋目前正在進行的零星戰鬥或「假戰爭」,經由談判結束。
  同時,戰爭已經對其他文明的主要國家產生衝擊。印度趁中國被東亞綁住的機會,向巴基斯坦發動猛烈的攻擊,著眼點在完全降低該國的核子和傳統武力。一開始印度的確占上風,但巴基斯坦、伊朗和中國被迫結盟,伊朗也以現代化的精密武器援助巴基斯坦。印度由於和伊朗部隊及巴基斯坦幾個不同種族的游擊隊作戰而陷於泥淖。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轉向阿拉伯國家求援,印度警告伊朗控制西南亞的危險,但中國對美國初期的勝利已經在伊斯蘭國家產生了大規模的反西方運動。阿拉伯國家和土耳其少數幾個親西方的政府,一一被伊斯蘭教占多數的年輕人所組成的部隊所發動的伊斯蘭主義運動征服。因西方式微所激發的反西方思潮,導致阿拉伯國家大舉進攻以色列,其規模之大,連美國第六艦隊也無力阻止。
  中國和美國試圖爭取其他重要國家的支持。由於中國贏得軍事勝利,日本開始緊張的倒向中國,立場從原來的保持中立,轉而為支持中國的「積極中立」(positive neutrality),再轉而向中國的要求讓步,並成為不受盟約約束但協助他國作戰的國家。日軍占領了美國在日本僅存的幾處基地,美國則十萬火急的撤軍。美國宣布封鎖日本,美國和日本的船隻在西太平洋進行零星的對決。戰爭剛開始時,中國建議和俄羅斯簽署一項共同安全條約(和希特勒及史達林的條約類似)。但中國的成功對俄羅斯的影響,和對日本的影響相反。中國勝利和完全控制東亞的前景使俄羅斯談虎色變,當俄羅斯開始走上反中國的路線並加強其駐西伯利亞的部隊時,無數中國移民安頓在介入這些運動的西伯利亞。中國隨後在軍事上介入以保護其國人,並占領海參威、黑龍江及東西伯利亞其他重要地區。俄羅斯和中國部隊在西伯利亞中部地區交火,外蒙也爆發了動亂,而中國稍早已把外蒙列為「保護領地」。
  控制和取得石油對所有交戰各方都攸關重要。儘管日本在核能上作了廣泛的投資,仍高度仰賴石油進口,這也使日本更包容中國,以確保石油能從波斯灣、印尼和南海進口。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在伊斯蘭好戰分子控制下,波斯灣供應西方的石油有限,西方轉而越來越倚靠俄羅斯、高加索和中亞的石油供應。這也使西方加強拉攏俄羅斯,並支持俄國展延其對南境盛產石油的伊斯蘭國家的控制。
  同時,美國亟欲動員歐洲盟邦全力支持。除了提供外交和經濟援助,歐洲不願軍事介入。但中國和伊朗擔心西方國家終將團結支援美國,因為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也支持英法兩國。為了防範未然,中國和伊朗對波士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祕密部署中程核子飛彈,並警告歐洲強權不要介入戰爭。一如中國過去幾乎老是想恫嚇日本以外的國家,這次行動結果和中國的預期相反。
  美國情報觀察和報告這次的部署,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委員會也宣布,飛彈必須立刻拆除。在北約採取行動前,塞爾維亞為再扮演歷史上維護基督教不讓土耳其染指的角色,悍然出兵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加入後,兩國占領並瓜分了波士尼亞,奪走飛彈,並推動計畫,意欲完成1990 年代被迫中止的種族淨化行動。阿爾巴尼亞和土耳其試圖協助波士尼亞人,希臘和保加利亞對歐洲土裔發動攻勢,而當土耳其裔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逃難時,伊斯坦堡一片驚慌。同時,一枚攜帶核子彈頭的飛彈從阿爾及利亞發射,在馬賽外面爆炸,北約為了報復,對北非目標發動猛烈空襲。
  美國、歐洲、俄羅斯和印度因此捲入一場和中國、日本及大部分伊斯蘭國家對抗的真正全球化戰爭。這類戰爭如何結束?雙方將擁有重大的核子武力,顯然如果這些武力派上用場,不管規模多小,都可能重創雙方的主要國家。如果互相嚇阻的策略行得通,互打消耗戰可能終將透過和談達成停火協定,但這並未解決中國雄霸東亞的根本問題。或者,西方可以試圖透過使用傳統武力來擊敗中國。但日本和中國結盟,無形中給中國一個島嶼緩衝國,使美國無法對中國沿海人口和工業核心地區動用海軍兵力。變通之道是從西翼對中國發動攻勢。俄羅斯和中國交戰,使北約歡迎俄羅斯為其會員國,以便合作反制中國入侵西伯利亞,讓俄羅斯繼續控制中亞產油和天然氣的伊斯蘭國家,策動藏人、維吾爾人和蒙古人發動反中國的動亂,並逐步往東向西伯利亞動員和部署西方及俄國部隊,以穿過長城向北京、東北和漢人的心臟地帶發動最後的攻勢。
  不管這場全球文明戰最直接的結果是什麼,相互發動毀滅性核子攻擊;或相互發動消耗戰,再透過談判中止戰爭;或俄羅斯和西方部隊終將進駐天安門廣場,比較廣泛而遠程的後遺症,將是所有交戰各方經濟、人口和軍力的大幅衰退。結果,過去數世紀來,全球權力先從東方轉向西方,再從西方擺盪回東方,如今更將從北方轉向南方。
  文明戰爭的最大受惠者是那些未介入戰火的國家。隨著西方、俄羅斯、中國和日本受到不同程度的戰火破壞,即使印度參戰但避過戰禍,仍有沿印度文明線重塑世界的寬廣空間。絕大部分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國力式微,罪魁禍首是白人精英團體狹隘的西方觀點所致;而拉丁美洲裔領袖之所以掌權,則是因為未參戰的拉丁美洲國家以逸待勞,大發戰爭財,而得以提供馬歇爾計畫式的廣泛援助給拉丁裔。另一方面,非洲對重建歐洲使不上力,反而可能吐出無數難民,去劫掠僅存的物資。在亞洲,如果中國、日本和韓國都毀於戰火,權力也會南移,而以保持中立的印尼躍居主控強權,並在澳洲顧問指導下,東起紐西蘭,西至緬甸和斯里蘭卡,北至越南,都由印尼訂立未來要走的方向。這一切都成為未來和印度及浴火重生的中國發生衝突的前兆。無論如何,世界政治重心將南移。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