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夢烏石: 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 頭圍歷史寫生 | 誠品線上

繪夢烏石: 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 頭圍歷史寫生

作者 馬丁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繪夢烏石: 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 頭圍歷史寫生:內容簡介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深情的文字與圖畫穿梭古今,娓娓勾勒深藏於內心,那個遺世樸真的美麗故鄉!頭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深情的文字與圖畫穿梭古今,娓娓勾勒深藏於內心,那個遺世樸真的美麗故鄉!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亦是臺灣東部開發的起始點,因此又稱「頭圍」,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因其地處鎖鑰,是清代平原重鎮。位於頭圍的烏石港曾經帆檣林立、商賈雲集,掌握了蘭陽經濟命脈,是清代臺灣東部唯一正口,東北角最重要的貿易商港。 背倚雪山、面向大海、位於宜蘭最北端的頭城,是開發蘭陽及現代宜蘭人的源起之地,也是鉛筆馬丁心中最熟悉和依賴的美麗故鄉。 鄉愁未必都是愁,意念本身卻是美。 馬丁在《繪夢烏石: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頭圍歷史寫生》中,透過蘸滿濃韻情思的筆觸,以及細緻生動、美不勝收的鉛筆素描,爬梳史料、揮灑想像。從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漢人的移民與拓墾,一直到近代以來的環境變遷,馬丁帶著感性、浪漫和眷戀情愫,自在穿梭於山海之間,壯遊於時空的領地,並以未曾見識或想像的視覺經驗和角度,訴說、反思頭城這個美麗的所在,千百年來的歷史變化與文化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馬丁作者簡介馬丁(黃興芳)1962年生,宜蘭頭城人。從事動畫製作二十餘年,經歷過動畫製作、原畫、構圖、構圖指導、腳本、場景設計及動畫導演、原創企劃等工作。近年,以故鄉元素為創作來源,在網路以「鉛筆馬丁」為筆名發表一系列色鉛筆畫作品,表達對家鄉的情感與想像。現任就正書軒文化基金會董事、宜蘭縣蘭陽美術學會顧問及理事。著有《記得那海的味道》、《繪憶‧頭城:馬丁的童年》等書。2016年 《講義雜誌》年度最佳插畫作家2015年 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受邀藝術家2014年 宜蘭村落美學策展人2012年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業界講師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發產業碩士專班業界講師臉書粉絲專頁:鉛筆馬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自序 美麗的所在 楔子 共生 美麗所在╱龜蛇福地╱宛若桃源╱雨的平原╱歷史探隙╱隨季風與洋流而來╱伊甸初闢╱躁動╱交會前刻 交會 海隅╱悠然時光╱平原的心跳╱初探╱驚現╱尋桃源╱翻越╱蘭城鎖鑰╱北之關╱山海靈魄╱初入平原 啟業 平原堡壘╱防禦╱庇‧蔭╱虔敬╱夢樣年代╱開蘭啟業╱石港春帆╱眷懷港岸╱繁華若夢╱行郊碼頭╱依岸╱春帆暮色╱海寇╱寇犯石港╱甜美山泉灌溉的土地 安土 春帆夢境╱夢見石港╱石港夜色╱頭圍秋夜╱倚岸望帆╱桑田前影╱歸土於斯╱行板而訪╱河與海之間╱消失的村落╱擱淺╱帆影╱被遺忘的「鳳萊市仔」╱河道邊的果菜市集╱天地人鬼間╱英靈同歸╱暗夜晶亮的角落╱看搶孤╱曾經桑田 後語 心中的桃花源‧還在

商品規格

書名 / 繪夢烏石: 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 頭圍歷史寫生
作者 / 馬丁
簡介 / 繪夢烏石: 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 頭圍歷史寫生:內容簡介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深情的文字與圖畫穿梭古今,娓娓勾勒深藏於內心,那個遺世樸真的美麗故鄉!頭城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4725
ISBN10 / 9570854723
EAN / 9789570854725
誠品26碼 / 2681855939004
頁數 / 208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選摘(節錄)
龜蛇福地
有清一代,將臺灣納入帝國的版圖,位處後山的蘭陽平原,是臺灣開發較晚的地區。那片隱存於後山,群山環抱,東面向洋的一隅祕境,曾散居著千年自在生活的「人」。直至另一群視他們為「番」的人闖入後,帶來了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開始往後兩百年的平原開發歷史。一片本如桃源的世外美地,終成了他們設想的良田美池,而為世代生居之所。
當開拓先民翻越草嶺險道,經山海當間的羊腸小道,跋涉而來,到達眼前的這個平原展開之處,極目平疇,溪港分注的新生沃壤時,必是忘卻沿途辛勞,並為此景象,感到驚嘆而亢奮的吧!
噶瑪蘭志略:「……幅員袤斜,山形彎如弓背,皆由東南而趨西北。水源則支分兩派:一由西北出烏石港,一由東出濁水溪。攬其全局,皆背西而向東,眾流歸大海焉。」
空間封閉而多雨的自然條件,造就平原地形的自成一格,形成風水地理上的「龜蛇把海口」之說。海上有峙立的龜山島,陸上則有沿岸一路綿延,港口沙線一道如蛇,似護衛寶地的神靈,地理形勢特殊,讓道光之初,入蘭先民自武當迎奉北極玄天上帝金尊至此,在這個平原漸開,山海、河港交會之地,立廟奉祀,以祈得風調雨順,保佑黎民平安。
當初,冒險渡海來臺,試圖尋找一個安身立足之地的漢族先民,也許看過眼前這河沼遍布、密林盈野的一幕,想像這個未來平原開拓的起點,爾後會成為如何的樣貌?也許,這樣的想像,比不過如何面對眼前不確定處境而尋求生存的問題來得迫切。但先民即使充滿著未知與驚懼,卻能一往無前,那是基於對美好前景的期待,和心中有個美麗所在的追求渴望!

雨的平原
蘭陽平原,一個時常浸泡在雨水中的平原,是幼年對家鄉的大部分記憶印象。
一句「竹風蘭雨」的地理俗諺,說明了宜蘭下雨的頻繁景況。陰雨綿綿,如煙似霧,難得見晴的天氣,從春雨開始,經彷彿沒有止境的梅雨季節,到了夏秋之間,常見由海上襲來的颱風,而後東北季風來時的溼冷,讓冬季顯得特別的漫長。
豐沛的水氣,醞潤著平原,如掛了一張灰濛濛的幔帳,密密斜斜織著雨的故鄉,一年到頭的雨水天,是一場沒有謝幕,溼漉漉的夢。
幼時,常在那細雨霏霏的梅雨季裡發呆,望著陰靡蒼幕,空氣中飽含著厚重水氣,屋裡牆上冒出來的水珠,早已串流而下,地板上總是溼潮著令人發慌。那好像永遠不會乾的頭髮,和著一點憋急了的汗水,沾粘在不甚情願的額頭上。在那樣的時節,屋裡屋外不分,人也變得沒勁道。
那時,哪還懂得體味那種環境裡的迷濛美感,有的只是急切的盼著天晴來時,能見得四邊滿野的鮮翠氣色,和那明晃的街巷光影。
清代入蘭任通判寫下〈漏天〉詩的董正官,應是最了解蘭陽天漏的景況了。
多雨的蘭陽平原,陰翳潮溼的氣候環境,對於常年浸潤其中的現代宜蘭人,或早已習以為常。但對於清代來自中國大陸其他不同省分,被派任到宜蘭任職的官宦遊吏,必定會對當時蘭地的潮溼異常,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吧!
設想,經歷多年的寒窗苦讀,科考進仕,最後被分派到隔海遙遠的臺灣,已是不易。這一路還得翻山越嶺,到了這個陌生的海角之濱,此時,若逢季節時雨,望著陰霾不開的封閉平原,心中將是如何的鬱抑難展呢!不過,雖是如此,這些遠離家鄉,入蘭為官的傳統讀書人,以其所受的聖賢禮教訓練,卻也能本著經世濟民的理想與責任,仍為開拓初期的蘭陽,奠定了治理基礎,並就其遊歷所聞、生活感悟,吟詠賦詩,為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平原風土民俗樣貌,留下珍貴的描繪紀錄。

春帆暮色
《噶瑪蘭志略卷四.海防志》:「烏石港,在頭圍汛,離城北三十里。其水從廳治東北淺澳接大溪流,北行十里至大塭口,匯小港眾流,逕頭圍而入海。口窄礁多,隨風轉徙。」
烏石港,因港灣入口有黑色礁石而得名。此處迫近頭圍街市,在漢人開蘭初期,扮演著平原海路運輸的重要角色。清道光年設為正口,設炮臺,建兵營,帆檣往來,有「石港春帆」之美稱。如今,也只留烏石任人憑弔。
十九世紀末的一場洪水,造成港口嚴重淤塞,使其失去了原有功能,因而沉寂了百年之久,成了掩沒於海岸林與果園間的一片溼地。又因泥淖窪地不利農業耕作,避過了開墾使用,而得以倖存下來。在經歷一九九一年新烏石漁港的興建,與後來的蘭陽博物館的成立,再次使這代表著歷史證據的黑色礁石,得以以歷史人文地景與生態溼地的姿態重現。
自有記憶以來,港口附近,便是一片圍繞著果樹與沙丘海岸林的荒蕪沼地。在烏石漁港興建前,有一段時期,海岸林一側,也曾作為公墓用地使用,後因遠洋漁業的經濟理由,開發建港而遷葬,接著後來蘭陽博物館的設立,這片溼地,得以以河港遺跡獲得保留。
假設,早先不是因為不利開墾,或早成了一片農田,是否早圍繞在稻田與村舍之間!經歷百年的時空變遷,烏石還會是原來的模樣嗎?還會安在嗎?時代在轉變,人的價值認定觀念,也在改變,從開墾拓荒到經濟考量,從地方建設到文化歷史觀點,隱沒百年的烏石,最終幸運的為這片土地留下可貴的歷史見證!

看搶孤
……隨著每一班火車一到,都劇增著一陣陣洶湧的人潮,像滾滾急湍的洪流,朝著開蘭路急沖地蜂擁而來。這鄉下地方,一般民居都是普通平房(時間是光復第二年),空中毫無阻礙,一下車便可眺望出現在佛祖廟前這個雄偉、奇異、氣氛神祕的盛景。——李榮春,〈看搶孤〉
這是摘自李榮春〈看搶孤〉短篇中的一段描述,小說記下了作家曾有過的經歷,見聞了搶孤祭典舉辦時的盛況。在當時,一片低矮平房間,突兀高聳的孤棚,冒出古鎮的紅瓦屋頂,有如高聳巨獸,加上祭典特有的焚紙煙硝氣味,廟前法壇點燃著斗燈,散發出昏黃閃動的光影,更加深了這個雄偉、奇異又氣氛神祕的特殊景象。
在四邊一片暗黑的平原小鎮上,乘著火車而來,層層湧入的人潮,隨著時間逼進,從太陽逐漸下山,直至深夜,人聲逐漸沸騰,情緒越堆越高,廟前所立高閣層臺,就將上演一場陰陽莫辨的競奪儀式。一場與宜蘭開墾歷史密切相關的祭典,透過前輩作家逾一甲子的記述,我們或可藉由對文中描述的想像,再往前推想,比這個時間更遙遠的年代,接近那個開拓初期,桅杆豎起,立檯祭祀,鬼餘爭食的原始面貌!體會先祖開墾的艱辛,慨嘆從渡海、開拓、經營的一路脈絡,如何一代代,藉由如此強烈、本能,又帶著一點蠻野的儀式,將強悍、堅韌的血脈性格,透由遺留下來的久遠祭典,一脈傳遞至今。
李榮春,一個臺灣文壇仍有些陌生的名字,終生蜷居小鎮,緊守著對文學無悔追求的崇高信仰,以全生命投入,面對世俗異樣的眼光,不改獻身寫作的堅持,以他沉靜堅韌的性格,將其人生與文學融為一體,一生堅持文字創作,直至生命終結,為他,及其家族和所愛的故鄉,留下近三百萬字的珍貴寶藏!
二十幾年前,一次在臺中的書店書架上,無意間瞥見一本名叫《烏石帆影》的書。作為一個頭城人,這幾個字,是直覺瞬間能截住眼光的字眼,但作者名字卻是極陌生,為何自己從未知曉周邊有這樣的人?
好奇的從架上抽出了這本書,驚訝發現書面上一個熟悉的身影,這是自己第一次知道,那個幼時常在家鄉街上遇見的靜默長者,竟是一位經歷特殊,一心一意奉獻生命寫作的可敬前輩。後從他的小說裡,看見了所描寫熟悉的家鄉節慶生活、人情人物與街巷景致,備感親近。雖然彼此有著輩分上的差距,那時就算知道,也未必能有所交集,心底仍有種錯身而過的淡淡遺憾。
一個耿介、執著,堅持理想的孤獨身影,一人一生寫一地,堅守文學心靈,是他對自己生命的開拓與捍衛,精神何等堅定而高貴,開蘭首城,幸能有此一人。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深情的文字與圖畫穿梭古今,娓娓勾勒深藏於內心,那個遺世樸真的美麗故鄉!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節錄)
美麗的所在
心中有一處美麗的地方,是熟悉和依賴的情感所在,是對遙遠過去的浪漫想像!背雪山、面大海的頭城,是開發蘭陽及現代宜蘭人的源起之地,它曾經帆檣林立,商賈雲集,地處鎖鑰。
如今,物轉星移,繁華歸於平靜,但獨特的山海空間,豐富的人文歷史,蘊含其中的文化氛圍,讓頭城仍保有不同於平原其他地方的特出氣質。
蘭陽平原的開發,晚於臺灣西部,但由於前人的戮力耕耘,設治經營,興港開埠,建書院,倡文教,文風鼎盛一時,素有「淡蘭文風冠全臺」的聲譽。拓殖早期,宦遊蘭陽的官吏、詩人,或抒發、或寫景、或記事,留下了諸多篇什,他們對石港、檣帆、氣候、風土、勝景的描述,記錄著那個久遠拓墾年代的某些樣貌,總令人好奇與嚮往,興起無盡的美麗遐想!
歷來家鄉的人,總以開蘭背景與文風傳統而自豪,對家鄉一直存在著許多美好期待與願望。不同年代,輩出不同的人物;不同時期的人物,做了許多不同的努力與付出,拳拳的愛鄉之情,可言可喻。
故鄉對我而言,除了有熟悉的山海景貌,嚮慕的人文鄉情之外,尋找重新體會歷史時空、與先民開拓精神產生連結的可能想像,探求浸沐其中的新的幸福方式,滿足渴求浸潤的情緒,是貼近它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