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講 下篇 (第2版)
作者 | 傅佩榮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論語三百講 下篇 (第2版):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三冊,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本冊下篇以〈憲問第十四〉為始,至〈堯曰第二十〉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 |
作者 | 傅佩榮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論語三百講 下篇 (第2版):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三冊,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本冊下篇以〈憲問第十四〉為始,至〈堯曰第二十〉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三冊,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 本冊下篇以〈憲問第十四〉為始,至〈堯曰第二十〉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孔子? 因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點: 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 此外,還有樂觀的人生理想。 了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點; 而且還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學生負責編輯,所以在《論語》中,他們也被稱作「子」。「子」就是老師的意思。《論語》中的材料凌亂而簡短,往往背誦時很容易記住,但卻不明白何以要這樣說。本書從《論語》著手,系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把《論語》裡適合青少年朋友、適合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作者介紹 傅佩榮作者簡介傅佩榮民國三十九年生於臺北。輔大哲學系畢業,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近年致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系列、《原來孔子這樣說》系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系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http: flyinnmusic.pixnet.net blog。
產品目錄 目次 下篇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總結
書名 / | 論語三百講 下篇 (第2版) |
---|---|
作者 / | 傅佩榮 |
簡介 / | 論語三百講 下篇 (第2版):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三冊,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本冊下篇以〈憲問第十四〉為始,至〈堯曰第二十〉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54480 |
ISBN10 / | 9570854480 |
EAN / | 9789570854480 |
誠品26碼 / | 2681845725006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7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內文
憲問第十四
本講要介紹的是《論語‧憲問第十四》第一章。
我們常常提到,要把《論語》的二十篇都記熟的話,大家最好一次記五篇,記的時候順便把篇序念出來,比如〈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這個比較好記。接著〈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再來是〈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衛靈公第十五〉,最後還有〈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最後〈堯曰第二十〉。你把它分開四組就比較容易記了。
在這裡談到〈憲問第十四〉,「憲問」是兩個字,本來應該分開的,「憲」是孔子的學生原憲,又名原思;他請教問題叫做「憲問」。原文是這樣的: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原憲請教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上軌道才可以做官領俸祿;國家不上軌道而做官領俸祿,就是恥辱。」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四種毛病都能免除,可以算是行仁嗎?」孔子說:「可以算是困難的事,至於是否行仁,我還不能確定。」
先看這段話的最後一句。孔子為什麼不能確定是否行仁?因為行仁一定不能離開個人,對張三來說這樣做算是行仁,對李四來說同樣的做法未必就是行仁,應該就當時的處境做一種靈活的思考,明智的判斷,才能確定,這是孔子的意思。孔子並不是澆他冷水,他講了四點,好勝、自誇、怨恨、貪婪這四點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都不做,還是不能謂之行仁,只能說這是困難的事。
首先談談原憲。這個學生很特別,他曾經做過孔子的家臣──管家。孔子當司寇是大夫,可以有大夫之家,就請了管家和各級官員,讓原憲擔任他的家臣,給他的薪水是小米九百石。原憲說我不能接受。孔子說你最好接受,這是你該得的,你可以把多餘的分給家鄉的窮人。在莊子筆下特別稱讚孔子的三位學生,一位是顏淵,大家都推崇;一位是曾參,大家也很熟悉了;第三位便是原憲。莊子為什麼稱讚他們呢?因為這三個人都很窮,與莊子處境很接近。莊子稱讚原憲時,有一段話非常生動,他說:子貢很有錢,坐在馬車裡,拉車的是一匹又高又大的肥馬,他穿著天青色的衣服、白色的襯裡,去找老同學原憲。因為原憲住的地方非常偏僻、非常狹窄──「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子貢只好下了馬車走進去。他對原憲說,老同學你怎麼這樣落魄呢?原憲說,我這不叫落魄,一個念書人有志向不能實現才是落魄。他倒反過來批判子貢。子貢很慚愧,進退不得。原憲接著說,有學問是用來炫耀的嗎?你學了老師這麼多理想,有沒有實現呢?這就是原憲的表現。本章原憲請教什麼是恥辱。我們常常提到儒家的思想有一個特色,要把個人的作為用社會的標準去衡量,所以原憲很想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如何可以了解或者避開所謂的恥辱。孔子的回答其實很簡單,一個人在國家上軌道時,可以做官領俸祿,如果國家不上軌道,卻做官領俸祿就是可恥。在別的地方孔子也提到,在國家上軌道時如果貧賤那是可恥的。因為國家上軌道代表政治清明、人才輩出,如果這個時候沒能出來做官,又過著很窮困的生活,代表此人並非人才,所以應該覺得自己可恥,好好修練吧;反之,在國家不上軌道時又富又貴也可恥,此人一定是同流合污,完全沒有原則。
所以一個人應該有錢還是應該貧困,要看時代、看環境而定。
原憲大概就是因為這句話,後來看到孔子也辭職周遊列國去了,便不願意再做官,此後便過著非常窮困的生活。天下那麼亂,連老師都待不下去,學生更該好好修養自己。接著他再問,如果有四種缺點我都避開的話,老師認為這是行仁嗎?「仁」這個字在《論語》裡面統計超過一百次,大概有一百零七次。像樊遲三次問仁,三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同學們大概都知道了,所以每一個人在課餘就常常想,那對我來說,什麼叫做行仁呢?原憲並沒有直接問老師什麼叫做行仁,而是主動提出他的心得,說我避開四種毛病:第一,好勝。第二,自誇。其實好勝和自誇兩者十分接近,我勝過別人才能自誇,二者聯在一起代表自我膨脹。我不要這樣做,我要避開這兩個毛病。第三,怨恨。第四,貪婪。怨恨和貪婪也可以放在一起,我貪婪,不能夠得到滿足,我就怨恨。因為貪婪表示我有很多欲望,看到別人有什麼我也想要什麼。我的願望沒有實現,就總覺得別人對不起我,好像我專門犯小人,沒有貴人相助。這四點都是缺乏修養的表現,對自我完全放縱,因而本能、衝動、欲望都表現出來。所以原憲的這種理解基本上是不錯的,就是儘量約束自己、收斂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但是我們知道,他的說法是「克、伐、怨、欲,不行焉」,這四點我都免除;而孔子教學生有一個原則,分兩面:第一方面,要設法避免所有的不好的行為;第二方面,要正面積極地去做好的行為。所以當一個學生說,老師,我要免除四種缺點,這樣做可以算是行仁嗎?孔子一定會說:這個固然是困難的事,你要說這是行仁,我不知道。因為他並沒有說要積極地去做哪些該做的事。
人的正確行為本來就包含兩方面:第一,不要做不該做的事;第二,去做該做的事。第一種屬於有所不為,偏向狷者;第二種屬於勇敢去做該做的事,偏向狂者。這是孔子的思維模式。所以一個學生如果說我不要做這、不要做那,孔子認為這樣還不太夠,應該積極地去想要怎麼樣做得更好,這才是正面積極的。
我們學習儒家思想後就會發現,人的價值主要在內不在外。人的內在價值展現出來,一定會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了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點;而且還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學生負責編輯,所以在《論語》中,他們也被稱作「子」。「子」就是老師的意思。《論語》中的材料其實是非常淩亂而簡短。往往背誦時很容易記住,但卻不明白何以要這樣說。本書將從《論語》著手,系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我們將把《論語》裡適合青少年朋友、適合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最佳賣點 : 《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