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作者 | 周家瑜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平等: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 |
作者 | 周家瑜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平等: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 |
內容簡介 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 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 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社會這柄天平兩端垂掛著極端立場,你我都必須選擇。 但要怎樣才能找到居中支點,真正走向平等、邁向共善呢? 盧梭:人(曾)生而平等,但如今卻皆在枷鎖之中。 平等是現代社會制度的首要德行,但平等是什麼?人們追求平等的一路上,為何荊棘遍布、步履蹣跚? 為什麼「平等」必然比「不平等」來得更好?平等和自由竟然是無法兼顧的嗎? 平等可以保障所有人的權利,人人得以自平等受惠,是基礎而又普世、建構現代社會的必備條件,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爭取、訴求平等?我們所處的社會,真的有迎來一切平等的可能嗎? 平等並非簡易的口號,而是廣博、深邃的事理基礎,是平衡諸多相衝突條件達致的最佳結果,是協調各種勢力與盤根錯節歷史積累以求得的最佳安排。本書從平等的最根本定義開始,深入淺出地以平易近人的論述,分析平等的歷史脈絡、社會議題,和其中相互矛盾的特性。在有人高舉「人生而平等」旗幟的同時,柏拉圖認為人天生資質不同,不該一視同仁;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替換的「人性尊嚴」,然而在現代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卻很難避免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作工具。時常與平等並列,為人們廣為追求的「自由」,則實際上與平等衝突,訴求平等過了頭會抑制自由發展的空間,但過度自由發展又會扼殺平等,而在人人皆能認同平等價值的現在,企圖實踐這個價值的舉措和政策,卻往往不受歡迎?在優勢與劣勢、強權與弱者、富與貧、聰明與平庸之間,又真的可能找到一條讓所有人認同的界線嗎? 在分配、經濟、資源、種族、性別平等的議題上,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揭示出了一些始終存在,或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我們對平等價值的認同與追求會如何演進,迄今尚不可知,但可以確信的是,我們想參與的,是人人有權利選擇同或不同,能夠平等生活的社會。
作者介紹 周家瑜周家瑜出生於臺灣高雄,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研究興趣: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論。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依姓名筆畫排序)吳豐維陳宜中曾國祥葉浩
產品目錄 目次 導言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 第一章 導論:為何平等如此重要? 平等價值的魅力 「人生而平等」?柏拉圖的質疑 柏拉圖看素人政治 社會平等的重要:不平等導致分裂 政治平等的重要:政治權力分配不均 道德平等與人性尊嚴:平等本身的「內在價值」 平等與自由的潛在衝突?價值衝突的悲劇 〔問題思考〕 第二章 道德平等:人性尊嚴不得侵犯 故事的開端 康德:哲學史上的哥白尼 道德平等與人性尊嚴:人是「目的」而非「僅僅是手段」 人性尊嚴的實踐 何處是終點?論「對每一個人的平等關懷與尊重」 〔問題思考〕 第三章 平等與民主 「民主」與「平等」 繼承法與平等風氣 追求平等的激情 平等的流弊 〔問題思考〕 第四章 資源的平等:資源應該重分配嗎? 社會分配(不)正義:屬於這一世代的議題 政府應當扮演廖添丁嗎? 正義的市場? 「分配的選擇」就是「價值的選擇」 〔問題思考〕 第五章 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與平等 被忽略的連結?經濟自由與公民自由 自由市場與機會平等? 〔問題思考〕 第六章 運氣的平等:「自然樂透彩」公平嗎? 我爸/媽是大老闆,錯了嗎?「仇富」只是忌妒或眼紅? 羅爾斯談分配正義 「白手起家」?這樣的運氣中,時代給了多少幫助? 對抗偶然性!羅爾斯的正義論與差異原則 教育促進階級流動? 第七章 種族平等 五張壓迫的臉孔 〔問題思考〕 第八章 性別平等:當女王的滋味很美好,不過國王比較好當? 傳統的性別差異與社會角色變遷 積極平權或逆向歧視? 多元性別:性別認同不只「兩性」 〔問題思考〕 第九章 多元文化與差異:區別的平等 什麼是多元文化? 分配的政治與身分的政治 文化正義:溫柔的復仇 〔問題思考〕 第十章 平等或效益:平等有內在價值嗎? 注釋 參考資料
書名 / | 平等 |
---|---|
作者 / | 周家瑜 |
簡介 / | 平等: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54398 |
ISBN10 / | 9570854391 |
EAN / | 9789570854398 |
誠品26碼 / | 2681839057007 |
頁數 / | 19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X1.2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
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
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社會這柄天平兩端垂掛著極端立場,你我都必須選擇。
但要怎樣才能找到居中支點,真正走向平等、邁向共善呢?
導讀 : 導言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吳豐維、陳宜中、曾國祥、葉浩
‧哲學與政治
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哲學日」。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訂立這個日子,賦予了哲學這歷史最悠久的人類知識探索活動嶄新且重大的國際使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從而學習如何共存,攜手尋求國際社會當前所面臨的各種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共同挑戰。
且看二○一二年世界哲學日當天,科教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Bokova)的發言:
面對錯綜紛雜的當今世界,哲學思考首先需要我們謙卑下來,從自己立場退後一步,參與理性的對話,並針對我們所無法左右的挑戰,共同提出應對的措施……我們遇到的困難愈大,愈需要通過哲學來理解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哲學的多樣化是我們培養兼具包容與寬容的全球公民意識之最大財富。面對無知以及不寬容的泛起,哲學有助於相互理解。
我們會發現,哲學不但被賦予了一個推動世界和平與人類永續發展的重任,也肩負著促進全球公民意識的使命。
哲學之所以能承擔、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首要理由,在於作為一種反思活動,以自身想法容錯誤為前提,因此在智識上必須謙卑,再展開與異己的真誠對話。一方面分析、挑戰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一方面排除自己的盲點,並確認彼此的看法與價值排序,從而確立可能的出路與選項。
政治(politics)一詞淵源於古希臘的「城邦」(polis)概念,對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而言,對政治的探討就是對於正義國度的追尋。
現代主權國家的政治發展出比過去更複雜多元的面貌,研究者思考的政治現象涵蓋巨觀的統治原則到微觀的身體規訓,而致力於思索政治「應然面」的政治哲學因此有其急迫性。舉凡新科技帶來的各種倫理議題、全球暖化與貧富差距的加劇、國際間的互動原則以及經濟危機時的互助合作、共同和平的維護與人類尊嚴的捍衛,乃至戰爭期間與之後重建過程的正義,全都涉及了「自由」、「平等」、「正義」等核心概念。
結合了上述兩者的政治哲學,正是對政治的本質與其相關概念的系統探究,關乎自由、平等、民主、主權、權威、正義、意識形態……等等。儘管這世界的現象流變不息,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掌握政治哲學的基本面貌,掌握一切最根本的思考基礎。
‧政治哲學的翅膀
對亞里斯多德這些古代哲人而言,政治哲學的必要無庸置疑,因為它與人類理性動物的本質以及幸福人生的追求密不可分。
我們如果無法掌握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恐怕難以清楚把握二十世紀迄今的重大社會變遷,諸如:法西斯政權的崛起、極權體制裡的平庸之惡、冷戰的意識形態對峙、全球青年的造反與叛逆、種族與性別平等的追求、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逆襲、宗教基本教義與極右派勢力的崛起、數位利維坦與監控社會的誕生……等等。在愈趨渾沌的時代裡,我們愈需要政治哲學的洞見。
政治哲學將促進我們表達自身立場和參與國際對話的能力,善盡我們身為國際社會或世界公民社會一分子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學素養的普遍提升,能夠讓一國之內意見相左甚至對立的公民進行理性的對話、走出對立,且能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
本叢書正是在如此背景與期待下誕生,分為兩系列,第一個系列以思想家為主題。意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門,深入一個思想家的人生與思想歷程,見證一個心靈的偉大,見證一個時代的發展。
第二個系列則以觀念為主題。柏林曾引述德國詩人海涅的話語,指出觀念的威力足以摧毀一個文明,因而用觀念史的眼光、以觀念為軸心,考掘與爬梳政治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考察它在跨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影響,得以讓我們掌握哲學漫長的歷史演變、內涵,分析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
‧人類真的可以活在一個沒有政治的世界嗎?
如果不可能,那什麼才是更好的政治?
無論最終的解答是什麼,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想像力安上翅膀,而那雙翅膀就是思想的洞見。
當人們開始想像集體美好的可能,政治的哲思就開始了運作,政治哲學就不再是多餘的頭腦體操,而是一種必要。
一九七一年,在反體制的熱潮裡,約翰.藍儂吟唱出了他的〈想像〉(Imagine),要眾人認真地想像一個沒有宗教、國家、戰爭與私人財產的未來。
雖說我們可能也如藍儂唱的那樣,始終是個「夢想家」(Dreamer),但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確是歷來夢想家,也是未來夢想家們鍥而不捨追求的最完美境地。
──獻給更美好的未來。
內文 : 內文選摘(節錄)
一個沒看見玻璃窗片的人本身並不知道他忽略了什麼。
──艾莉絲.楊
‧傳統的性別差異與社會角色變遷
性別的不平等,可以從貧窮的「女性化」現象說起。根據二○○九年主計處的統計資料,我國由小學至大專院校女性在學率為九十六.四%,略高於男性的九十四.二%,然而申請就學貸款的女學生明顯多於男學生;在人力資源方面,女性的勞動率快速成長二○○九年已達到四十九.五%(未婚),但是一旦進入婚姻,男性的勞動率快速往上升,女性則轉折下降;除此之外,民國一○○年女性聲請拋棄繼承遺產的比例為六十三.三%,遠遠高於男性的三十六.七%,申報遺產稅的繼承人中,女性繼承人僅占三十四.一%,男性占六十五.九%,幾乎是女性的兩倍,這些數據顯示的是:有遺產者以男性居多。更重要的是,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兩性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不平等。問題在於,不平等的根源存在於何處?
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二○一六年的報告顯示:自我國二○○七年加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以後,政府已經在追求性別平等的目標上,做出了顯著的努力,不僅修正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擴大了受保護對象的範圍,也強化女性生產方面的國家救濟管道;此外我國《民法》中對性別平等的重視與改善也顯而易見─傳統民法中男尊女卑思想已修正許多,往昔規定「妻從夫居」、「妻冠夫姓」以及婚後財產均歸夫所有,離婚時對女性權益保障也多欠缺,例如子女監護權歸夫、父母行使親權時以夫優先等等─當前的法律則以性別平等為目標,大幅修改《民法 親屬編》的規定─妻不再從夫居,居所由夫妻雙方約定,如約定不成則由法院裁定;離婚時,子女監護權不再歸夫,而是以子女利益為依歸等─然而性別平等這個「普世價值」是否已經徹底落實?判斷性別平等實踐的程度涉及許多問題,首先,性別平等指涉的究竟是兩性享有「相同待遇」,或是「差別(優惠)待遇」?優惠某一性別的同時,是否會有「逆向歧視」的可能?最核心的問題也許在於:男女兩性之間究竟是「同」或「異」?
關於這些疑問,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女權運動的發展歷程或許是一個適切的例子。一九七二年婦女運動爭取加入性別平權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 ERA),「里德訴里德案」(1971 Reed v. Reed)宣告愛荷華州規定遺產管理由男性優先的法律違憲。然而當時有些婦權運動人士反對提供女性優惠待遇,因為「優惠待遇」本身似乎就代表某種「不平等對待」。在一九七六年關於雇主與雇員傷病保險的著名案例「通用電器公司對吉爾柏特案」(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 Gilbert)中,法院認為:雇主若將與懷孕相關的健康狀況排除於原本雇員可享有的失能給付計畫之外,也就是不將因懷孕相關傷病列入失能給付範圍之中並不是性別歧視,因為「懷孕本身」與「性別因素」無關,而將懷孕看成個人選擇的結果,因此依據懷孕因素所做出的差別待遇便不違反性別平等。這樣的結論自然引起各方面的反彈聲浪,有大法官在不同意見書當中表示,懷孕應當視為男女兩性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因此應當屬於性別因素,根據性別因素所做出的差別待遇便是性別歧視。
然而,男女兩性究竟是「相同」還是「不同」?生理差異到什麼程度才是「異」?關於這個問題,第一個會提到的應該就是懷孕與生產方面的性別差異。然而在其他的例子當中,差異則似乎沒有這麼明顯。以過去有陣子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倡議女性也應當履行兵役義務的事件為例,該提案認為《兵役法》中僅規定男性當兵是某種性別不平等,國民義務不應當因為性別而有差別對待,因此女性也應該當兵。
這個提案引起了許多討論,值得注意的部分在於:如果女性因「生理差異」而無法履行兵役義務,那麼「哪些差異」才是與制度差別對待相關的差異?這些差異之中如何劃出界線?一方面,女性在體力上似乎確實無法與男性匹敵,因此在運動賽事中會分男女組別;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認也存在著身強力壯的女性與體力並不出色的男性。許多人針對兵役制度與西方作比較,如以色列就是舉國皆兵不分男女;實際上我國也存在女性志願役制度,這是否表示就服兵役所需的能力而言,男女之間並沒有實質的性別差異?或者這只是表示:從「相同」或「相異」的角度來檢視平等與否,本身可能畫錯了重點。也就是說,男性與女性的相同或相異處本身不應該成為性別平等的重點,重點應當在於:兩性之中,是否有人在現存的制度或遊戲規則當中遭受壓迫,性別平等應著重在制定規則與參與話語權方面的平等。
一個相關的案例「普萊斯.瓦特豪斯對霍普金斯案」(Price Waterhouse v. Hopkins)極有啟發性。安.霍普金斯(Ann Hopkins)在會計事務所中表現出色,然而她申請成為合夥人卻遭到拒絕,安於是控告該會計事務所有性別歧視的嫌疑。該事務所否認,並解釋拒絕的原因在於其他同事認為安「個性太強硬,具侵略性又很難相處」,換句話說,在這個個案中,安.霍普金斯看似面臨一個兩難─一方面,為了在職場上表現良好,她個性強勢並果決,即「像個男人」;另一方面,她又因此無法獲得同事們的認同,因為安「不像個女人」─然而,倘若我們深思這個「兩難」處境,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麥金儂(Catharine MacKinnon, 1946-)認為:重點不在於如何解決這個看似互斥的兩個標準(事業成功的標準是表現得像男性,被職場同事認同接受的標準是行為似女性),問題在於這兩個互斥的標準實際上都是由男性設下的「男性標準」。作為女性的當事者,在這個既存標準與規則面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處境,但原因並不在於她的表現是否與男性同事「相同」或「不同」,而在於這個規則的制定過程中女性並沒有話語權,換言之,女性雇員在這個制度下遭受壓迫。
‧積極平權或逆向歧視?
面對原已遭受不平等的女性職場處境,很直覺的反應是在法規上給予特別保障,例如單身條款、禁孕條款在臺灣各行業中曾經相當普遍,認為女性雇員一旦結婚或懷孕便會增加雇主的成本,因此產生了這類的歧視條款。目前我國的《性別工作平等法》保障女性的工作權,不僅限制前述的單身、禁孕條款,也增加協助女性育兒的相關規定,包括生理假、產假、流產假與育嬰假等,某種程度來說,這類法規似乎大幅減輕了因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重大生理相異處所導致的職場負擔,然而政策上追求平等的舉措也引起一些雇主的抗議。讓我們思考以下這個事件:二○一七年有一名懷孕媽媽在「新竹爆料公社」中指出被面試的上司在LINE訊息上口出惡言,引來網路上一片批評聲浪。但值得注意的後續發展是,在著名的BBS站批踢踢實業坊上,有類似經驗的網友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思,貼文者自稱「奉行勞基法的覺青所轉職的魯蛇慣老闆」,在面試雇員時遇上一個孕婦,因為該雇員在面試時承諾可以負擔一般勞力工作,但在正式上工以後不僅經常請假,產前請假安胎,產後亦請育嬰假,因為法規緣故,老闆不能以懷孕因素在薪水待遇上差別待遇,否則屬於性別歧視,然而該雇員在六個月育嬰補助後,便以必須照顧家中嬰孩之故而辭職,貼文者的結論是:因為該雇員經常請假,所以老闆必須經常額外支出加班費以補充人手,一年下來粗估約損失十幾萬人事費用,對中小企業而言造成很大的負擔,換言之,政府追求性別平等的法規似乎導致了某些人的額外負擔。性別平等的提倡者應當如何回應這類事件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事件在網路上引出了另一種對追求性別平等的批評,亦即認為:女性經常聲稱「男女平等」,應享受平等待遇,但唯有在對己有利的情況下才會強調女性與男性之不同(尤其關於女性懷孕或育兒方面),因此被批為「女權自助餐」,認為支持女權的人隨心所欲挑選他們所欲享受之優惠,如同在自助餐店挑選自己喜歡的菜色一樣。換句話說,號稱支持性別平等的「女權主義者們」,支持的只是對女性的特別優惠待遇,並非真心挑戰當前存在的不平等父權制度與文化。
這樣的批評衍生出另一個名詞「父權紅利」,意思是雖然女性在傳統父權文化下受到重重限制,並被要求符合父權眼光中「溫柔順從賢慧小女人」的形象;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男性在這個對應的「堅強果斷大男人」形象之下,也承受不遑多讓的枷鎖與限制。例如這個父權社會雖然重男輕女,然而通常也要求男性負起養家的責任,因此成年男性若是無法買車買房,擁有一定經濟資本,便會受到女性的輕視,被認為是失敗者;又因為男性被視為經濟上主要行為者,在男女生約會階段時,不論兩人經濟狀況孰優孰劣,均認為應當由男生付錢,否則便是不夠「紳士」;同時男性也被要求不能輕易表露情感,不能「如女性般」示弱。主張女性獨享「父權紅利」的人批評:相對於被層層要求的男性,女性在父權文化中享有許多優待與權利,然而在號稱追求兩性平等的當代社會中,女性似乎只想取消傳統父權社會的義務與負擔,卻仍然要求保有傳統父權下享有的權利與優待,這樣的訴求對於被認為是優勢性別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上述的批評是否合理?我們可以發現,儘管法規與日俱進,所謂追求性別平等的社會仍充斥平等假象─如女性參政比例偏低、婚後女性從職場消失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前述這些男性所遭受的壓迫與不公平─所謂的提供父權紅利、女權自助餐─事實上也是來自於結構的壓迫。換句話說,正因為同一個壓迫女性的結構存在著不平等的規則,男性也遭受到相應的壓迫與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