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 15篇核心古文, 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
作者 | 楊曉菁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 15篇核心古文, 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在現代情境中,古文怎麼讀?如何教?才能接軌現代生活,符合創新思維?本書作者楊曉菁以多年教 |
作者 | 楊曉菁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 15篇核心古文, 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在現代情境中,古文怎麼讀?如何教?才能接軌現代生活,符合創新思維?本書作者楊曉菁以多年教 |
內容簡介 一○八課綱經典古文閱讀策略全解析,開啟讀與教的全新視野! 跨域思維 + 閱讀思辨 + 寫作策略,讀出古文素養力! 在現代情境中,古文怎麼讀?如何教?才能接軌現代生活,符合創新思維?本書作者楊曉菁以多年教學經驗,結合古文研究與分析的專業,為現代教與學現場設計出全新的古文閱讀祕笈,帶我們一窺古人寫作時的內心小劇場。 本書以一○八課綱核心古文為本,結合精準而富於創意的分類和小標題,從文本背景開始談起,進入精闢的文本分析,引導閱讀思辨的方向,並提出跨域思維的各種視野,由淺而深,全面提升古文素養力! ▍本書特點 1、增加邏輯、思辨以及卷卡合一的應答能力,學測應考必讀。 2、古典風格分析與演繹,拓展視野,培養寫作創意力。 3、良好的串連字、詞、句的結構,提昇文字元素的感知,深化閱讀力。 ▍名家引讀 歐陽宜璋/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吳昌政/臺北市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作者介紹 楊曉菁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曾任高中教師。 喜愛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有一顆感性的腦及一支愛寫作的筆,研究與教學之餘,胡思亂想與隨意塗鴉是生活日常中最重要之二。人生經歷裡,意外獲得一些些超乎預期的獎項。 耽溺於文學、歷史、電影、旅遊、寫作,企圖藉由書寫以感受軀殼與精神的異同。最愛在校園裡播撒文學的種子,以生活化、實用化、思辨性的教學,招徠文學的新靈魂,篤信文學帶來思考、引發創意、興發情感。大概與書、與筆共構一生!
產品目錄 引言 小劇場不只是小劇場/歐陽宜璋(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導讀 引導文本精讀,啟發閱讀經驗/吳昌政(臺北市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作者序 看穿古人內心劇場的糾纏與糾葛 第一章、臣下對君王的種種姿態 沒有人是局外人——《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隱藏「說服」的高級話術——李斯〈諫逐客書〉 狂打「先帝牌」的治國備忘錄——諸葛亮〈出師表〉 第二章、理想世界的圖騰 如果在亂世,遇見一處避難所——陶淵明〈桃花源記〉 天下是大家的! ——《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 第三章、這些人與那些事 充滿內心小劇場的飯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尋找橫空出世的真命天子——杜光庭〈虯髯客傳〉 上山求道超展開——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書齋裡追憶似水年華——歸有光〈項脊軒志〉 第四章、想要做自己——獨白與自白 關於老師,你知道的太少!——韓愈〈師說〉 人生再苦,也要笑著走完——蘇軾〈赤壁賦〉 說不出口的,才最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第五章、我的生長、我的土地 不要再打了,因為我們是兄弟!——鄭用錫〈勸和論〉 滄海桑田,比荒涼更荒涼——洪繻〈鹿港乘桴記〉 走自己的路,溫柔而堅定——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書名 / |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 15篇核心古文, 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 |
---|---|
作者 / | 楊曉菁 |
簡介 / |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 15篇核心古文, 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在現代情境中,古文怎麼讀?如何教?才能接軌現代生活,符合創新思維?本書作者楊曉菁以多年教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61044 |
ISBN10 / | 9570861045 |
EAN / | 9789570861044 |
誠品26碼 / | 2682098994003 |
頁數 / | 3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9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小劇場不只是小劇場
歐陽宜璋(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光陰不待人,但符號的魔法能重新賦予時光的質量與溫度。同樣的,一個小劇場也不只是小劇場,它迷人的地方主要在於劇場內強而有力的互動。當好的表演者透過由內而外的思想和技巧,以無所不在的符號表達呈現,劇情隨之展開。走進這個劇場,會瞬間打開我們的感知,連結我們的新知與舊學。而走進精心布置,由淺而深的古文十五篇小劇場,除了切實看懂那些文言字詞、篇章,也能在精準跨域的設計引導之下,習得古典的應用價值和運用能力。
很榮幸能為楊曉菁教授的新著:《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寫這篇推薦序。在我個人的教學研究歷程中,25年北一女中國文科資訊融入教學、10年的國文學科中心文言文網站管理者,及擔任北市高中國文輔導團教師,臺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材教法及實習課程,陪著台大種子教育社15年走遍山顛海涯,一直到目前致力於北市衛星資優課程的奇幻劇場設計。特別因為在臉書社群:台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11年至今的管理者身份,有幸陸續拜讀了楊曉菁老師系列演繹十五篇古典推薦選文的大作,並與與《國文天地》同步呈現在這個社群裡,發表期間不論是教師學生或是社會賢達,都獲益良多,成為按讚分享及秒推最熱門的系列主題。而從當時的經典新詮到這本書的完成,內容可說是全新為教學現場而設計打造的。從《國文天地》的中西學術的系統分析,轉換為教師與學生敲門探路的津梁,完全重新打造了這十五篇的可讀性與現代應用價值。
這本書不但由形入神、以簡馭繁,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完整理解108課綱的十五篇推薦選文,更運用了精準而富於創意的分類和小標題,依序帶出這十五篇的主題,例如第一章中明示了職場應用的行文對象與策略,第二章勾勒了理想世界的樣貌,第三章則展開了歷史和個人的內心小劇場。第四章重視自我思想的表達——從議論描寫,恰當表情達意。第五章則融入了臺灣古典的最新選文,在教學和閱讀理解上並不好發揮,也特別突顯出書中曉菁老師對於新興文本的引導功力和識見。
曉菁老師長期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由於前此的高中任教經驗,她對國語文課程標準的籌備與實踐常能走在最前線;任職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之後,曉菁老師專研古典文學、文心雕龍、文藝創作和華語文教學,也在國文科師培教學上戮力耕耘。她的每一步高處眼亮,又能把文化星圖轉化為閱讀及教學指南。相信您跟著仔細閱讀和回應,必定能增加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以及卷卡合一的應答能力。如果你熱愛創作,這本書的古典風格分析與演繹,一定能拓展你觀看世界的視野,良好的串連字詞句的結構,讓你對文字元素擁有更敏銳的感知和運用能力,適合帶在身邊,成為望向世界的窗。
在此謹以一位師資培育者和在線教師的身分,為這本書致上無限的期許。
自序 : 看穿古人內心劇場的糾纏與糾葛
臺灣自一○八新課綱通過,將高中文言文刪減為十五篇以來,文言與白話的比例分配,成為熱門討論的話題;從存廢與否、比例多寡到實用價值,都有諸多正反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每個社會,都需要一個共同認知的載體,以便人際之間的溝通,溝通的形式可以是口語,也可以是文字。而在華人世界裡,「中文」便是這個載體,在過去我們稱它為「文言文」,而現代就是「白話文」。
「文言文」既然是古代語彙文字的呈現方式,透過它的載錄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生活的樣貌與生命的情操。因此,「文言文」是一種媒介,是一艘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溯古人智慧的推進器。於是,我們看見孔子斥責宰予晝寢(早上睡覺)而說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原來,孔子也是會動氣罵人呢!又如:子路因為護主而被剁成肉醬,自此孔子覆醢(ㄏㄞˇ),再也不吃肉醬,師生兩人情誼之深厚,可見一斑。再看一例,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就業、失業等問題,歷來許多文人的仕宦生涯及生命歷程中,常因耿直個性,與上意不合,遭到貶謫外放的命運,從此離開家園,難以歸鄉,這和現代人的職場生態有著相似的「同構關係」。面對生命的困境,有人可以超脫順逆、達觀安然,等待下一波浪起,如蘇東坡;有人則是鬱鬱寡歡、惆悵以終,如賈誼。在這些不同的貶謫或自勉的篇章中,我們看到面對逆境時異樣的生命情調,也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在文本之外,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使用這些文本?將文本視為教材,這中間需要什麼樣的轉譯過程?目前,高中國文教學現場,關於文本教學,可見兩種主要類型,其一是:文本解讀分析派,其二是:文本活動式探究(活動化、情境化)。此兩種教學模式,各有其本末、輕重、先後的命題。在課堂上,文本解讀分析時,學生是讀者?教師是進階讀者?進階讀者是否能夠完全代替作者發言?所以,教師該如何掌握文本教學時解讀與分析的尺度,才不會限制學生的創意呢?此外,許多活動式或遊戲式的國文課堂活動,會不會有喧賓奪主,主客易位,主體失焦的擔憂?這又該如何拿捏與設計呢?在「知識本體」與「應用方法」之間行走,我們到底如何該「交融」與「共構」,才能雙贏加分,而非產出一種制式的生搬硬套之模組。
古典文學在學校的文學教育裡,它又該如何亮相?怎麼登場?它既有文字的形音義基礎功的部分,也有文本分析與探究的向度,更有關於文化反思與延伸的命題。凡此,是筆者對於文學教育的省思,也希望年輕學子能夠一探古典文學之理趣、情趣及種種風趣。於是,以文本為基底,透過不同視角與視野的分析,採用亦莊亦諧的思維與筆觸,期待召喚古文閱讀者,激發思辨、探問與共鳴。
文學教育的內涵與圖像有多樣的面貌?我的想像是:以「文字」為基底地磚,浸濡在「文學」的廣域裡,享受「文化」的洗禮與辯證,逐步奠基以涵養出豐厚的人格底蘊。邀請您一起進入《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裡,不是插科打諢、不只龍套跑堂,更多的是古籍文化的深邃與精妙。
導讀 : 引導文本精讀,啟發閱讀經驗
吳昌政(臺北市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楊曉菁老師是一位教學與研究「兩棲」的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對現代中文讀寫教育用力尤多,用情尤深。她的新作《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可以視為送給高中師生的一份閱讀禮物,透過分析十五篇「推薦選文」,本末賅備,示範如何精讀文本、開啟閱讀經驗。
這本書像是一名經驗老練的嚮導,引領讀者朋友走進一座又一座閱讀的深山密林,尋幽訪勝,先之以觀察體會,繼之以慎思明辨;這本書又像是一名內斂的武林高手,不喊標新立異的口號,不擺虛張聲勢的拳架,卻展現扎實沉著的閱讀馬步,以及有本有源的閱讀功夫。
.國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與「精讀」(close reading)
十五篇「推薦選文」重要的教學價值,在於提供一組精選的基礎文本,他們連同其他選文,可在不同面向進行對話、互補,甚至辯難、延伸,並搭配各項學習表現,共構國文科學習的知識系統。
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或者「精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技藝,具體一點說就是以文本為中心的詮釋途徑,針對文本的語言、結構、象徵、修辭手法等加以分析,藉以探究文本形式與內容的完整性。
古人的趣聞軼事,可以增加閱讀文章的親切感;創作的時空背景,可以提供閱讀思索的脈絡,但那些周圍訊息必須有效連結文本內容,才能顯出閱讀的意義。協助生成閱讀意義,開啟意義之門,正是文本分析的任務。
至於跨域知識的觸類旁通,或者生活情境的感發連結,自然十分要緊,但都以加深文本理解為前提。高中閱讀教學宜以文本細讀作為基礎,背景知識作為探究閱讀的線索,文學知識作為深度閱讀的津梁,延伸連結作為活化閱讀的觸角。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成功示範了「文字篇章」、「文本表述」與「文化內涵」等不同層面的學習內容,如何透過文本分析的精湛刀工,切割處理,卻不傷筋骨架構;條分縷析,同時呈現每道層次的獨特滋味。
.從「閱讀策略」到「閱讀經驗」
臺灣教育界重視「閱讀策略」,近年來翕然成風,而且逐漸將閱讀策略引入各學科領域的學習活動。這是好事。期待閱讀被視為一種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知識,增幅學習,並且藉由這種學習策略養成學生批判思考的習慣。
不過,舉凡一種主張或概念成為風尚之後,若不加以反思、探究它的根本與限制,則容易流於空洞,甚至淪為媚俗。語文學科既然以「閱讀」為核心內涵,對此特別須要覺察明辨。
「策略」云者,強調實務應用。說「閱讀」是一項實用技能,固然不錯;但若一味強調「策略」,很容易導向工具性與功利化的思維,反而看不到閱讀更深刻而真實的內涵。其次,嚴謹的閱讀策略系統,背後必有文學理論或者(教育)心理學理論做為基礎,存在適用的條件與限制,不是舉一隅便以為四海皆準,見小效便打算無限上綱。
任何「閱讀策略」都應以既有的「閱讀經驗」為基礎,或以創造嶄新的「閱讀經驗」為目標。所謂的閱讀經驗,就是閱讀者直接接觸文本所產生的認識與回應。這是在談「閱讀策略」的時候,必須放在心上的觀念,願與教師朋友共勉。
關於閱讀策略,曉菁老師自是嫻熟於胸,《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可以說是閱讀策略的文本分析實踐。書內每個章節標題,綜合觀之,從文本分析與解讀(文本背景、文本分析、文本串講)、閱讀思辨(提問與思辨)、跨域思維(現代連結、跨域延伸)、文本閱讀(字詞訓釋、文本釋意),正好組成完整的閱讀藍圖,呈現不同層次的閱讀策略如何對應到閱讀實踐的不同畛域。
或者可以這麼說,在這種高層次的閱讀經驗裡頭,各種閱讀策略成為背景意識或者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作為文本分析的潛在資源,而不是當作現成的尺碼去套量文本的寬窄。
.「述學文體」與文章風格
我還想提醒讀者朋友在內容見解之外,特別留意這本書的「述學文體」。首先是曉菁老師在屬文謀篇之際,非常講究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使得句子在形式與結構上眉目清楚,流暢中不失謹飭,頗能幫助讀者順著文章理路,整理自身思考。我忍不住鼓勵高中讀者,先耐住性子閱讀下去,不只是記憶內容,而是在閱讀過程中薰染它遣詞造句、邏輯連結與段落鋪陳的方式。這種簡潔雅正的書面文體,極有助思考,對國語文閱讀與寫作幫助很大,也是學術性閱讀與寫作的銜接橋樑。
其次應當注意到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也就是每篇選文裡頭文本分析那節,選用了「章句串講」的方式。大部分時候,她是完整梳理文本的脈絡,運用語文學、修辭學的方法,由字、詞、句、段等詞章表現所提供的意義(而非預設的或者附加的概念),來支持閱讀觀點。這種隨文釋義的串講方式是古代「注疏」傳統常用的訓詁體式,兼以吸收了明、清以後流行的文章評點手法。
此外,曉菁老師在行文中自覺添加了許多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概念。質樸規整的陳述之中,含蘊著教研科班的傳統功底,與讀寫素養的當代內勁。我也很鼓勵高中讀者細讀這樣的分析性文章,同樣地,重點不是背誦文章詞句或既成見解,而是從中提取出閱讀(以及寫作)的基本概念,熟悉內化之後,加以反饋、遷移(transfer),開啟其他讀寫經驗。
閱讀是人類創造性的心智活動,而心智思維與身體肌肉一樣需要刻意鍛鍊。講求「活用」而不重視「精讀」,閱讀猶如無根之木;標榜後設「策略」而輕忽真實「經驗」,閱讀猶如無源之水。學好閱讀,要在根源處下功夫,加以「沉潛反覆」,「涵泳玩索」。
最後我想說,閱讀好比登山,每座山道途萬狀、風景殊異,每個人的步伐也難以用同樣的規矩測量。可以確定的是,過程不總是輕鬆。幸好,有機會跟著一名好教練、好嚮導,日積月累,實踐反思,或許就能建立起閱讀的自信與品味,來日享受閱讀的風景及趣味了。
內文 : 沒有人是局外人——《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文本分析與解讀】
文本背景——強強聯手威脅下的小國生存大作戰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選自《左傳》。《左傳》成書的目的是為了解釋孔子《春秋》一書。《春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它一共記載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西元前四八一年)間的史事,全書只有一萬六千五百餘字,在文字紀錄上,孔子使用的極為簡省,因此後人讀《春秋》時,難免因為這樣微言的形式,而無法了解事件的全貌,所以左丘明寫就《左傳》一書,替《春秋》做註解。《左傳》富於詞藻,詳於史事,長於敘事,善述征戰、會盟之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可視為是利用「說服」策略以解決國際間衝突的故事,本文是節選自〈左傳.魯僖公三十年〉的一段歷史。〈燭之武退秦師〉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西元前六百三十年,當時,秦、晉打算包圍鄭國,因為,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其一是晉文公當年流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是在西元前六百三十二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秦、晉此番合力包圍鄭國,迫於情勢危急,鄭國大夫佚之狐便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秦國進行遊說,以解除鄭國所面臨的危機。
全文於內容組織上有個巧妙之處,也就是它透過三則「君臣之間的對話」串起上下文脈絡,分別是:鄭伯(鄭文公)與燭之武、秦伯(秦穆公)與燭之武、晉侯(晉文公)與子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燭之武如何施展說服策略來說動秦伯,進而讓秦國退軍一事,一場折衝樽俎的精彩外交辭令,於焉展現。
文本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除了可以透過三則「君臣之間的對話」來審視之外;另一種文本分析的方式是我們可以將整起事件看成是鄭國的一場外交危機,而燭之武如何展開說服之術,將危機化為轉機。於是,全文發展的脈絡可以分成危機→處理 (說服)→結果三個歷程來檢視。
(一)句句在理、字字動心的挑撥離間術
本文首段以短句為主,「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只用二十五個字,將當時形勢、戰爭起因,以及晉、秦駐軍方位,生動呈現。藉由短句塑造出一種快速、急迫之感,正好對應戰事將起的迫在眉睫,讀來令人緊張。《左傳》敘事筆法之凝鍊由此可見。此段另埋下伏筆,原來,「圍鄭」一事乃出之於晉國與鄭國的恩怨,與秦並無關係,可見秦的出兵乃出於被動,這一伏筆埋下了文章後續燭之武勸誡立說的基礎。
文本的第二段是三則「君臣之間的對話」的第一則。此則是鄭文公如何說服燭之武自願前往秦國。運用人物對話的推進,構成情節。首先,佚之狐建議派遣燭之武為說客的一席話,回應首段鋪陳鄭國所處的危急形勢,文中的「危」字(國危矣)更點出鄭國的形勢嚴峻,和鄭國人民內心的焦急感。接著,從燭之武和鄭伯的對話可以看出,鄭國內部並非沒有矛盾;然而,鄭伯身為國君是最重要的當事人,他引咎自責,展現君王謙卑低下的態度,至此,在在呈現出鄭國情勢上的迫切。不過,鄭伯的說法並不是一味的示弱,他也說:「然鄭亡,子(燭之武)亦有不利焉!」說明亡國後,覆巢之下亦無完卵的利害關係,你和我都是局中人,是逃不出的。雖然文中沒有直接就人物的心理進行描寫,但是透過對話及情節亦能顯示人物的心理。舉例來說:鄭伯與燭之武的對話,沒有動作、神情,亦沒有形容或渲染,仍能讓讀者在字句間感受人物的態度。此段最後,透過燭之武「許之」的動作,俐落沒有冗贅的簡述,便過渡到下一個事件──「燭之武往説秦伯」(君臣對話第二則)。
第三段,首句便以「夜縋而出」為開頭。一國之君所派的外交使臣為什麼選在「夜」裡出訪?為什麼不是從正門走出,而是以「縋」的方式——綁著繩子,自城牆垂吊而出?「夜縋」二字,說明外交使者不敢在白天出使,國家城門不敢打開,如此筆法間接表達鄭國形勢的危急,一切作為得偷偷摸摸進行,於是,燭之武的往說之辭更顯得十分重要了。然而,燭之武見了秦伯,開口便稱「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反而把「求援」一事暫時忽略不提,直接陳述鄭之存亡與秦的利害關係。洞悉秦、晉間的矛盾並加以分析利害,這是燭之武的主要策略。燭之武先是示弱,刻意放低姿態,表明鄭國已是強弩之末,以此降低秦國的戒心。燭之武的陳辭可以分成四層面來了解。第一層說明:亡鄭無益於秦而有利於晉,「凡利於晉即有害於秦」,此言太震撼了;原因在於,「亡鄭」增加了晉國的領土與實力,相形之下自然削弱了秦國的力量,也必然損及秦國的霸主地位。第二層說之以利:不攻打鄭,留下鄭國以作為秦國境外據點,表明保有鄭國對於秦的東拓事業是有利的。如此一反一正,說明「亡鄭有害,舍鄭得益」之目的,然而,燭之武並未就此停止。文意到第三層,為了落實前面的說辭,燭之武翻出晉惠公昔日忘恩食言的舊帳,刻意挑起秦伯對晉的不滿,暗示秦伯,晉國是不可信任的。而最後一層,又再度強調晉是貪得無厭的;「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據歷史記載,「燭之武退秦師」一事之前,晉楚兩國於城濮進行一場大戰,楚國敗了,晉文公也因此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聲勢如日中天,其他諸侯國皆恐懼。所以,當燭之武說亡鄭之舉不唯無益,反殃自身(秦),這就讓秦伯緊張了。燭之武深知在此情況下,「言利不如陳害」,因此「說利」只用一層,其餘都是「陳害」,層層進逼,使秦伯認清利弊得失。燭之武在行文間,八次提到「君」字,似乎處處為秦設想、站在秦的角度分析利弊,而非僅為鄭的存亡而立說,如此,更增強了說辭的親切與感染力。最終,燭之武成功地使秦伯退兵並與鄭國結盟,使鄭國逃過滅亡之機。
第四及第五段是故事的尾聲,寫秦伯終被燭之武說服,不只停兵止伐,更與鄭結盟。爾後,第三段君臣對話則是晉侯和子犯兩人,子犯對秦國退兵非常氣憤,建議晉侯出兵攻擊秦國,但,晉侯盱衡情勢,沉得住氣,決定日後再議,便也退兵了。從晉侯說的「三不」(不仁、不知、不武)可見得燭之武用計之高,及對敵人了解之深。〈燭之武退秦師〉全文雖是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卻句句在理,字字動心,而非故弄玄虛、危言聳聽。
整篇文章透過兩組說服情節,三段君臣對話來完成。在燭之武退秦師成功之後,秦、晉之間的聯盟破裂,從此互相猜忌,後來更引發歷史上著名的秦、晉「殽」之戰。
(二)善用情感包裝,讓忠言順耳
本文除了情節結構的安排甚具巧思之外,在語言風格上也有匠心獨運之處。全文大量使用動詞與語氣詞。其中,語氣詞雖是虛詞,但往往能傳達情緒,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更富有臨場感和真實性。如以下例證:
「焉」字的使用。「焉」字使用四次,分別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鄭以陪鄰」、「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此處的「焉」字都發生在燭之武與秦伯的對話上,燭之武以試探、詢問的口吻,客套地請秦伯仔細思考,而非議論式、指導性的口吻。
「矣」字的使用。「矣」字使用四次,分別是「國危矣」、「今老矣」、「鄭既知亡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也」字的使用。「也」字使用八次,分別是「且貳於楚也」、「臣之壯也」、「無能為也已」、「是寡人之過也」、「君知其難也」、「君之薄也」、「君之所知也」、「吾其還也」。
一篇「以下對上」的說服之文,理當引經據典、立論充分、論述完備、條分縷析才能讓對方信服。不過,當時鄭國所處情勢是大國(秦)對小國(鄭);而外交對話的兩人(燭之武與秦伯)之地位分別是國君與臣下,在如此不對等的狀況下,燭之武的遣詞用字自然必須要字斟句酌,除了不卑不亢,理據充分之外;還得注意自己的態度必須謙虛委婉,並適切地以情感召喚認同。於是,種種因素的加乘,也造成本文大量使用語氣詞之故;在義正辭嚴之外,若懂得以情感包裝,會讓語言更能入耳動聽。
總體而言〈燭之武退秦師〉的語言風格如下:多處使用省略修辭,將主語省略,利用動詞推動文意,透過對話塑造人物形象,凡此皆使整體文章更顯精鍊。其次,善用短句,造成文本節奏的快速遞進,也塑造情節的急迫性。第三,許多肯定語氣的句子,除了表達自身立場之外,也彰顯燭之武論述理據的正確性,以便堅定地說服他人。再者,大量使用語氣詞,使得語氣上更為舒緩平易,不致使對方有遭受冒犯之感。
【跨域思維】
從鄭國看台灣
以現今國際情勢來看,臺灣也有類似於鄭國的處境。處在中國與美國抗衡之間,臺灣的外交舉措、國際生存,呈現著舉步維艱的困難,隨時都要準備可能面臨被攻打的危機。要如何脫困是一個很嚴肅且充滿挑戰的問題,鄭國利用大國之間的利益紛爭加以挑撥離間,找出縫隙、尋得出路,進而免於亡國。那麼臺灣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走這條路呢?或是另闢蹊徑呢?我們出路會是什麼?〈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是否有給臺灣處境一些啟示及可能呢?請說說你的看法。
(創意共享:彰化師大國文系游清桂、黃閔筠、李姿穎)
最佳賣點 : 一○八課綱經典古文閱讀策略全解析,開啟讀與教的全新視野!
跨域思維 + 閱讀思辨 + 寫作策略,讀出古文素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