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3: 草原的稱霸 | 誠品線上

シリーズ 中国の歴史 3: 草原の制覇 大モンゴルまで

作者 古松崇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3: 草原的稱霸:南方農耕對上北方游牧,耗時千年的對峙與霸權角逐──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古松崇志1972年生。專研歐亞大陸東方史。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代表著作: 《オアシス地域の歴史と環境》(共同撰寫,勉誠出版)、《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学出版会)、《概説中国史》(共同撰寫,昭和堂)、《金・女真の歴史とユーラシア東方》(共同編著,勉誠出版)。黃耀進翻譯工作者。單譯有《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陳舜臣《半路上》、《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東京審判》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輯前言 現在,讓我們重新閱讀中國史──《中國的歷史》書系目標 臺灣版序 導言 序章 歐亞東方史及游牧王朝 一、內亞的騎馬游牧民族 二、游牧與農耕相遇的內亞東方史 第一章 拓跋與突厥 一、鮮卑拓跋部與北魏 二、唐朝與突厥的興亡 三、安史之亂的動盪 第二章 契丹與沙陀 一、契丹建國 二、沙陀的興起 三、沙陀系王朝與契丹 第三章 澶淵之盟與多國體制 一、邁向澶淵之盟 二、黨項西夏的抬頭 三、契丹的情勢與北宋的西北經略 第四章 金(女真)的霸權 一、女真的興起 二、金國的霸權與歐亞大陸東方情勢 三、金朝的變革與北方情勢 第五章 大蒙古與中國 一、大蒙古國的建國與擴張 二、忽必烈與大元兀魯思 三、歐亞大陸的東西交流與中國 終章 後記 簡略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出處一覽

商品規格

書名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3: 草原的稱霸
作者 / 古松崇志
簡介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3: 草原的稱霸:南方農耕對上北方游牧,耗時千年的對峙與霸權角逐──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在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60511
ISBN10 / 9570860510
EAN / 9789570860511
誠品26碼 / 2682088251000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臺灣版序(節錄)
本次「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系列的繁體中文版透過臺灣聯經出版公司的努力終於得以上市。身為作者之一,能在中文圈獲得新的讀者,實感喜出望外。包括譯者黃耀進先生在內,筆者要向所有致力於本系列叢書翻譯出版的相關人士們致上謝意。
本系列叢書的最大特色,就是描寫漫長的中國歷史時著眼於多元性。特別是最初的三卷在時代上有不少相互重疊的部份:第一卷說明中原王朝「古典國家體制」的成立與開展;第二卷說明南方(江南)及海洋世界的連結;第三卷說明北方(華北)與草原世界的相互關係,即便時代有所重疊,仍以不同的焦點進行敘述,在中國歷史系列書籍中可謂首次採用此種特殊敘述結構。即使在中文圈提及中國通史,大致也以王朝斷代史為主,因此面對本叢書首開前例的敘述結構時讀者或許會有些不習慣。因此,為了幫助中文圈讀者容易理解,此處也針對以草原世界為對象的本書進行若干補充說明。
針對本書必須提及一個學術上的背景,那便是日本的內亞史研究潮流,此潮流追溯起來可以上溯至二十世紀初頭東洋史學成立之際。話說日本的東洋史學最初是抱持著釐清整個亞洲區歷史的宏大發想起步的,後因日本採取入侵中國的國策,於此背景下研究重心移至以滿洲與蒙古為主要對象的「滿蒙史」,而且占據了日本亞洲史學的重要部分。二次世界大戰後學界一方面承繼「滿蒙史」的實證研究遺產,一方面也重新活用多語言史料及新出土史料,繼續推進以蒙古帝國等為主的游牧王朝歷史及絲路交易等東西交流史的研究領域。至九○年代以後,伴隨著史料狀況的改善與研究細緻化,此領域出現了顯著且長足的發展,而內亞史這個關注歐亞大陸內陸世界共通性的歷史研究區域框架也逐漸獲得普及。內亞史,這個日語中稱為「中央歐亞大陸史」的詞彙,在中文圈大概多稱之為「內陸亞洲史」,近年來亞洲與歐洲的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去,聚焦於廣大歐亞大陸相互連結性的內亞史也逐漸站穩腳步。
在日本內亞史研究的盛行,因為具備擴展研究視野的意義,所以也對鄰接的中國史研究帶來巨大的衝擊。二十世紀中,蒙古帝國史與清史領域研究獲得發展,到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後,與內亞史相關的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遼金史等考察更早時代的研究也呈現出活絡的景況。
筆者本身也關心北方游牧王朝與中原王朝間的關係,特別聚焦於契丹及北宋,針對遼宋關係史進行研究,因為研究對象橫跨北方草原世界與中國本土兩側,因此對於該如何設定合適的研究框架深感苦惱。當時東亞史研究的熱門方式大多以中國為中心再包含其他周邊區域,不過筆者已然感到此框架並不適用於自己的研究主題。
眾所周知,東亞史由西定生首倡,主要的框架在處理日本史與大陸的關聯,即便今日仍持續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在西的東亞史中並未包含蒙古與滿洲,與此相對,堀敏一認為排除這些與中原王朝有著深厚關聯的區域是種研究缺陷,故提倡包含蒙古高原、滿洲平原及河西走廊等等區域之廣域東亞史。只是,堀敏一所主張的廣域東亞史構想其著眼點仍以中原王朝為中心,據此展開對歷史的考察,並僅將北方王朝當作周邊勢力來處理。此種取徑與基於中國傳統儒家華夷思想的史觀多所相似。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所構思出來的處理方式,就是歐亞大陸東方史這一個區域框架。關於此框架在導言中有詳細說明,此處略過不提;在得到內亞史的構想後我改以歐亞規模的視野鳥瞰歷史世界,並嘗試藉此與過往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拉出對比。約略同一時期在日本也逐漸出現採用「東部歐亞大陸史」或「歐亞大陸東方史」等相同區域框架的風潮,到了二○一九年八月,日本唐代史研究會甚至主辦了名為「思索東部歐亞大陸論」的研討會。會中各個討論者試圖整理、掌握種種背景與含意各異的「東部歐亞大陸論」。筆者也受邀在研究會登台發表,並在發表中再度強調自己的主張,亦即:如果排除內亞史的觀點,則「東部歐亞大陸史」或「歐亞大陸東方史」皆難以成立。
同時,以中國的討論者為中心,他們也提出歐亞大陸東方缺乏足夠的核心實力來整合該區域,然而此區域原本就不若東亞的「漢字文化圈」般基於共通屬性而形成,至多是基於多樣的人類集團(亦即所謂的「民族」)經交通往來而設定的興亡舞台,當研究以此種狀態為常態的歐亞大陸歷史時,採用多文化、多文明交錯的動態性歷史研究區域設定仍應屬適當。無論如何,歐亞大陸東方史依舊是未成熟的歷史研究構想,今後還必須持續積累各種討論意見。
包含這類歐亞大陸東方史的議論在內,對於中文圈讀者將會如何解讀本書,筆者深感期待。

試閱文字

導讀 : 本書作為「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系列的第三卷,將聚焦於討論北方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要回答貫穿本系列的設問:「中國是如何形成的?」便必須討論一位給多元中國歷史增添濃厚色彩的重要角色:北方游牧民族。
如果要概述本書的目的,那便是嘗試立身於寬廣歐亞大陸史的史觀,重新審視中國歷史。箇中的關鍵,即是往昔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居住於乾燥地帶(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中國北方的生態環境與此乾燥地帶接壤,正因如此,遠道來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頻繁在中國歷史中登場。想要開展、討論中國歷史,他們的存在不容忽視。
在過往的中國或西洋歷史論述中,游牧民族總被置於邊緣。然而近三十年來他們生活的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受到矚目,被稱為「內亞史」(Inner Asia)的新史學研究領域出現,游牧民族在歐亞史乃至世界史中占據的重要性逐漸受到廣泛認識。這種內亞史研究見解的深化也及於中國史研究,不拘泥於斷代的游牧民族相關問題研究數量漸次增加。即便在今日中國,作為本國史的中國史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狹義上的中國(中華)文明框架,而開始描繪包含游牧民族在內的,多種民族交互往來之多元世界的歷史。
本書將沿襲此一近年潮流,重新設定一個名為歐亞東方史的框架來連結內亞史、中國史甚或東亞史,審視游牧民族及其創建之游牧王朝(游牧國家)的動向,以及與中國之間又有何關聯。第一章將從北魏以至隋、唐的「拓跋國家」說起,討論游牧民族活動給中國史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後續章節再依序推展至突厥語系王朝與集團(包括突厥、回紇﹝回鶻﹞、安史勢力)、契丹、沙陀系王朝、西夏(黨項)、金(女真),直到統合歐亞並一統中國的蒙古帝國為止,描繪活躍於歐亞大陸東方的游牧勢力及王朝的大略歷史。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五章 大蒙古與中國
一、大蒙古國的建國與擴張
鐵木真登場
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自九世紀以後一直保持多極化的局面。如前所述,十一世紀前半契丹以征服韃靼(阻卜)為目標,嘗試積極經營此一區域,然而契丹的統治仍無法及於整個蒙古高原北部的游牧勢力。十二世紀前半東方的契丹滅亡後,蒙古高原北部各部落被夾在西方的喀喇契丹(西遼)與東方的金朝之間,但從耶律大石可以擺脫金朝控制在西方達成建國的事蹟來看,明顯地喀喇契丹的影響力更大些。因為如此,金朝無法直接統治北蒙古的游牧集團,基本上只能在大興安嶺東側拉起防禦線做消極對抗,一如前章所述。
在這種情勢下的十二世紀中葉,蒙古高原北方的東北部,生活於肯特山脈北麓鄂嫩河流域的小部落中,一位名為鐵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年)的男孩出生了。他早年喪父,經過充滿苦難的幼少年期後,進入蒙古高原北方中部的克烈游牧部落。
進入十二世紀後半,金朝打算對鄰接蒙古高原北方東側的游牧集團進行懷柔,在金國北疆承認朝貢與互市,推動羈縻政策。之後如前章所述,金朝改採積極政策,派遣包括一一九六年進攻烏勒扎河在內的一連串遠征軍,這個舉措擾動了蒙古高原北方的游牧集團勢力。此時鐵木真因協助金朝而被封為「百戶長」(Ja'ud Quri)。之後他仍暫時與金朝保持友好關係,對金進行朝貢,此外,當受到敵對勢力攻擊時,鐵木真甚至曾進入巨大界壕的金朝一側暫時避難。
鐵木真利用金朝的庇護累積實力,一二○三年他發動奇襲打倒克烈首領「王汗」,取代打算在北蒙古東部稱霸的克烈部族。翌年鐵木真消滅了北蒙古西部與喀喇契丹關係匪淺的一大勢力「乃蠻」,隔年又征服了北方宿敵「蔑兒乞」。如此一來,鐵木真在取王汗而代之的僅僅兩年多後,便一舉統一了蒙古草原北方。

大蒙古國建國
一二○六年春,鐵木真在根據地的鄂嫩河上游草原召集蒙古高原北部各游牧勢力代表,召開忽里勒臺大會,舉行即位儀式,接受成吉思汗稱號,宣布建立大蒙古國(蒙古語羅馬字轉寫:Yeke Mongγol Ulus,「Yeke」意為「大」;「Ulus」意為整合的集團,也就是「國」)。
此後隨著蒙古軍團四處征戰,誕生了歐亞大陸上擁有空前版圖的蒙古帝國。從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因為蒙古帝國的統治,貫穿歐亞大陸東西的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活潑發展,此一世界史上劃時代的重要時期即被稱為「蒙古時代」。
成吉思汗建國時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整編麾下共計九十五個千戶的游牧民族。千戶之下有百戶、十戶,每戶出丁服兵役,為十進位制的軍事、行政組織。追隨成吉思汗立有戰功者封千戶長,游牧民依照人戶給予游牧場地。這些千戶集團可分為:直屬成吉思汗自己與么子拖雷的中央兀魯思(ulus,蒙古語,原意「百姓」,後引申為「封地」、「國家」);分屬成吉思汗嫡子們(長子朮赤〔一一七二─一二二四〕、次子察合臺〔?─一二四二年〕及三子窩闊臺〔一一八六─一二四一年〕)位於西方阿爾泰山脈的右翼兀魯思;成吉思汗的同母弟弟們(大弟拙赤合撒兒、二弟合赤溫、三弟鐵木哥斡赤斤〔又稱帖木格〕)於東方興安嶺方面的左翼兀魯思。成吉思汗過世時已增加到一百二十九個千戶,中央兀魯思有一○一個千戶,諸子與諸弟分配二十八個千戶。如此,以成吉思汗所在地為核心,鐵木真家族的諸子、諸弟們冊封於開展的左、右翼,個別配屬游牧集團。十進位制的組織與左右兩翼體制為匈奴以來的游牧王朝傳統,整體由成吉思汗親自掌控,成為日後蒙古在歐亞大陸上擴大規模的礎石。
蒙古君主的身邊有稱為怯薛歹(keigten,蒙古語意為「值班者」)的禁衛軍組織,負責護衛君主及擔任宮廷內各種職務。怯薛歹共由一萬人組成,從千(百、十)戶長、王公貴族、被征服地的有力人士子弟中選拔有能的年輕人擔任,共分為四組,輪值警備工作,每次服勤三天。獲選怯薛歹的年輕人們與君主形成強烈的主從關係,禁衛隊透過對職務的鑽研與經驗累積,日後亦擔任軍事、行政工作,其中人才輩出,表現活躍,達到幹部養成機構的機能。怯薛歹制度廣布到成吉思汗家族的各兀魯思中,成為從各方面支撐蒙古帝國發展的組織。因在北魏與契丹也可見到類似的制度,推測蒙古亦是繼承過往王朝的傳統並加以應用發展。

成吉思汗的對外戰爭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給中亞方面帶來一定衝擊。自一二○九至一二一一年為止,原本喀喇契丹統治下位於東突厥斯坦地區的高昌回鶻與葛邏祿皆殺害了喀喇契丹的派遣官員,投降於成吉思汗。
高昌回鶻的來降格外重要,因為除了擁有回鶻商人的情報網,還有累積超過三百年如何維持獨立的智慧與經驗,這些都被活用在蒙古建國上。其中的顯著貢獻之一,可舉文字一項。原本蒙古人並沒有文字,他們從回鶻人處習得回鶻文字(基於粟特文字創造來書記突厥語的文字),並用以表記自己的蒙古語,之後成為傳統的蒙古文字固定下來,至今仍被中國內蒙古地區沿用。順帶一提,蒙古文字也成為日後清朝滿族文字的基礎,用以書寫滿語。粟特文字、回鶻文字的系譜給歐亞大陸東方的文字文化帶來重大的影響。
回到成吉思汗,他於一二一一年對金朝展開遠征,在此之前位於陰山一帶原本臣屬金朝的突厥系汪古部(又稱白韃靼,以信仰東方基督教的景教聞名)歸附蒙古,除此之外包括契丹人在內位於大興安嶺周邊的游牧軍團皆一同叛金歸附蒙古,此舉造成金朝北疆防衛崩毀。輕易突破邊境防線的成吉思汗軍隊於西元一二一三年包圍金朝國都中都,偏偏此時在中都迎擊蒙古軍卻遭遇失敗的金朝大將因恐懼被究責,竟發動政變殺害皇帝衛紹王允濟(世宗之子,一二○八─一二一三年在位),改立章宗同父異母的兄長為帝,即金宣宗珣(一二一三─一二二四年在位)。眼看已經沒有任何抵抗蒙古軍的方法,金朝提出將衛紹王的女兒獻給蒙古,並每年納貢金、銀、絹等條件請和。成吉思汗接受並暫時撤兵,金朝在千鈞一髮中度過滅國危機。
然而,驚恐不已的金國朝廷打破與蒙古的約定,將首都遷至汴京(河南省開封),此事以當年年號為名稱為「貞祐南遷」。成吉思汗見狀於西元一二一五年再度南侵,攻陷中都。此後蒙古軍隊在河北、山東一帶肆意蹂躪,各地居民因恐慌而逃往黃河以南,導致國都汴京一帶人口高達數百萬,發生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另外,得知金朝困境的南宋停止支付歲幣並毅然斷交,之後兩國關係未再修復。
接著成吉思汗於一二一八年派遣遠征軍攻滅西鄰的喀喇契丹。控制帕米爾高原以東地區的成吉思汗,翌年起開始遠征在西突厥斯坦興起的新興國家花剌子模王國,兩年後消滅該國。花費長達七年時間結束了在中亞的遠征後,一二二五年成吉思汗凱旋回到蒙古本土,接著馬不停蹄出發遠征西夏。西夏曾一度臣服於蒙古,但當成吉思汗遠征花剌子模時卻拒絕提供協助,故此時成為蒙古軍征討的對象。蒙古軍隊在進攻西夏之際的一二二七年夏天,成吉思汗突然在避暑的六盤山野營處死亡,但蒙古軍仍持續進攻,並迅速攻破西夏國都中興府(原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繁榮了近兩百年的西夏終於滅亡。征戰一輩子的成吉思汗,以他一個世代的時間將蒙古版圖擴張到東至大興安嶺東麓,西至中亞呼羅珊的程度,國土廣大到覆蓋了內亞的中央區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南方農耕對上北方游牧,
耗時千年的對峙與霸權角逐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
在歐亞大陸東方的歷史舞台上,
由馳騁草原的騎兵軍團揭開壯闊的興亡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