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白 | 誠品線上

初生的白

作者 羅任玲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初生的白:詩是密碼,是飛行,是海洋。詩是至大,是極微。詩穿越一切。一切都將過去,唯有詩會留下來。全書攝影作品均由羅任玲拍攝,圖文並表,譜出生之初與詩之初。早慧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詩是密碼,是飛行,是海洋。詩是至大,是極微。詩穿越一切。一切都將過去,唯有詩會留下來。全書攝影作品均由羅任玲拍攝,圖文並表,譜出生之初與詩之初。早慧的羅任玲,從十一歲起開始創作新詩,迄今詩齡已超過四十年。她的創作主題多元,以充滿感性的語句,書寫理性的世界,從個人情感記憶,到宇宙無常生死,藉由筆下反思,深刻地探索與追求至美的境地。羅任玲表示:「詩必須是藝術,反過來說,任何的藝術形式也都是詩的變貌,詩意的延伸。當不同形式的詩通過藝術被記錄下來,自會產生力量。」《初生的白》是羅任玲自2012年以來的總結。在這五年中,羅任玲經歷了最沉重的生命淬鍊,然後一步一步由混沌陰滯,行至明亮潔白。如同她所說的:見證殘酷,並非為了恨,是因為有情。為了記住美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她冷眼看世界飛舞和飛滅,心再波瀾卻自能定靜,如俯身下看的海,如深藏地底數丈的井,其中隱藏的眼,深不可測。」--白靈「她的詩最精華之處,在我看來,仍在於呈現某些核心的、亙古不變的主題:生命和死亡,時間及永恆,人的苦難與可能的救贖。她以風格獨殊的詩行描述現象,對於答案則保持機警,時常存而不論。時常以奇特的角度切入主題,某些看來並不特別困難的詩,卻有其複雜深刻的一面。」--孫維民「羅任玲的詩講究顏色,氣氛,意象優雅精確,透露對於人間的求索與悲憫,結尾往往提升到精神、哲思的層次。換句話說,她的詩滿足了愛文學藝術的人對於美的渴望,並試圖往餘韻、境界的方向探求。她承繼詩既言志又抒情的傳統,重新提醒我們,美乃一種偉力,是人身人心在一時空針尖點上的飛揚與凝縮。」--楊佳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羅任玲喜歡秋夜。老樹。星空。荒野。大海。幽深之境。台師大文學碩士,著有詩集《密碼》、《逆光飛行》、《一整座海洋的靜寂》,散文集《光之留顏》,評論集《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2017年出版詩集《初生的白》。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穿越那片廣大的祕密花園輯一/紀念櫻樹野地旅行時帶回來的一朵雲陌生人湖畔微悟紀念也有葉子寒露之後祕境回憶錄致某蝴蝶後巷沙雨中庭院秋天的世界巨大的養雞場眠夢那時候時間的塗鴉妄念西雅圖午夜的瓶子蝶影彩色的回憶往事吃剩的星星時光之廊輯二/在命運幽暗的走廊渡口時空的切面化武兒童天空與釘子夜無止盡的繭童工一張照片片縷遊行鳥街致貝拉塔爾虛空綿長顫藍小強細微再見小強飛行袋小倩夢中餐桌殊途聖靈們來過了墳彩葉芋龍門遇雨勝故事銅像少年樹平安夜吻港口輯三/圓滿之歌海角之甍在島上黑暗之歌觸鍵之歌星窗巴爾蒂斯冬至月光緩緩照在岩壁上圓滿之歌輯四/初生的白今晨沒有蓮春晨冰上清明曬衣場夏日的回憶在秋天安靜的早晨鉛筆盒裡的馬收穫但願比砂礫更小的不存在的梳子孩子們奔跑的雲我要送出遠方通霄火車站小女生山行者早春因為美秋夜三帖初生的白就在昨天森林小屋四季的目光渡船後記 並非虛無——致「多出來的一生」

商品規格

書名 / 初生的白
作者 / 羅任玲
簡介 / 初生的白:詩是密碼,是飛行,是海洋。詩是至大,是極微。詩穿越一切。一切都將過去,唯有詩會留下來。全書攝影作品均由羅任玲拍攝,圖文並表,譜出生之初與詩之初。早慧的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0161
ISBN10 / 9570850167
EAN / 9789570850161
誠品26碼 / 2681513069005
頁數 / 29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穿越那片廣大的祕密花園

0.
至今我還清楚記得,帶著母親轉搭許多趟地鐵,穿越那片廣大的祕密花園,來到遙遠陌生的修道院博物館。寧靜美好的午後,像夢一樣。

那是二○一三年的夏末,為了帶二姊「回家」。

中世紀的修道院博物館,幽靜無人的下午,我和母親在沁涼的石造建築裡走著,沉默地看著那些中世紀的人像、傢俱、祈禱室。陽光從高高的窗子透進來,那些製作人像的手、祈禱的人,早就不在了。而我想著,剛剛才離開不久的二姊和哥哥,現在都去了哪裡?光影迷離交錯,母親在一旁靜默不語,我始終看不清楚她的表情。那個下午,我拍了很多照片。

兩年後,母親也離開了。

被時光封存的,永恆的夏日,永晝般的祕密花園。
隱喻一般的夏日花園。腐屍,蛇蛻,蚊蚋,豔麗至極的奇異花卉。
邪惡,美善,歡愉,眼淚,疼痛……
沒有母親帶我穿越無始無終的暗黑,
穿越時空邊際,來到這個世界——
這一切根本不會發生。

而詩是那,點亮一切的關鍵嗎?

1.
更往前呢?
一家人都還安然的二○一二年立冬。

從車站出來,天色將暗未暗,依稀見得一絲天光。L問我,接下來要去哪裡?我說,要去一個地方。總是這樣,每當別人問我要去哪裡時,我總這麼回答,其實這地方從來不曾存在,但我無法跟別人解釋我要前往的是一個抽象的地方。

更多時候,是心的穿越……

走上木棧道不久,一隻黃犬跟了過來,是流浪狗,從牠下垂的尾巴和隱隱露出的排骨就知道牠流浪很久了。我停下來,牠也站定了,用細長而尾梢吊起的眼睛看我。那樣狐疑。
同樣是生存,牠的存在對這世界有任何意義嗎?

那麼多卑微的命運。

放眼這幾無人蹤的冬日深林,落日,遠方不明人家的炊煙。
裊裊升起的,生之欲望。無常之跡。
那些破碎的,生之片斷。

2.
詩是穿越那無常之跡的拼圖。
當我穿越那些無人知曉的時刻,像穿越一片荒蕪的神祕野地,困難的沼澤。有時暴雨有時天晴,更多時候是濃霧。我必須自己撥開那些荊棘。生命從來不曾應允簡單。心的旅程只能自己前往。

一直到很晚,我才體會到,死亡(之暴力)是生命最大的禮物。 
不曾穿越死蔭的幽谷,如何知曉生之可貴?(雖然這個「生」常常看來如此荒謬。)
萬物皆然。

赫拉巴爾說的:「我們都是掘墓者,帶著准假單來到這個世界。」
一切擁有都是暫時,豈只我們最心愛的人事物,還包括我們自己的肉身。
肉身短暫,唯詩永恆。

3.
詩是穿越。
從十一歲被學校派去參加全國兒童作文比賽,寫下那首不成熟的現代詩算起,我的詩齡已超過四十年了(可惜是即席創作,沒帶回原稿,只記得也是描寫夏日花園)。當年由父母陪同到師大領獎,且在校園留影。那個愛詩的孩子。每次我回到師大,彷彿都能在校園裡遇見她。那個青澀又倔強的,不喜規範,不愛上課,總往大自然裡跑的孩子。穿越這麼多年的時光,來到現在,依然視詩為一切。
我與她,那麼遙遠又那麼近。

是詩,讓那些消逝的雲煙歲月又重聚了。
早就不再有人派我去參加什麼比賽。繼續寫詩,是為了和靈魂在一起。為了讓離開的成為永遠。為了萬物有情。

莫忘初心。
生之初與詩之初。
詩是密碼,是飛行,是海洋。
詩是至大,是極微。
詩穿越一切。
一切都將過去,唯有詩會留下來。

後記
並非虛無——致「多出來的一生」
1.
二○一五年初夏,我常常陪母親搭社區小巴去醫院。盛夏日午,蟬鳴聲中,我們經過一排超市前的綠蔭。從前母親爬完山後,總喜歡坐在這片綠蔭下看報紙吃早點,有時候小橘貓會從背後拍她肩膀,母親就分牠一點吃的。母親一直很有動物緣,但凡她遇見的動物都愛她。牠們一點也不糊塗,知道誰善良誰不能靠近。

就在盛夏的某一天,那片綠蔭的肢幹全部被鋸斷了。剩下一截截光禿的樹身,難堪可憐地曝曬在烈日之下。我和母親從醫院回來,走在失去遮蔭的烈陽下,我惋惜地看著那些不再有遮蔽能力的樹,像看著受重傷的家人,想流淚。母親沉默地經過那些樹,並沒有抬頭。

母親後來不再去爬山了。沒有綠蔭,也沒有了蔭涼的野餐。

記憶中的那個盛夏,幾乎沒有蟬鳴。或許因為無處棲身。我卻在那炎熱盛暑,繼續和母親往返在醫院的路上,路旁是光禿的樹影,我們截了肢的家人。如果可以,我願意繼續陪伴母親,這樣長長久久地。直到那些受了傷的家人重新長出綠葉,母親重回它們的懷抱。

可是沒有,盛夏很快就過完。秋天來了,我最愛的秋天。從高遠的晴空到雨絲漸漸飄落,日影幽暗下來。
秋天剛過完不久,母親也離開了。

母親這一生,恬淡低調而自足。我從沒見她大聲罵過誰,再困難的事也沒聽她抱怨過。就算在生命最後遭到那樣殘忍的對待,她也只是悲傷而非恨。

不只是母親,我很小就知道,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在對岸一個名為「三反五反」的鬥爭運動中,被加諸莫虛有罪名,活活遭凌虐至死的。屍骨丟棄在荒野。鄉里都清楚他們是大善人,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全部捐去造橋蓋學校,辛苦種田的米當作薪餉,自掏腰包請老師來小學堂教書。那麼善良的人,生命卻結束得如此悲慘。

我始終記得小時候因為這件事,內心深處的憤怒、悲傷和不解。或許為了抹去過早的暗影,這件事我幾乎不曾行諸文字,雖然它的確比我經歷過的中壢事件,更早成為我質疑人性的源頭。如今母親痛苦離世,記憶中的那抹陰影再度從暗黑中醒來。

鬥爭是什麼?人體試驗(或各種活體動物的試驗)是什麼?這些我全無興趣。我只知道,一個人或一個動物一株植物,如果是「非自願的原因」被迫死亡,那就是不可原諒的殘忍。

肉食動物殘暴,絕大部分是因為不那麼做牠們會餓死。人類的殘酷,卻可以有種種理由或根本不需要理由。不只是我的母親、祖父、曾祖父。還有更多我不識的人,更多我不識的動物和植物,在這人類主導的殘酷劇場中活著或死去。

究竟是什麼原因可以讓一個柔軟嬰孩,離棄最初的空白,逐漸向黑暗靠近,終於長成一把鋒利的屠刀或嗜血的斧頭?我不知道,過去沒有答案,將來也不會有答案。

做為一個誠實的書寫者,不可能略過這些。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地方,詩也不能只是控訴,否則它與「一日壽命」的新聞報導何異?詩必須是藝術,反過來說,任何的藝術形式也都是詩的變貌,詩意的延伸。當不同形式的詩通過藝術被記錄下來,自會產生力量。

我不知那力量會有多大,但只要詩與藝術存在一天,那力量就會綿延無盡。我始終相信著。

我不免也想起攝影家克里思多.史托翰,他鏡頭下的「陰影世界」:在籠中用大手緊抓柵欄的黑猩猩,牠絕望的眼神;患了傳染病,在柴堆中即將被燒死的小男孩,他絕望的眼神;廣島原子彈受難者的臉孔標本,他無聲吶喊的嘴;破了一個大窟窿的,野地裡的墓碑……我久久凝視這些照片,久久,感受到一種刨心的痛,和震撼。我想起了母親臨終前,絕望的眼神。

我想起「在命運幽暗的走廊」裡,那些「天上/地下/幽幽前行的隊伍」。這世界的瘋狂和殘忍遠超過我的想像。
這世界的美也遠超過我的想像。

美麗星空下的荒蕪人世。只要還有呼吸,倖存者的日記就該繼續寫下去。
見證殘酷,並非為了恨,是因為有情。
為了記住美好。

2.
母親離世之前,我一直以為,活著,而且呼吸,是多麼天經地義的一件事。年少時,我因厭煩這殺戮爭鬥不斷的人世,常怨怪母親為何要把我生下來。

母親聽著我的抱怨,從沒說過一句話。

母親走後半年,我才知道她當初並不打算生下我。這一生是多出來的。

有段時間,我坐在母親空了的房間裡。看日影掠過窗檯,陽台上的植物漸漸變得黯淡,天地模糊起來。她鍾愛的小貓鬧鐘,在黑暗中還滴滴答答辛勤走著……。我還找到一個她珍藏的小獨角馬音樂盒,像靜靜秋光熟睡在櫥櫃一角。小獨角馬長著一對透明羽翼,瑩白的盒面彷彿夢中之雪。打開盒蓋,上緊發條,那音樂清揚悠遠,一如旅人的歌,漸歇漸止。這一切,真的都只是幻象嗎?如果我沒有來到這一世。

我翻開櫥櫃中的老相簿。想像當年被困難生活鎖住了的,疲憊的父母。三個女兒之後終於有了一個兒子。每天被生計追著跑被四個孩子追著跑,他們有一千個理由可以不要這個多出來的我。尤其是母親,父親常年在外辛苦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她幾乎一人扛起照顧全家的責任。我無法想像她是如何做到的。

櫥櫃裡還有當年她寫給父親的一封信:「……我希望能努力維持一個家的溫馨……」

她終於決定留下我。從來,我只是任性的小女兒,擁有絕對的寬容和自由。如果沒有這些,我不可能拿起天馬行空的詩筆。

後來我變成母親的朋友,母親的姊姊。更後來,她變成我的小女兒。我帶她去很多地方。母親安靜、不多話,喜歡美好的事物,她一直是我最好的旅伴……

思念母親時,父親也會來到這裡,坐在母親常坐的小椅上,轉動那只秋光音樂盒。
父親說,還好母親當年把我生下來,否則這個家現在怎麼辦?

離開的人愈來愈多,我們守著這個漸漸變得冷清的家,覺得離開的人都並未離去。這是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的沙堡。

我漸漸明白了,什麼是值得的,需要在乎的。什麼是可以捨棄的。
詩是那不可能的夢中雪。純粹。透明。瑩白。
詩是最美麗的結晶體。

我但願能向那純粹更靠近一點。向靈魂,向真實,更趨近一點。
那必然是我多出來的一生,最大的意義。
詩集命名為「初生的白」,無非也因為此。

這本詩集,是五年來複雜心境的總結。(當然,還有一些更早的,例如〈黑暗之歌〉、〈星窗〉、〈巴爾蒂斯〉、〈妄念西雅圖〉、〈一張照片〉、〈繭〉。)在編排上,我特意將沉鬱近黑的放在前面,而逐漸趨向輕盈趨近白,無疑也是對自己的期待:我不希望在黑暗中停留太久。

從前我不喜歡談自己的事,但現在我想開始寫曾祖父、祖父、父母,更多人,甚至更多動物植物的故事。用詩用散文用我能記得的眼睛耳朵和心。我想讓這個世界知道,真實活過的生命,不會永遠被拋棄在荒野。

在一朵雲的奔跑裡,一棵樹的年輪裡。如果可以,我願意安靜地,用多出來的剩下的後半生。看秋夜裡的月亮升起,看大海映照星空,寫下我記得的。

這個淚中帶笑的世界。
一切都並非虛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