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現代性Fashioning Modernity
作者 | 張小虹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時尚現代性Fashioning Modernity: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以凸顯「陽性現代」與 |
作者 | 張小虹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時尚現代性Fashioning Modernity: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以凸顯「陽性現代」與 |
內容簡介 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以小觀大,對民國以來的時尚抽絲剝繭,為我們理出另類現代性的頭緒。《時尚現代性》是張小虹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此外,通過本書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全書聚焦於生動具體的服飾形制與細節案例,嘗試從林則徐的褲子、魯迅的頭髮談到張愛玲母親的小腳,從上海旗袍、巴黎洋裝到日殖時期的服裝改革,從鴛蝶派小說雜誌封面的「時裝美人」到抗日時期的陰丹士林藍旗袍,以展現歷史作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縐摺運動可能。以此「身體─服飾」的徵候為出發,主旨不在於如何閱讀這些「身體─服飾」徵候,而在於如何讓這些「身體─服飾」徵候「去病徵化」?如何讓「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讓「西裝」不再只是帝國殖民壓迫下揮之不去的「服」號?如何走出「創傷現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脫「線性進步史觀」的套式?而《時尚現代性》一書正是想要以「舉重若輕」、「具體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對且重新處理這些議題。本書共分八個主要章節。前兩章為全書的理論開展,後六章則分別進入不同的服飾裝扮細節項目,以開展理論文本與身體─服飾文本的交織。第一章以班雅明與德勒茲的「縐摺理論」為出發,鋪陳「歷史哲學」作為「力史摺學」的關鍵,正在於將「時尚」的創造變化視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時間運動。第二章透過重新閱讀班雅明的〈譯者的職責〉,提出「翻譯縐摺」的概念,並以「同字異譯」的方式,展開「翻新/時尚」、「現代/摩登/毛斷」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分裂雙重」與性別差異,也以「同音譯字」的方式,展開「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行勢─形式」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差異微分。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就「男人在頭,女人在腳」的中國Shame 代性恥辱著手,第三章談男子辮髮,第四章談女子纏足,企圖將「創傷現代性」的時間災異斷裂,轉化為「踐履現代性」的時間連續變化。第五章從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眉語》封面切入,談「時裝美人」的圖像流行,並由此分疏出「陽性現代」與「陰性時髦」之間的時間感性差異。第六章從《婦女雜誌》的女子服裝改革徵文切入,談「曲直寬窄」如何可以從「身體曲線」的服飾描繪,抽象到「縐摺曲線」的「微偏」,並以「摺摺連動」的動勢,打破線性進步史觀所建構中/西、傳統/現代、寬衣/窄衣、直線/曲線、平面/立體的二元對立系統。第七章以殖民地台灣「旗袍縐摺成洋裝」的歷史案例為出發,回頭探討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與巴黎直筒洋裝,作為「拓撲連結」的可能,並嘗試以「中西合襞」的柔軟摺疊,鬆動「中西合璧」所預設文化作為剛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則聚焦於化學合成染料陰丹士林藍,一方面從「質量體戰爭」的宏觀層次,看其如何進入中國壟斷市場,如何連結兵戰與商戰,如何建構現代視覺政體與國民身體,更如何集結出各種時尚現代性的資本與國族編碼,而另一方面則從「分子化運動」的微觀層次,看陰丹士林藍如何滲透浸染棉紗棉布,如何給出鮮豔明亮的情動力強度,如何創造身體膚表─染色面料─視網膜─大腦皮質界面觸受的變化異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小虹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著作包括:學術專書《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性帝國主義》《怪胎家庭羅曼史》《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假全球化》文化評論《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情慾微物論》散文創作《自戀女人》《絕對衣性戀》《感覺結構》《膚淺》《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身體摺學》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王德威自序 理論的如翻錦繡前言 鯊魚皮與漢服運動第一章時尚的歷史摺學楔子:林則徐的褲子一‧班雅明:時尚的「虎躍過往」二‧德勒茲:世界的「摺摺連動」三‧時尚─力史─摺學第二章現代性的翻譯縐摺一‧翻譯的「皇袍縐摺」二‧翻新行勢與時尚形式三‧「現代性」的合摺與開摺四‧摩登的「微陰性」五‧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第三章辮髮現代性一‧雌雄莫「辮」的清末男子髮式二‧變法與辮髮:「豚尾」的新恥與舊恥三‧剪辮與簡便:身體慣習與觸受強度四‧Q的翻譯縐摺:中國方塊字的特異性五‧抓〈阿Q正傳〉的小辮子六‧辮髮的姿態:魯迅與美男子的前瀏海第四章纏足現代性一‧創傷現代性:驚嚇與恥辱二‧踐履現代性:新的重複引述三‧現代性的小腳四‧金蓮去旅行五‧女鞋樣式的文化易界六‧蓮鞋到高跟鞋的時尚衍化論七‧杯弓蛇影中間物八‧纏足的異/易/譯類閱讀第五章時裝美人現代性一‧時間的「微縐摺」二‧封面上的男人與女人三‧時裝美人的「封面革命」四‧陰性時髦的「微縐摺」第六章現代性的曲線一‧女裝的「直線形」與「曲線形」二‧時裝的文化易界─譯介─易介三‧見腰不見胸的文明新裝四‧流線摩登與旗袍第七章旗袍的微縐摺一‧殖民地台灣的「旗袍」二‧旗袍與洋裝的拓撲連結三‧從「中西合璧」到「中西合襞」第八章陰丹士林藍一‧染料分子的解畛域化與再畛域化二‧「流變─藍色」的美學感受性三‧陰丹士林愛國布的時尚弔詭後記 十年一覺時尚夢引用書目
書名 / | 時尚現代性Fashioning Modernity |
---|---|
作者 / | 張小虹 |
簡介 / | 時尚現代性Fashioning Modernity: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以凸顯「陽性現代」與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46669 |
ISBN10 / | 9570846666 |
EAN / | 9789570846669 |
誠品26碼 / | 2681259119002 |
頁數 / | 4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自序(節錄)
理論的如翻錦繡
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亂世亂穿衣」,頗有悲情嘉年華的況味,往往逼得人哭笑不得。土衣配洋帽,小辮配西裝,短襖配旗袍,長袍配西褲。這種「頭齊身不齊,身齊腳不齊」的驚悚突兀,確實讓許多人藉此慨嘆近現代中國在西方帝國殖民威脅與改朝換代下的「手足無措」,一種在字義、物質與日常生活服飾衣著打扮上最具體而微的混亂、尷尬與無助。但「亂世亂穿衣」有沒有可能被描繪成一種「混宇」(chaosmos)、一種具創造力與開放性的「感覺團塊」(bloc of sensation)、一種「翻新」(fashion)的可能呢?
「翻新」乃是fashion一詞最早進入中國的有趣翻譯之一,生動之處正在於將原本僅作為名詞使用的fashion,轉譯為同時具有名詞與動詞想像的「翻新」,「新」來自於「翻」的動作,透過「翻轉」、「翻譯」、「翻面」而帶出了「新」。而構思《時尚現代性》這本書的初衷,不也就是想看看究竟有沒有可能小小「翻新」一下中國現代性的論述,不僅是從「時尚」研究的角度切入晚清到民國的歷史,也是以「時尚」作為理論概念與方法論的「翻新」,嘗試描繪出中國現代性不一樣的樣貌、姿態與動勢。
曾經在成長的歲月中,最害怕閱讀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一路兵敗如山倒,割地賠款的戰敗景象有如原初場景,一再回返,讓人觸目驚心。而更令人害怕畏懼的,乃是在「國族創傷論」主導下登場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彷彿讓所有的國仇家恨都「穿」(穿戴─穿越─穿刺)上了身,纏繞著「現代驚嚇」(速度、變換、無常)與「創傷恥辱」(老、弱、慢)而萬劫不復,更別提那男子的辮髮與女子的纏足,全都歷歷在目成了不去不快卻又無法徹底「根」除的「國恥」標誌。若再循著感時憂國(男性)菁英知識分子的目光放眼望去,中國時尚現代性可是一點也不現代、一點也不時尚,只剩滿目瘡痍、鬼影幢幢的「身體─服飾表面」,不新不舊、不中不西、不乾不淨,只有「亂世亂穿衣」烏雲蓋頂下中衣西穿、西衣中穿、男服女穿、女服男穿、內衣外穿、外衣內穿的數不盡亂象。就連被標舉為「國服」象徵的「旗袍」(由兩截穿衣到一截穿衣,既非滿族旗袍又非西方二○年代的流線型連身裙)或「中山裝」(德國軍服、日本學生服與南洋企領裝的來路不明),也時不時成為某種程度的雜種四不像,不斷回返著中/西、傳統/現代、身體/服飾、字義/喻意、意識/潛意識、內/外的「層次塌陷」。
那如何有可能逃離「國族創傷論」所一再強化陰沉傷痛、鬼魅盤據的「身體─服飾表面」?《時尚現代性》一書便是嘗試以「縐摺理論」的不同思路,重新爬梳史料,看看時尚作為「翻新」的理論概念與思考動量,是否得以騷動、摺曲、裂變現有的歷史研究、時尚理論與現代性論述。全書便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摺學」思考開始出發,想要細細展開以「微縐摺」去描繪、去貼近、去曲順歷史的物質流變。但什麼是「微縐摺」及其所可能啟動的流變生成呢?此處的「微」不全然只是瑣碎細節或尺度的迷你袖珍,而是一種游移不確定、無法預先掌控的創造變化之力,一如此處的「縐摺」也不全然只是服飾面料上的翻轉摺疊,而是更基進地以「摺學」的視角重新看待世界,讓世界有如一件由柔軟織品所翻轉摺疊而成的「裘尼卡衫」(tunic),讓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不可分割的「縐摺」,而不是可以分割的「點」。
此「微縐摺」運動所形成「連續變化」的虛擬威力,正有助於「翻新」中國時尚現代性的創傷固置與重複強制。如果沒有任何認同可以固步自封,沒有任何形式可以原地踏步,那歷史是否總已是一種「微縐摺運動」,一種縐摺接著縐摺的摺摺連動?如果一切都是縐摺,那原本被視為「層次塌陷」而動彈不得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將如何重新被啟動?如果清末民初的男子「辮髮」可以被「微縐摺化」,那是否這個早已被釘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卻又無法徹底一刀兩斷的「恥辱象徵」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帶出上一個世紀之交男子髮式變遷中充滿前摺、後摺且摺摺連動的「翻新行勢」呢?如果萬劫不復的「纏足」也可以被「微縐摺化」,那該如何讀出民初小腳或半天足女子的身體能動性,或如何在晚清到民國的女鞋時尚中,找到作為特異點的力量布置呢?或如那被男性進步菁英知識分子斥為「美人怪物」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封面,或如那不滿不漢、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旗袍,也都有可能被讀成一種「微縐摺」嗎?
推薦序 : 推薦序(節錄)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張小虹《時尚現代性》/王德威
張小虹教授是當代華語文學批評界最重要的聲音之一。多年來她倡導性別研究,研究流行文化,拆解國族論述,早已引起廣大注意。但張小虹用力最深,最有洞見,而且身體力行的課題,應該是時尚研究。《時尚現代性》是張第十五部著作,耗時十年完成。她對此書所下的功夫不言可喻。而此書不論從理論架構到歷史辯證,也足以代表她學術成就的高峰。
一般以為時尚無非小道,但張卻從其中發展出獨特的「微物」和「唯物」論:時尚既是穿衣吃飯的微妙結晶,也隱含社會神話學般的深層結構。時尚來去所透露的訊息,從身體的形塑到倫理的尺度,無不意義深長。但張小虹的用心不止於此。她更希望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
張小虹告訴我們,魯迅思索他的腳的尺寸大小,其實是他感時憂國症候群的一端;鴉片戰爭勝負底線除了船堅砲利,也在於軍裝剪裁;陰丹士林藍染織技術與全球資本流動、新生活運動、抗日愛國主義息息相關;台灣日據時期旗袍的縐摺設計不妨就是殖民地現代性政治的實踐;一九二○年代兩截穿衣或直筒剪裁與現代性的速度、動能訴求一體成型。她的研究取徑獨特,她的發現也令人拍案驚奇。現當代中國文學文化史的研究琳琅滿目,像張小虹這般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做出如此細密縫合者,卻並不多見。
而既為學院中人,張小虹的時尚研究還有更大的企圖:她希望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在這一方面,部分讀者可能會感覺到此書的難度。張小虹的資源主要來自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對班雅明而言,歷史的意義結構不是線性的起承轉合,而是一髮千鈞的豹變─或班氏所謂的「虎躍」。在這爆炸性的一刻,非同質性的時或事自原有時空抽離,相互撞擊,產生辯證關係。革命想像與契機因此而起。班雅明上承馬克思的服裝革命隱喻,發現「法國大革命召喚古羅馬的方式,正如時尚召喚過往的服飾」。從似是而非到似非而是,革命向過去汲取未來的靈感,其能量猶如服裝的縐摺與葉片的開摺,卷曲重疊糾結中,瞬間綻放始料/史料未及的樣式與意義。歷史唯物論者的責任即在於辨識這樣由量變「虎躍」為質變的關鍵時刻。
德勒玆對張小虹的影響更為明顯。德勒玆承繼巴洛克時期萊布尼玆(Gottfried Leibniz)「單子論」觀點,強調世界的組成法則不是不再可分割的「點」,而是無從分割的「縐摺」;不是剛性顆粒的「結構」(structure),而是柔軟如衣服的「織理」(texture)。以此類推,德勒玆展開他合摺,開摺,再合摺,褶褶相連的曲率法則。一反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派人本中心主義,萊布尼玆到德勒玆一脈的思想者解放了涇渭分明的理性、類型學典範,代之以縐摺的拓撲學。因為縐摺,表裡、內外、強弱這些畛域被「去畛域化」,促使我們從中認識身體、力量、真理,甚至生死互為表裡的摺學。德勒玆的名言:「去思考就是去縐摺,用共同延展的內在,來層疊翻摺域外。」
識者或有疑問:將班雅明和德勒玆的理論用在中國時尚研究上,儘管言之成理,豈不仍陷入西學中用的窠臼?而時尚研究與「正統」文學文化研究如何釐清?張小虹對此有備而來。本書第二章裡,她將縐摺理論連鎖到翻譯實踐上,強調翻譯之道無他,就是在貌似不相聯屬的聲音、文字、文本、論述、文化符號間,摺合交織出層層傳衍關係。由此喻彼、密響旁通,翻譯一方面指向意義播散、眾聲喧譁的駁雜性,一方面也投射意義源起、言不盡意的豐饒性。翻譯不再是局限在信達雅的封閉循環系統,而是充滿製碼、解碼、再製碼─或合摺,開摺,再合摺─的創造性運動。
這是《時尚現代性》的重點所在。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力行她的翻譯大計。她找出彼此擦邊碰觸的著力點,也指認甚至製造縐摺痕跡。翻譯也是翻「異」、翻「易」、翻「意」。看看她所用的專有名詞,歷史與「力史」,形式與「行勢」,現代性與「shame代性」,我們可以發出會心的微笑。尤其她對「fashion」以「翻新」名之,與常用的「時尚」做出巧妙對比。凡此用意不僅在推陳出新,也促使語言、文化、歷史之間的「虎躍」:由剛硬的中西合「璧」到柔軟的中西合「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