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TAIWAN.電影 映画で知る台湾
作者 | 野嶋剛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銀幕上的新台灣: 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二十一世紀新台灣電影現象!你能在一分鐘內說出十部近三年上映的國片嗎?你很少看國片,也不清楚台灣電影人在忙什麼,卻沒 |
作者 | 野嶋剛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銀幕上的新台灣: 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二十一世紀新台灣電影現象!你能在一分鐘內說出十部近三年上映的國片嗎?你很少看國片,也不清楚台灣電影人在忙什麼,卻沒 |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新台灣電影現象!你能在一分鐘內說出十部近三年上映的國片嗎?你很少看國片,也不清楚台灣電影人在忙什麼,卻沒有想過台灣電影正是讓全世界觀眾認識我們這座島嶼的櫥窗!《兩個故宮的離合》、《謎樣的清明上河圖》、《最後的帝國軍人》暢銷作家野島剛2015年最新作品描繪近十年來台灣電影裡所呈現的台灣新形象收錄侯孝賢、魏德聖、齊柏林、鈕承澤、蔡明亮、陳懷恩、陳玉勳、九把刀、李烈,共九位台灣電影導演、製片人專訪紀錄。熱愛新世紀台灣電影,看過一百多部國片的日本資深記者野島剛,以跨文化的比較性視角切入,描繪出近十年來新世紀台灣電影裡呈現出的台灣新形象。野島剛強調,這本書並不是電影解說書,而是透過電影這扇窗去觀察台灣社會,是以記者角度出發的書:‧台灣,對於拍攝紀錄片的人來說,這裡可是天堂。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充滿了矛盾,換言之就是題材相當豐富。‧當我看台灣電影時,總會發現有幾項不斷重複出現的元素,我想這就顯示了這些元素對台灣人的重要性,也是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甚至是電影無法避而不談的。若是不了解這些元素,也許就無法真正了解台灣電影。‧台灣確實存在著貧富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問題,透過《不能沒有你》這部電影更可以明顯察覺到這個現象。‧過去的台灣電影,不管是拍攝逃避現實或是自我尋找之旅,通常以選擇海外取景的居多,像是去香港或日本等等。然而,《最遙遠的距離》的主角們則是在台灣旅行,或許也是反映了受到「本土化」影響的這一代台灣人的內心所感吧!‧日本的喪禮通常要求必須「靜肅」,但是在台灣似乎完全不通用。《父後七日》是一部顛覆了日本常識,同時也可以認識台灣喪禮的電影。‧台灣的校園電影裡出現的「教官」,或許對於日本觀眾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當電影是以一九九○年代以前的校園為舞臺時,教官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台灣電影裡比較沒有那種「我愛你」、「絕對不能離開你」或者「到死都要在一起」的台詞。恰到好處的現實感,又穿插著小小的夢想。像這樣小而美的電影,剛好體現了台灣這塊土地的特質,不是嗎?【迷誠品編輯推薦】標題|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9部帶你逃離現實的片單推薦,帶你找到內心的自由天地撰文|FLiPER工作、生活、家庭、感情,無盡的生存壓力充斥日常且從未停歇,你是不是總在某個瞬間產生「好想逃跑啊」的心情呢?逃離現實是人類最原始的共同渴望,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人們往往感到徬徨無助,此時逃到電影的世界是最佳選擇。因此,這次藉由國家影視聽中心曾舉辦的「逃離電影」專題,集結「偷渡」、「越獄」、「流亡」、「移民」、「公路旅行」等選片關鍵字,引領我們找到內心的自由天地,並在影片中找到沉澱後再起的動力。☞點此進入迷誠品閱讀文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野島剛(Nojima Tsuyoshi)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台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展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西部本社等,2001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其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2007至2010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目前在日本、台灣、大陸等地許多媒體上開闢專欄發表時事評論。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等多部作品,已在台灣出版《銀輪的巨人GIANT》、《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譯者簡介張雅婷1980年出生,台灣台中人,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喜愛閱讀及翻譯。已出版譯作《我的台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
產品目錄 與侯導對話──台灣版序前言PART1 新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第一章 電影裡的台日關係CINEMA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Interview1 魏德聖導演第二章 台灣紀錄片的實力CINEMA《看見台灣》《拔一條河》《刪海經》Interview2 齊柏林導演第三章 外省第二代的心聲CINEMA《軍中樂園》《白銀帝國》Interview3 鈕承澤導演第四章 凸顯台灣社會的矛盾CINEMA《郊遊》《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Interview4 蔡明亮導演第五章 透過環島認識台灣CINEMA《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不老騎士》Interview5 陳懷恩導演第六章 認識台灣文化CINEMA《總舖師》《艋舺》《父後七日》Interview6 陳玉勳導演第七章 此情可待成追憶:我的青澀年代CINEMA《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九降風》Interview7 九把刀導演第八章 台灣的好,台灣人的好CINEMA 《聽說》《逆光飛翔》《白天的星星》Interview8 李烈製片‧演員第九章 台灣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CINEMA 「摩托車」、「咖啡館」、「同性戀」、「教官」Interview9 侯孝賢導演第十章 台灣電影的歷史和展望Interview10 龍應台文化部長PART2 推薦必看台灣新電影台灣本土電影票房統計(2005-2014)2007年不能說的秘密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2008年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2009年陽陽聽說不能沒有你白銀帝國2010年艋舺父後七日第四張畫獵豔一頁台北2011年賽德克‧巴萊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2年南方小羊牧場陣頭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白天的星星2013年阿嬤的夢中情人總舖師一首搖滾上月球失魂聽見下雨的聲音被偷走的那五年大尾鱸鰻看見台灣拔一條河郊遊2014年逆轉勝寒蟬效應痞子英雄二部曲:黎明再起KANO大稻埕共犯等一個人咖啡想飛南風白米炸彈客刪海經軍中樂園後記
書名 / | 銀幕上的新台灣: 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 |
---|---|
作者 / | 野嶋剛 |
簡介 / | 銀幕上的新台灣: 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二十一世紀新台灣電影現象!你能在一分鐘內說出十部近三年上映的國片嗎?你很少看國片,也不清楚台灣電影人在忙什麼,卻沒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46454 |
ISBN10 / | 9570846453 |
EAN / | 9789570846454 |
誠品26碼 / | 2681225052005 |
頁數 / | 33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電影裡的台日關係
過去,台灣曾經處於日本統治之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近年,關於這一段歷史該如何稱呼,要怎麼表示,在台灣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具體而言,「日據」是強調日本統治的「違法性」和「非法占領」;而「日治」是著重在「日本統治」的歷史事實,屬於中立陳述的用法。然而,學校的教科書裡該採用哪一種稱呼,在社會輿論之間成為一大議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呢?因為當台灣人思考該如何詮釋歷史時,究竟要將台灣史看成中國史的一部分?還是強調台灣有自己的歷史?這兩個不同的歷史觀攸關著日本在台灣的定位問題。
原本在學校教科書和公文書上,「日據」和「日治」兩種說法都被使用,但是到了二○一三年,由現在的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政權通過決議,在中央和地方機關的公文書上統一使用「日據」。在教科書的部分,則基於尊重執筆者的立場,同時接受這兩種說法併用。
然而,「日據」一詞無疑是反映了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歷史觀,換言之就是把台灣視為中國史的一部分,強調透過抗日勝利,從日本手中解放了台灣。相反地,以台灣為主體的「本土派」立場而言,從荷蘭、清朝、日本和戰後撤退來台的國民黨,都是屬於外來政權。在野的民進黨內部也以本土派為主流,若是換成民進黨執政的話,可能不會出現「日據」這個字眼。
對於台灣人是選擇了「日據」還是「日治」,我抱持尊重的態度。只是,這樣的爭論容易把問題簡化為非善即惡的二分法,在解讀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上,往往形成了意識形態的對立。但是,歷史本身並不單純。例如,明治政府在維新政策上成功了,並不代表就是「善」;把政權交出來的江戶幕府,也不見得是「惡」,在那個時代,芸芸眾生都是為了生活在努力,為了理想在奮鬥。以結果論來說,雖然有勝者和敗者之分,但是實際上,只有是否搭上了這波歷史潮流的區別而已。
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在日本,包括了世界各國,其實歷史的真相除了善與惡之外,還存在著更多的灰色地帶。只是一味地以善惡來論斷的話,這是政治的手段。然而,抗拒這樣二分法,則是文化的使命。
現在,像「日台關係」這樣容易引起政治對立的爭議話題,在台灣有位導演以這個為題材陸續拍攝了幾部電影,同時也獲得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那就是魏德聖。
魏德聖的作品往往引起台灣社會的廣泛迴響,雖然正面評價居大多數,但是也出現過嚴厲的批判,也就是「《KANO》媚日論」。
魏德聖在很多場合極力反駁這類「媚日論」批判,他在一場對談中和另一位同為新生代導演的鈕承澤一起出席,被主持人問到「媚日論」、「賣台論」的問題時,他忿忿不平地說道:「我希望那些批判我的人能夠把電影看完再說……如果講清代的故事就變成中國的(史觀),講國民黨的故事就變成是大中國的想法,我講日據時期的故事就變成日本人的想法(史觀),那下一部片如果我真的講到荷蘭的話,那我不是『親荷又媚中』了嗎?……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台灣的人沒有存在感,沒有自信心。要讓自己有存在感,有自信心,就是有歷史觀。我們在做的工作是在傳遞一種歷史觀,從歷史觀裡面你來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了解自己,然後你會產生存在感,那種想要重新創造價值的一種力量就會開始出現……」
他補充說道:「我拍的是日本人在台灣的台灣史,不是日本人在台灣的日本史……不要質疑我們的動機,我們今天如果要賣台,沒有那麼容易,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導演,我賣不了,我沒有那麼大的本錢可以賣台……」
魏德聖在這場對談中還提到,他在電影裡描寫的主題就是衝突而已。那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前半,台灣有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等族群,多元的文化匯流在一起,日本人帶入的西洋文化也在台灣生根,隨處可見文化的衝突,這是故事題材的寶庫,他只是從中挑出三個族群拍成電影而已。
台灣紀錄片的實力
一部出色的紀錄片須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就是「矛盾」。若是缺乏社會的矛盾、政治的矛盾,或是經濟的矛盾,紀錄片是無法成立的。「矛盾」本身充滿了多種意涵,其中也包括了不幸的成分,通常很少看到純粹談論幸福的紀錄片,而我所在的新聞媒體領域,性質上也和紀錄片比較相近。
在日本,現在能夠孕育出紀錄片的「現場」並不多,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在根本結構的問題方面,尚未解決的矛盾已經大幅減少,即使存在著矛盾,也幾乎被討論的差不多了,很難成為新的討論話題,或吸引大眾的關心。成功的紀錄片需要製造一些衝擊,雖然日本現在的紀錄片中也有引人關注的作品,但是要拍出嶄新題材、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紀錄片是愈來愈困難。
反觀台灣,對於拍攝紀錄片的人來說,這裡可是天堂。台灣充滿了矛盾,換言之就是題材相當豐富,台灣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年都會推出幾部紀錄片︵譯注:這裡所說的是曾經排上院線放映的長片︶,而且在票房表現上絲毫不輸給娛樂電影。這一點和日本大不相同,日本雖然有紀錄片的評審制度,但是以現實面來看,往往和票房成績有很大的差距。
華人圈的人氣作家龍應台,在二○一四年接受我的訪問,那時她正好擔任文化部長一職,當時談論到她對紀錄片的願景,她期許台灣能夠成為「亞洲或華人圈拍攝紀錄片的基地」,試圖強化紀錄片產業。
實際上,台灣有很多紀錄片兼顧了問題意識和娛樂性質,觀眾也不會因為是紀錄片就不到電影院捧場,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反而是很樂意自掏腰包去觀賞,在這一次國片熱潮裡,當然也包括了來勢洶洶的紀錄片。
凸顯台灣社會的矛盾
對於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有一部電影比蔡明亮的《郊遊》更淺顯易懂,訴求手段也更加直接,就是二○○九年戴立忍導演拍攝的《不能沒有你》。
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比日本還大,台北市內動輒要價上億元的豪華住宅大樓四處林立,台灣報紙一打開都是新建落成的房地產廣告,台北市中心的地價甚至比日本還要昂貴,以台灣的薪資水準來看根本無法購買,甚至連租都租不起。但是,這些所謂的「豪宅」一棟一棟地開工興建,而且在落成之前早已銷售完畢。
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起薪不到三萬元,整體平均薪資水準也才五萬多元,和二十年前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台灣外食很方便,所以一餐大約一百元以內就可以解決,餐費和交通費等的物價也大概是日本的一半,薪資水準也大概是一半左右。
但是,只有房地產的價格居高不下,即使如此,還是很多人在買房子,這真的是很奇怪的現象,於是我問了很多人,結果只得到了「有錢人,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人能夠想像的有錢」這樣的回答。
台灣貧富差距的惡化速度相當驚人,比日本還嚴重,和美國比較相近,已經瀕臨國際上通用的警戒值。如果從台北往南一路往下走,更可以實際感受到這樣的問題,從經濟面來看,台灣確實存在著南北差距,而透過《不能沒有你》這部電影更可以明顯察覺到這個現象。
主角武雄是無照潛水夫,和女兒在台灣南部的高雄一起生活,同居女友丟下了女兒離家出走。他的工作是潛入海底清洗漁船的積垢,經常潛到體力接近透支的狀態,可是薪水卻相當微薄,是很底層的工作。女兒妹仔已經達到就學年齡,要準備辦理入學手續,卻因為離家出走的女性和別人早已經有婚姻關係,所以武雄沒有撫養權,也就是沒有作為父親的權利。
社會局依法在行政程序上要先安置女兒,而婦女兩人試圖從這樣不合理的體制中尋找出路。從這裡開始才是電影的重頭戲,武雄帶著妹仔騎機車前往台北,拜託立法委員幫忙,可是完全不被理會;他也想要直接衝入總統府陳情,但是被門口的憲兵阻止。最後,武雄選擇了極端手段,希望將此事訴諸社會大眾,就是在台北市中心的天橋上,抱著女兒要往下跳。
這個畫面不只是刻劃出令人動容的父女深厚感情,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的心機或算計,只有人和人最直接誠摯的情感。
有一段父女的對話相當感人,讓人聽了心痛不已。甚至,可以說就是這一段對話,濃縮了整部電影的精華。
女兒:「咦,學校會教游泳嗎?」
父親:「應該會教,為什麼這樣問?妳想要學游泳嗎?」
女兒:「因為爸爸一直在海裡,我想要跟爸爸在一起。」
父親:「妹仔,那我問妳喔,妳每次都趴在岸邊看著海,我在海裡工作的時候,妳看得到我嗎?」
女兒:「看得到。」
父親:「水這麼深,妳怎麼看得到?」
女兒:「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
導演戴立忍也是台灣知名的男演員,聽說他一開始是打算由自己來主演,但是他的獨特魅力和知識分子形象已經深植人心,因此另外挑選主角,我想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這部電影打動了很多人的心,獲得同年度的金馬獎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導演獎等五座獎項,實至名歸。同時,也可以看到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不合理的貧富差距,透過單純的親子關係的牽絆,呈現了一絲希望,是一部值得讚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