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通: 中國建築 | 誠品線上

一本就通: 中國建築

作者 丁援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本就通: 中國建築:從宮殿至民居,以最宏觀的角度引介中國建築的多元由結構至飾物,以最細膩的視角透視中國建築的智慧從時代的推演總覽中國建築風格的遞嬗從用途的分類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宮殿至民居,以最宏觀的角度引介中國建築的多元由結構至飾物,以最細膩的視角透視中國建築的智慧從時代的推演總覽中國建築風格的遞嬗從用途的分類解讀建築與人的真實互動一本縱觀中國歷代建築發展 輕鬆群覽大江南北廟宇園林中國的傳統建築就是一部凝固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集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科學技術等為一體,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理念。世界上七個獨立的建築體系中,古埃及、古西亞、古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築,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相對有限;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教建築被認為是今天仍然發揮重大影響的世界三大建築體系。然而中國傳統建築的成就,在很長的時間裡不被歐洲建築學家所認同,著名的歐洲建築史學家弗萊切曼在其大作《世界建築史》裡將中國建築放到了一個很低下的位置。直至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建築獨特的「院落組合」、「園林意趣」、「天人合一」等意念才被歐洲學者重視。作者丁援等人在書中分析了各個朝代建築的發展史、風格特色及以及主要的建築,再依建築類型將中國傳統的園林、陵墓、宮殿、民居等,就其功能、特色詳加說明。同時也就特殊工法如屋頂簷式、台基、木作,結合造景美學、風水堪輿、空間佈局等哲學文化脈絡,勾勒出全面而詳盡的中國傳統建築發展。另外,書中附有約三百張照片插圖,使古代建築的形象一目了然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丁援萬謙趙逵李杰鄧蘊奇■編者簡介丁援建築學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曾留學德國勃蘭登堡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任湖北省文化廳古建築保護中心總規劃師。著有《文化線路:有形與無形之間》、《堪輿——被遺忘的中國式背景》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建築概述「營造」與「建築」:中西建築的比較 一、中西建築選材的不同 二、中西建築設計理解的不同 三、中西建築空間布局的不同 四、中西建築「性格」的比較「風水」與「堪輿」:中國建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一、風水和堪輿學的發展 二、堪輿學與中國建築 三、堪輿的遺忘與回歸第二章 不同時期的中國傳統建築原始社會建築(公元前2070年以前)夏商同時期建築(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秦漢時期建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魏晉南北朝建築(221年-569年)隋唐時期建築(581年-960年)宋遼金元時期建築(960年-1368年)明清時期建築(1368年-1911年)第三章 中國傳統建築類型宮殿建築祭祀建築:神祗壇廟、宗廟與家廟、先賢桐廟陵墓建築:先秦時期的陵墓、秦漢時期的陵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墓、隋唐時期的陵墓、五代十國及兩宋時期的陵墓、明清時期的陵墓、少數民族特色的陵墓宗教建築:佛教建築、道教官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居住建築:特色民居、歷史古城橋梁建築:浮橋、梁橋、索橋、拱橋第四章 明清以來的會館建築會館概說會館的分類:同鄉會館(移民會館)、行業會館、士紳會館、科舉會館第五章 傳統園林中國傳統園林的分類:從屬類型、地域關系中國園林的起源和發展:商周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金時期、元明時期、清朝時期中國園林的造園手法: 一、變化巧妙的造景手法 二、理水——古代園林的命脈 三、疊山——古代園林的獨特創造 四、園林建築 五、園林花木第六章 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征與詳部演變台基:普通台基、須彌座式台基大木作:抬粱式、穿斗式、井干式、斗拱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裝飾:雕刻、彩畫附錄一、古建結構部件名稱簡表二、中國古代部分重要建築及其設計師表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本就通: 中國建築
作者 / 丁援
簡介 / 一本就通: 中國建築:從宮殿至民居,以最宏觀的角度引介中國建築的多元由結構至飾物,以最細膩的視角透視中國建築的智慧從時代的推演總覽中國建築風格的遞嬗從用途的分類解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46201
ISBN10 / 9570846208
EAN / 9789570846201
誠品26碼 / 2681202283002
頁數 / 34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選摘(節錄)

第二章 不同時期的中國傳統建築

秦漢時期建築(西元前二二一年至西元二二〇年) 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築仍然盛行,多層建築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築物,如石祠、石闕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裡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在咸陽及附近模仿六國的宮室建築建造規模巨大的宮苑,使當時各種不同的建築形式和技術經驗初步得到了融合和發展,始皇驪山陵墓與阿房宮便是秦代建築之代表。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陝西咸陽秦宮殿遺址,有高大的夯土台基,建築組群利用台基的高低錯落自由佈局,無軸向,有殿堂、臥室、浴室、地窖等。室中有火坑、壁爐和地窖等,有陶管排水系統。秦朝「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大朝在渭南信宮,像天極,為咸陽各宮中心,其「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彌山跨穀,輦道相屬」。信宮前殿甘泉宮,為皇帝避暑處。渭南上林苑建朝宮,前殿阿房宮,夯土台遺址東西長一公里,南北長○點五公里,殘高七至八公尺。 秦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明光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西漢疆域比秦大,並開闢了通過西域的中西貿易通道,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繁榮。漢代長安、洛陽規模宏大;宮殿、苑囿壯麗華美,如西漢未央、長樂兩宮均是周垣長達1萬公尺左右的大建築群。西漢大朝未央宮,周垣八千九百公尺,利用龍首山崗地削成高臺,狹長形平面的前殿,大朝居中,左右為常朝,為東西廂之制,屬漢宮室特點。長樂宮在秦興樂宮基礎上所建,太后所居,宮城周垣萬公尺。北宮在未央宮之北,為太子居所。建章宮在長安西郊,是苑囿性質的離宮。 漢代禮制建築佈局嚴整,肅穆莊嚴,如長安南郊禮制建築——明堂、辟雍形制嚴整,體形雄偉。又受儒家「慎終追遠」思想影響,漢代盛行厚葬制度,陵墓大,陪葬多。當時流行將人們的日常生活器物、建築等縮小製成陶器陪葬,稱為明器。據出土的漢代明器,已知當時民居、庭院等已經具有木結構建築的許多特徵。富貴之家的墓室四壁常嵌有畫像磚、畫像石,成為研究漢代建築及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

秦、漢兩朝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從明器、畫像石等所反映的建築形象中可以看到斗拱在重要建築物上的普遍使用,以及樓閣建築的發展。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建築(二二一年至五八九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發展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在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西元四三九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蘇,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及其中的宮殿均係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遜於秦漢時期。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三六七座佛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的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邯鄲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源自印度、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佛塔等建築類型也因此在中國得以出現和流行。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這一時期以鐵血方式表現出來。遊牧民族的習性與傳統中國建築的融合更多體現在建築的室內。從此以後,傳統的席地而坐逐漸變成了垂足而坐。 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品質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提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築,河南登封嵩嶽寺塔的建造標誌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工的雕鑿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南朝的帝王陵墓中使用的石闕和石辟邪,也是石雕藝術發展的重要象徵。大量興建佛教建築,出現了許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隋唐時期建築(五八一年至九六〇年)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成熟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統治不足四十年,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規劃嚴整的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在宮殿形制上結束東西堂之制,恢復三朝五門的宮廷主軸線,建築群處理手法也十分成熟——隋代宇文愷設計明堂,用一百分之一的圖及模型送宮廷審查。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裡長城。煬帝大業年間(六〇五至六一八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七一四至七四一年)達到鼎盛時期。唐朝的城市佈局和建築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 唐朝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城東西長九千七百二十一公尺,南北寬八千六百五十一點七公尺,每面三門,縱橫相交的棋盤形街道將全城分成一百○八個里坊,有西、東兩個集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佈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朝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唐代大明宮的主體建築也按照隋朝的規劃位於中軸線上。以大明宮麟德殿為代表,表明中國的木構建築群已經基本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唐代長安承天門、含元殿,洛陽應天門均採用了「門」形平面的門闕之制。這一平面格局作為皇宮的正門形式,經過五代洛陽五鳳樓、北宋東京宣德門(又作端門)、故宮午門等繼承下來。

唐代陵寢制度及陵墓承繼兩漢厚葬風俗,在佈局上有新發展,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因應地形按照「因山為闕」的手法組織軸線,更顯示出對於軸線運用的高度成熟。皇帝陵墓有大量雕刻,如昭陵六駿等。 唐佛教發展很快,主要城市和風景名山興建了大量佛寺、塔、石窟。留存至今的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現在能確證的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的實物,僅有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唐代建築。 唐朝的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唐代是古代建築發展的成熟時期,在繼承漢代成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建築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開始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趨向定型化。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製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建築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化、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唐代建築斗拱的裝飾效果很好,也標誌著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在建築材料方面,木構件已經標準化,無過大或過小的構件,構件受力作用明確,並富有藝術性。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石加工逐步精細,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範圍也更為廣泛。 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佈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準,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高峰。唐代建築對日本影響很大,日本平城、平安兩京城之規劃、日本佛寺及住宅庭院的式樣,均帶有很大程度的唐風。



宋遼金元時期建築(九六〇年至一三六八年)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兩宋先後與遼、金的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佈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裡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佈局。與兩宋先後對峙的北方遼、金建築的漢化程度很高。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地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元帝國疆域大,民族多,經過滲透交流,給傳統建築藝術和技術注入了新的血液,這在都城宮苑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建築上反映得甚為明顯。

宋朝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大轉變時期。五代十國的割據戰爭使經濟受到巨大損失。北宋初,採取均定賦稅、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措施,使農業迅速恢復並發展。同時,手工業分工細密,技術進步,作坊規模擴大,不少農村集市逐漸成為城市。據記載,唐代十萬戶以上城市只有十個,北宋已發展到四十個。市民生活也逐漸多樣,促進了民間建築的多方面發展,並影響了宮殿、寺廟等建築。宋代以後,江南地區的建築技術,尤其是木工技術方面對於中原的建築影響重大,大量的建築技術傳統由此而融合為一體。 汴梁是宋代最大的城市,已取消了唐朝的裡坊和夜禁制度,而採用開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設、消防、交通、商店、橋樑都有了新的發展。由於臨街設店,形成了多處商業街市,並興建了邸店(旅舍)、酒樓和其他娛樂性建築,不少寺廟、酒樓等還附有園林。城市的商業與夜生活也變得空前繁榮。 汴梁的宮殿始用御街千步廊之制,而主殿置於工字台基上,始用全琉璃瓦、五彩遍裝。這一傳統及於元、明、清,成為今天我們在北京故宮尚能看見的形態。 從總體上講,宋朝建築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無論組群建築與單體建築都沒有唐朝建築那種宏偉剛健的風格,但比唐朝建築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複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北宋時期,汴梁、洛陽等城市中園林也十分興盛,李格非等人的文獻記錄可見其時園林之盛。宋徽宗時期建造的皇家園林——艮嶽及其背後的「花石綱」故事在歷史上雖然多有駡名,但從建築藝術上看,也是一個奇跡。到南宋時,統治地域大大縮小,宮室等重要建築規模比北宋更小,但精巧秀麗的建築風格卻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園林風景建築,更為密切地和江南自然環境相結合,創造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手法,一直影響到明清。 宋朝建築裝飾絢麗而多彩。流行仿木構建築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磚石建築的水準達到新的高度,如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高八十四公尺;河南開封祐國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飾面建築;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是仿木建築形式。建築構件的標準化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較嚴格的規定,並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建築學文獻《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是北宋政府為了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築工程,於北宋崇寧二年(一一〇三年)頒行的,是各種建築的設計、結構、用料和施工的「規範」。《營造法式》總結並規範了古典模數、材制,使得古典模數的使用延續於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築中,也利於建築技術的發展,並成為後來近一千年中國木匠營造房屋的基本手冊。 現存的宋代建築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淨寺、河北正定隆興寺和浙江寧波保國寺等。其建築特徵是:屋頂的坡度增大,出簷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採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漸趨柔和。在建築群組合方面,總平面的空間更加豐富、更趨複雜,層次深厚,主體建築突出,屋頂的組合多變。建築裝修上一改唐代的直欞窗和板門,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門,增強了裝飾效果。在建築色彩上一改唐以前朱、白兩色為主的做法,出現了「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迭暈棱間裝」、「解綠裝」和「丹粉裝」等多種彩畫;並開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元朝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又一發展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由劉秉忠和黑迭兒(阿拉伯人)進行規劃,並由科學家郭守敬設計給水及水運系統,使大都成為規劃完整、合理的大城市。元代城市進一步發展了各行各業的作坊、店鋪和戲臺、酒樓等娛樂性建築。宮殿是大都主要建築,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南端,西邊是太液池及西苑(即今日「三海」)。建築用材很奢麗,多為紫檀、楠木,室內還保留著某些遊牧民族的特點,如牆上掛氈毯毛皮、絲質帷幕等;建築造型也有創新,宮內出現了棕毛殿、維吾爾殿等異國情調的建築。 流行西藏的藏傳佛教是元代的國教,因此從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和塔,如北京妙應寺白塔便是當時尼泊爾青年匠師阿尼哥設計的傑作。因與西亞聯繫密切,元代伊斯蘭教亦大有發展,大都、新疆、雲南及東南地區的一些城市陸續興建伊斯蘭教清真寺,除部分清真寺採用中亞的形式外,已出現以漢族建築佈局和結構體系為基礎的寺廟。其他如道教建築興建亦頗多。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許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傳統上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現出若干新的趨勢。在這些建築內多繪有壁畫,如山西永濟永樂宮(已遷至芮城)、廣勝水神廟等地的壁畫,很形象地反映了元代的生活場景。 使用遼代所創的「減柱法」已成為大小建築的共同特點,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大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元代建築結構的主要特徵。



明清時期建築(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高峰時期。 明、清兩朝統治中國達五百多年,其間除了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 元代營建的大都宮殿,在明代初年一度被廢棄,但北京城市的格局大致依據大都的南垣予以保留。明初先後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佈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 明清時期大肆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明代都城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清代完整地沿襲了這座都城,其規劃鮮明地體現了繼承傳統禮制,以宮室為主體的思想。一條自南而北長七點五公里的中軸線為全城主幹,所有宮殿和其他重要建築均沿此線而排列,其餘則是小而狹的胡同,宏大壯觀的宮殿與低矮灰色的民居適成對比。由於氣候、地形、歷史等原因,陪都南京和南方中小城市在佈局上較為自由靈活。 明代宮苑、陵寢規模宏大,而清代的離宮、園林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又超過明代。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不僅在都城興建大型壇廟等祭祀建築,而且地方上也建造大批祠廟、牌坊、碑亭。這些建築的佈局、造型和裝修,均要比普通民居高級,是建築中之精華。明代皇家和私人的園林在傳統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並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明末還出現了一部總結造園經驗的著作——《園冶》。 明代宗教建築規模大、範圍廣、形式新,比前朝有較大發展。明代南京報恩寺琉璃塔、北京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山西洪洞縣廣勝上寺飛塔是宗教建築中之精品。

明代是一個市民社會趨於成熟的年代,城鄉公共建築發展快,出現了許多書院、會館、宗祠、戲院、旅店、飯館。明代嘉靖年以後,隨著民間祠堂建築開禁,社會經濟發展,大規模的遠程貿易與人口流動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建築風格的融合與建築技術的傳播在民間建築中表現得極為充分。民居建築品質也不斷提高,三四層樓已常見,並普遍採用木、石、磚雕來裝飾。與日趨定型的官式建築相反,民間建築極為多樣化,並呈現明顯的地方特色。 明代建築施工工藝和技術水準有較大提高。銅、鐵製品,琉璃磚瓦,傢俱製作達空前水準。但過分追求細緻,也導致了堆砌、繁瑣和缺乏生氣的缺點。 明初為防禦蒙古,修築長城、建造關隘。為防倭寇,沿海亦建造各種城堡海關,城牆多為磚、石包土砌,非常堅固。地方建築也大量使用磚瓦。 明清時期均大力營造宮苑。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是明清宮殿建築群的實例,與前代相比變化較大:明清建築出簷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築外重要建築中已不採用。木結構方面,經過元代的簡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構架——斗拱的結構作用減少,樑柱構架的整體性加強,構件卷殺簡化。 明嘉靖(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到清乾隆(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近三百年是園林建設的高潮,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御花園、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圓明園及承德避暑山莊等著名園林。這些宮苑是歷代朝廷集中大量財力、物力,調集全國的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的結果。明清時期的園林總結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造園經驗,融會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園林流派與風格,在藝術上幾乎達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國園林的寶貴遺產。在這些園林的建築中,還吸取了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甚至西方的古典建築風格。可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其中皇家園林在資源佔有上與私家園林處於不同層次,可利用皇家建築的輝煌與規模,以真山真水為基礎設計規劃,水闊山高,建築宏大,富麗而完整。在具體建築與小的景點分區上,則仿造江南私家園林的意趣與風格,形成別致的空間。而私家園林多在蘇南、浙江一帶,大的幾十畝,小的一畝、半畝,多與住宅結合,極其精巧。在造園過程中融合了好的構思、設計,以及好的工匠、工藝;在手法上引泉疊石,植花樹木,造成咫尺山川的氣勢;在意境追求上崇尚自然,尚雅避俗,詩畫點景。 清代出於政治需要,在蒙、藏、甘、青等地廣建藏傳佛教寺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作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獨特類型。清代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甘肅夏河拉蔔楞寺、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雲南潞西傣式佛塔群等均是宗教建築中之精品。 清朝於一七二三年頒佈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了官式建築的模數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清代的古典建築設計與施工進入了成熟與輝煌的時期,樣式雷家、算房高家、興隆馬家等家族成為長期負責皇家建築設計、預算、施工等門類的著名建築世家,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相關門類也基本齊全而成熟。但這一曾經輝煌的建築體系,在近代以來也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遭遇了重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