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台灣: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
作者 | 蕭阿勤 (A-chin Hsiau)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重構台灣: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 |
作者 | 蕭阿勤 (A-chin Hsiau) |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重構台灣: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 |
內容簡介 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 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一書 做了深入清楚的描述與分析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全書共分七章,及兩篇附錄,分析焦點從討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所出現的一些文學和語言的爭議、改革運動,到戰後的三十年台灣社會變遷,包括台灣文化民族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發展、台語(福佬話)復興運動、台灣集體記憶、政治反對運動人士等。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 是台灣政治與文化的「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 在這二十年中,台灣民族主義對文化界的改變, 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歷史這三個領域。 台灣文學的成立、台灣本土語言運動的興起、台灣史觀的發展等,是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領頭羊,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主要部分。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紀錄1980、1990年代台灣重大的文化政治變遷, 關注這二十年間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 研究本省籍「人文知識分子」在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中的角色與作用, 探討他們所從事的文化活動如何成為台灣民族主義政治的重要部分, 又如何成為塑造「台灣性」(Taiwaneseness)或台灣國族特性的重要力量。 ◎ 延伸閱讀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蕭阿勤(A-chin Hsiau)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專長為文化社會學與政治社會學,研究興趣包括民族主義、集體認同與記憶、歷史意識、時間、敘事、族群與世代等。著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London: Rutledge, 2000)、《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第二版,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與John Makeham合編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產品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言 一、概述:台灣的人民、語言與歷史 二、當代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研究 三、被宰制的族群、民族主義與人文知識分子 四、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 五、文化特殊性的政治 六、現代化意識形態與文化民族主義 七、散布的管道 八、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日本殖民統治與文學、語言問題 一、1920年代的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人反抗運動 1. 改良主義的反殖民運動 2. 激進的反殖民運動 二、日本殖民的語言同化 三、殖民地台灣的文學和語言改革 1. 1920年代:白話文學和中國國語 2. 1930年代:鄉土文學和台灣話文 3. 殖民統治與台灣文化特殊性 4. 漢民族文化認同的延續 四、結論 第三章 戰後語言問題與文學發展 一、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初期互動和語言問題 二、國民黨統治初期與二二八事件 三、1947-1949年的文學辯論 1. 國民黨統治初期台灣作家的處境 2. 文學辯論:殖民統治與台灣語言文化的獨特性 四、1950與1960年代國民黨的統治 五、五○、六○年代的戰鬥文藝、國民黨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文學 六、鄉土文學論戰 1. 1970年代初的政治變化與「回歸鄉土」文化潮流 2. 鄉土文學與論戰:反帝、左傾與地方色彩 七、結論 第四章 確立民族文學 一、1950年代的本省籍文學作家 二、早期的《台灣文藝》與《笠》 1. 吳濁流、《台灣文藝》與中國文化 2. 《笠》詩人與中國現代詩創作 3. 《笠》、《台灣文藝》與鄉土文學 4. 《笠》、鄉土精神與中國現代詩 三、1970年代國民黨的統治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 1. 外省人的政治宰制與本省人的政治權力上升 2. 黨外的興起 3. 美麗島事件與反對運動激進化 四、台灣意識論戰與鄉土文學 1.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2. 鄉土文學與台灣意識 五、陳映真、葉石濤與鄉土文學: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 1. 葉石濤:台灣鄉土認同與中國國族認同的平衡 2. 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六、1980年代前半葉「去中國化」的台灣文學 1. 文學的政治化 2. 什麼是「台灣文學」?:入世精神、抵抗意識與本土化 3. 台灣人的形象 4. 日本殖民統治做為一種「資產」 七、1986年以後的政治變化 1. 台灣民族主義的顯著發展 2. 國民黨「台灣化」 3. 新的族群分類與新的國族認同 八、建立民族文學:1980年代下半葉及之後 1. 民族主義文化論述的浪潮 2. 一個變數:中華人民共和國 九、塑造民族文學 1. 書寫台灣人的台灣文學史 2. 建國的文學 3. 台灣民族文學:四大族群,合而為一 十、結論 第五章 締造民族語言 一、官方語言政策及其結果 1. 國民黨的語言政策與意識形態 2. 被壓迫的本土語言:台語 3. 台語:族群象徵與復興 二、確保民族語言 1.台語的命名 2.台語書寫系統與台灣民族主義 2.1 早期的台語書寫史 2.2 1987年前後的台語寫作 2.3 台語書寫系統與構想 三、台語文學與台灣文學的重新定義 四、結論 270 第六章 書寫民族歷史 一、國民黨的統治與中國史觀 1. 史觀與統治的正當化 2. 尋根、愛鄉更愛國 3. 台灣史研究:中國研究的次領域 二、台灣史觀的發展與台灣民族主義 1. 早期海外反國民黨的台灣史學 2. 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史的政治化 3. 日本殖民時期的「重現」:反對運動的教訓 4. 帶入原住民、挑戰漢族中心主義 5. 台灣史觀:走向民族的歷史 6. 挖掘二二八史實:書寫民族史詩 7. 重探平埔族史:想像多元族群的台灣國族 三、結論 第七章 結論 一、台灣民族主義做為歷史的「晚進者」 二、對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再思考 1. 土壤中等待萌芽的種子? 2. 「假」認同? 附錄 一 民族主義研究者與蝙蝠 二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 一、前言 二、本土化典範的兩種類型與敘事認同 三、文學的敘事的本土化典範與意義的封閉(解釋一) 四、「策略的本質主義」只是策略的?(解釋二) 五、誰的知識?知識的目的為何?(解釋三與結語)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圖表目錄 第一章 圖1-1 建國會與教育本土化(台灣化)聯盟成立的報導 第二章 圖2-1 陳炘在《台灣青年》創刊號發表的〈文學與職務〉 圖2-2 張我軍在《台灣民報》發表〈新文學運動的意義〉 圖2-3 《南音》所刊載提倡鄉土文學的言論 圖2-4 郭秋生在《台灣新民報》發表的〈建設「台灣話文」一提案〉與在《南音》發表的台灣話文創作 圖2-5 《南音》刊登廣告,徵求以文言、白話或台灣話文描寫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創作 圖2-6 賴和、郭秋生與黃石輝在《南音》討論台灣話文的新字問題 第三章 圖3-1 《台灣新生報》「國語」週刊第1期與吳守禮的〈台灣人語言意識的側面觀〉 圖3-2 1947年《台灣新生報》「文藝」副刊上外省籍作家江默流論台灣文藝 圖3-3 1948年《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上外省籍作家田兵論台灣新文學 圖3-4 《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上葉石濤對外省籍作家的回應 圖3-5 《新生報》「橋」副刊上瀨南人對錢歌川、陳大禹的反駁 圖3-6 1955年8月29日《聯合報》關於戰鬥文藝的報導 圖3-7 《聯合報》刊出彭歌對鄉土文學的抨擊 圖3-8 《聯合報》刊出余光中對鄉土文學的批判 圖3-9 1977年8月29至31日國民黨召開「文藝會談」的新聞報導 圖3-10 1977年8月《夏潮》以鄉土文學為專題 第四章 圖4-1 《台灣文藝》創刊號封面與目錄 圖4-2 1977年第57期的《台灣文藝》以李喬作品研究為專輯 圖4-3 1964年《笠》詩刊創刊號封面與目錄 圖4-4 1983年6月《前進週刊》討論侯德健潛往中國大陸事件 圖4-5 1983年台灣意識論戰期間的《生根週刊》 圖4-6 葉石濤於1965年發表於《文星》的〈台灣的鄉土文學〉 圖4-7 1977年5月刊出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的《夏潮》封面(封面誤為〈序論〉) 圖4-8 1982年《文學界》創刊號 圖4-9 1984年陳芳明發表在《台灣文藝》的〈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 圖4-10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的1957年日文版、1959年與1962年的中文版 圖4-11 1983、1985年《台灣文藝》呼籲「擁抱台灣的心靈、拓展文藝的血脈」 圖4-12 1986年《台灣新文化》、1989年《新文化》創刊號 圖4-13 1987年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 圖4-14 1991年《文學台灣》創刊號 第五章 圖5-1 1960年《徵信新聞報》上提倡說國語的文章 圖5-2 政府推行國語、壓制本土語言的各種新聞報導 圖5-3 1985年10月26日教育部擬定〈語文法〉草案的新聞報導 圖5-4 成功大學開設台灣第一個台語課程的新聞報導 圖5-5 以羅馬拼音台語發行的1939年元月份《台灣教會公報》 圖5-6 1950年代國民黨禁止基督教長老教會使用羅馬拼音的報導(1957年10月12日與1958年2月26日《聯合報》) 圖5-7 林宗源1955、1962年創作的台語詩 圖5-8 向陽1976年創作的台語詩 圖5-9 由左上、右上、下:宋澤萊、黃勁連的台語詩各兩首、林央敏的詩作一首 圖5-10 1980年代下半葉《台灣新文化》積極刊登台語文學作品 圖5-11 1980年代下半葉《台灣文藝》刊登台語作品、提倡台語文字化 圖5-12 林繼雄的著作與其中台語羅馬拼音作品 圖5-13 鄭穗影的著作與其中全用漢字書寫的台語章節 圖5-14 鄭良偉的著作與其中漢、羅併用書寫台語的篇章 第六章 圖6-1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國民黨宣傳中國史觀的台灣史書籍 圖6-2 1980年11月12日《中國時報》報導政府發起「愛鄉更愛國」運動,重申「台灣是中國人的台灣」 圖6-3 1975年12月《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刊出李國祁論台灣內地化的文章 圖6-4 1984年陳其南論台灣漢人移民社會土著化的文章 圖6-5 蘇新、史明、王育德的台灣史著作 圖6-6 1984年林濁水編輯的《瓦解的帝國》 圖6-7 1983年鄭欽仁在《台灣文藝》發表論台灣史觀的先驅文章 圖6-8 1995年9月《台灣歷史學會通訊》創刊號 圖6-9 黨外雜誌《自由時代》、《台灣新文化》關於1987年2月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活動的報導 圖6-10 1991年6月30日《中國時報》報導民間抗議政府破壞十三行史前遺址 附錄二 表1 中國民族主義的「台灣鄉土文學」敘事模式 表2 中國民族主義的「在台灣的中國文學」敘事模式 表3 台灣民族主義的「台灣文學」敘事模式
書名 / | 重構台灣: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 |
---|---|
作者 / | 蕭阿勤 (A-chin Hsiau) |
簡介 / | 重構台灣: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 |
出版社 /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0841176 |
ISBN10 / | 9570841176 |
EAN / | 9789570841176 |
誠品26碼 / | 2680743367004 |
頁數 / | 44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